在应乎时序中焕发新气象——2023年成都诗歌创作年度报告|文学备忘录·2023成都篇①

2024-01-10 15:31:4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李永才 陈辉

2023年,成都广大作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坚持用文学作品反映时代主题、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积极投身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不断探索诗学理论,拓展审美向度,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的诗歌活动,书写了新时代成都文化新篇章。

诗歌创作:实力强劲呈现新气象

在这一年,成都诗人展现了强劲的创作实力,诗歌作品先后发表于全国各大文学刊物。

梁平在《芙蓉》2023年第5期、在《诗歌月刊》2023年第9期、在《作家》2023年第11期等发表组诗;张新泉在《四川文学》2023年第9期、《草堂》2023年第10卷、《山西文学》2023年第12期等发表组诗;龚学敏在《诗林》2023年第2期、《红岩》2023年第2期、《扬子江诗刊》2023年第5期、《延河》2023年第5期等发表组诗;娜夜在《长江文艺》2023年第3期、《草堂》诗刊2023年1卷、《诗潮》2023年第11期、《诗刊》2023年第20期等发表组诗;熊焱在《诗刊》2023年第1期、《十月》2023年第4期、《四川文学》2023年第4期等发表组诗;李永才在《星星·诗歌原创》2023年第11期、《诗选刊》2023年第12期、《安徽文学》2023年第6期、《草堂》诗刊2023年第6卷发表诗歌;杨献平在《诗歌月刊》2023年第5期、《红岩》2023年第5期、《长江文艺》2023年第6期、《诗刊》2023年第9期等发表组诗;干海兵在《作品》2023年第3期、《人民文学》2023年第10期、《北京文学》2023年第10期、《诗刊》2023年第19期等发表组诗;赵晓梦在《光明日报》2023年3月31日、《雨花》2023年第5期、《大河》诗刊2023年第4期、《诗歌月刊》2023年第7期、《诗选刊》2023年第8期、《鸭绿江》2023年第10期、《鄂尔多斯》2023年第11期、《青海湖》2023第12期等发表组诗;李龙炳在《四川文学》2023年第1期、《诗林》2023年第4期等发表组诗;鲁娟在《中国作家》2023年第3期、《都市》2023年第3期、《四川文学》2023年第6期等发表组诗;李铣在《广西文学》2023年第2期、《草堂》诗刊2023年4卷、《特区文学》2023年12月上半月刊等发表组诗。

此外,李亚伟、尚仲敏、何小竹、哑石、李自国、凸凹、姜明、吕历、喻言、陈小平、周剑波、彭志强、王国平、桑眉、冉杰、熊游坤、方志英、黎阳、敬丹樱、易杉等分别在《十月》《诗刊》《草堂》《作家》《北京文学》《山西文学》《广西文学》《山花》《红岩》《延河》《江南诗》《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组诗。

本年度,成都诗人们出版了多部诗集,尤其是阿来,贡献了诗集《从梭磨河出发》(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该诗集收录了阿来的《风暴远去》《这时是夜》《群山,或者关于我自己的颂词》《灵魂之舞》等著名诗作,这些诗歌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叙事,展现了辽阔寂静的高原生活,以质朴真挚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对祖祖辈辈世代生活的土壤以及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熊焱的诗集《我的心是下坠的尘埃》(南方出版社,2023年6月),收录了自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创作的118首诗作。在这部诗集中,熊焱抒写了对生活与命运的感悟,涉及亲情、友情、爱情,感情真挚强烈,拥有直击灵魂的力量。他在诗中选择直视孤独、哀伤、逝去,内容沉郁雄浑,气象开阔,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正如诗人林莽所言:“熊焱的诗真切、细微地深入到生命内在的真与痛。”值得一提的是,这本诗集的装帧也可圈可点,封面由知名设计师臧立平亲手打造,是具有收藏价值的一部艺术作品。

赵晓梦的诗集《十年灯》(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是他的第九部个人著作,收录了2012-2022年创作的200余首诗作。该集分为长调、组章、短歌三辑,每一辑各有特点,涉及历史风云、故土乡亲、自然万物、日常生活等诸多主题元素。赵晓梦的诗歌意象密集丰富,触景生情,由外而内,善于比兴,结构精巧,诗中志趣隐逸阔达,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潜藏在每一首诗中,为诗歌奠定大气浑厚的格调。值得一提的,该诗集出版两个月后即第二次印刷。

凸凹的诗集《怀揣手艺的人》(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8月),被列入四川省作协2023年“精品助推工程”,也是霍俊明主编并做总序的“工业诗丛”首辑四人四本之一。诗集分“春之辑:逝者的水房子”“夏之辑:他的木头会唱歌”“秋之辑:手感”“冬之辑:29岁的大国工匠”四辑,是全国第一部诗写中国古今工匠的个人专著。凸凹用朴白、有趣的诗歌语言,为古往今来的60位技术能手、专家或发明家,描绘生动的素描画像,是专业诗人向百工百技诚实致敬之书,是手艺向手艺的问候与示好。

伦刚的诗集《木雅藏地》(四川文艺出版社,2023年11月),他从2013年起深入木雅人的故乡,与他们同吃同住,将所见所感写成诗歌,10年潜心敬意的写作,成果汇集为这部诗集。《诗刊》编辑、诗人、翻译家赵四在序言中说:“伦刚以呕心沥血的一字一句创生出一个介于神人之间的消泯了时间的永世生灵。精神化作章章诗篇,完成自己宿命的大地诗性行旅。在地方性的文化意义上,诗人伦刚完全开发了一部旁敲侧击的木雅人精神史,以他一个异族归家者的个体精神史折射出了木雅人生息大地之精神存在的丰富可能性。”

杨然的诗集《临邛诗章》(线装书局,2023年3月),收录杨然1976年8月至2023年3月所作诗歌97首及诗人作家评论5篇。这是一本“扎根派”的诗集,杨然从18岁开始,从成都来到邛崃,从此在那里扎根,迄今已44年。在这过程中,杨然“全方位”用诗歌记载他在这些经历中的思绪情感。源于本真,忠于质朴,让人间烟火味在他的笔下化为历历在目的诗意瞬间,定格而又富于变幻,简朴又丰富多彩,成为雅俗共赏的独特诗篇,值得回味和珍藏。

赵剑锋的散文诗集《剑煮红颜》(团结出版社,2023年7月),是诗人历时18年创作的第六本个人集子。该书通过历史流线的梳理,对67名中国古代女性进行了叙事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抒写。全书以散文诗的文体进行创作,共分为7个章节。

胡华强散文诗集《拣拾阳光》(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是胡华强10多年来坚持散文诗创作的成果结晶。诗集由“雪泥鸿爪”“闲坐沉思”“梦里故园”“北窗浅唱”和“时光隐喻”组成,收集了近200章作品。作品题材广泛,情感深沉,思想丰富,语言清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李斌诗集《在诗歌微弱的光里执迷不悟》(团结出版社,2023年7月),90多首作品分为上中下三辑“晴朗”“无影”“地面”,部分内容可以说是诗人悬挂于森林小屋的精神自画像。当一起谈诗的人们纷纷陷入房子、车子、金钱的包围而改弦易辙,只有孤独的坚守者,在诗歌微弱的光里执迷不悟。通向永恒的路是小的、窄的,能找到的人少,苦心孤诣一条路走到底的,更少。但唯其稀少,愈加弥足珍贵。

王富祥诗集《越过夏天的地界》(团结出版社,2023年1月),王富祥怀揣对自然和生活的卑谦与敬畏,用温润又平和的心态呈现世界本相的力量,以生态的生活和生态的生命,呈现人类在内的万物共同的追求。诗集中形成的自然、社会与精神和谐共存的的生态视野,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风泉醉(冯勇)诗集《重新思考水》(线装书局,2023年4月),诗集围绕“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作为哲思的主题,通过对“水”的特征的深层思索,借以丰富内心世界,提升修身境界,以期最终达成君子的处世之道。

由《星星》诗刊策划整理,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星星人书系”在今年陆续问世。本书系包括5部文集、6部诗集。其中,诗集为白航《白航诗选》、石天河《石像——石天河九五自选诗集》、张新泉《好刀,野水及其他》、刘滨《刘滨诗选》、萧融《行走或者回眸》、靳晓静《一个精神分析师的手记》。编辑出版“星星人书系”丛书,不仅是对《星星》诗刊大半个世纪发展历程的另一种回望和梳理,也是向《星星》背后的历任主编、副主编和编辑所付出的辛劳和奉献的崇高致敬。

此外,李自国中英文诗集《盐》(宁夏人民出版社)于希腊时间2023年9月28日上午,在第42届世界诗人大会进行发布,引起积极反响与关注。

在诗歌研究研讨、评论随笔方面,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福春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李怡共同编撰的《中国现代新诗期刊集成》,于2023年10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系共30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中国现代新诗期刊集成》对1919—1949年间出版的新诗期刊进行影印出版,首次将现代文学诗歌期刊进行较完整地呈现。两位编者通过多方搜集补配,共收录如《北风诗刊》《菜花诗刊》《中国诗艺》等130多种新诗期刊。这些期刊除发布新诗作品外,还涉及诗人介绍、诗歌翻译、理论研究、问题讨论等内容,能较为全面地呈现这一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推动现代新诗研究、文学史研究,也有利于推动对诗人生平和当时历史的研究,亦能为当代文学创作、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照。这是成都新诗研究界给全国新诗研究提供的一项重大学术成果。

向以鲜《迷宫与玄珠》于2023年1月初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诗想者”品牌,以“读经典”书系之一种正式推出。该书是向以鲜40年间的古今诗学随笔精选。全书分为两卷:上卷“迷宫”,讨论古典诗歌,将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歌及诗学喻为一座瑰丽神奇的迷宫,如何从迷宫中获取无尽宝藏并成功走出迷宫,是所有中国诗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下卷“玄珠”,讨论的是现当代诗歌,取意于《庄子》的象罔求珠传说,如何像象罔一样找到诗歌的真谛,也是每一个当代诗人想要回答的问题。全书内容涉及中国古典诗歌与现当代诗歌一些重要的诗学命题,试图从纷繁的诗歌史和诗歌现象中,梳理出一条来龙去脉。

由成都市作协主办、市作协诗歌委员会与《四川诗歌》诗刊社承办的“记忆与归隐——李永才诗集《记忆的空纸盒》研讨会”,2023年4月22日在四川福宝美术馆举行。李铣主持诗集研讨会,梁平、熊焱、马亚炜、黄世海、赵晓梦、向以鲜、罗庆春、陈小平、尚仲敏、王学东、李斌、彭志强等50多位诗人和评论家参会,大家对《记忆的空纸盒》给予高度赞誉。

由省作协主办、《星星》诗刊杂志社承办的“凸凹新诗集《怀揣手艺的人》研讨会”,2023年12月11日在成都举行。在《星星》主编龚学敏的主持下,李明泉、曹纪祖、白浩、向以鲜、牛放、干海兵、王学东等川内作家及《诗刊》社副主编、诗人霍俊明,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振亚等40多人参与研讨。大家从诗集的作品选题、思想、结构、语言、语境、个性等方面发表了见解。

在获奖方面,成都诗人再创佳绩。张新泉凭借诗集《好刀、野水及其他》获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特别荣誉奖;梁平《水经新注·嘉陵江》(组诗)、尚仲敏《尚仲敏的诗》(组诗)、凸凹《一条濯锦的江》(五首)获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诗歌奖;凸凹《水房子》先后获第八届中国长诗奖、首届杨升庵文学奖诗歌奖;尚仲敏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称号、第七届中国桃花潭国际诗歌节中国杰出诗人奖;赵晓梦《马蹄铁》获2021年度十月诗歌奖、第七届大河双年度诗歌奖;马嘶《追白云》获2022年度青花郎•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广西文学》2023年度优秀作品奖;杨然长诗《四十五岁之歌》获第八届中国长诗奖文本奖;王国平《都江堰岁修谣》获2023年四川省优秀童谣一等奖(成人组);秦风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称号、《嘉陵江之纵贯线》获第十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二等奖;宋光明诗集《一些春天总要作别》获第四届金融文学奖诗歌(集)奖;敬丹樱获第九届突围诗歌奖、第六届博鳌国际诗歌奖年度诗集奖;吴小虫获第九届突围诗歌奖、首届中国(唐河)李季诗歌奖。

在成都城市诗歌文化品牌中,《星星》和《草堂》两个在中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歌刊物,依然坚持多元、包容、先锋的姿态,在推举当代诗歌、四川以及成都诗人诗作方面贡献重大。两大诗歌刊物坚持举办诗歌奖项,2023年5月11日下午,2021、2022“星星年度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成都文理学院举行;2023年3月18日,“第五届草堂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杜甫草堂举行;2023年11月22日,“第六届草堂诗歌奖”颁奖典礼在邛崃市文脉坊举行。

《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都辟有诗歌栏目,大量刊发成都诗人的精品力作。《四川诗歌》《四川诗人》《芙蓉锦江》《零度诗刊》《理想》等诗歌刊物,各大报纸文艺副刊的诗歌栏目及各种新媒体都发表大量诗歌作品,为讲好成都故事,体现成都表达,彰显成都魅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诗歌活动:精彩纷呈展现时代新风采

2023年成都的诗歌活动,丰富多彩,依然热闹纷呈。

3月3日至5日,由中国艺术报社、四川省文联、成都市文联和中共邛崃市委宣传部指导,四川省诗歌学会、成都市作协、邛崃市文联和邛崃市平乐镇政府主办,邛崃市作协、竹上花楸野奢艺术民宿等承办的第一届邛崃花楸山国际乡村诗歌节,在平乐古镇花楸山启幕。梁平、康伟、熊焱、龚学敏、李永才、金铃子、刘清泉、张二棍、刘年等40多人参加采风及研讨活动。

3月16日至19日,由成都市文联、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主办的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举行,在龙泉驿洛带古镇、邛崃平乐古镇、青白江桃花沟、蒲江明月村和杜甫草堂、大熊猫基地、水井坊博物馆设立分会场,50多位中外诗人参加盛会。3月18日,成都国际诗歌周杜甫草堂诗歌朗诵会暨第五届草堂诗歌奖颁奖仪式在杜甫草堂举办。诗人们通过开幕式、主题论坛、创作采风、诗歌咏颂会、诗歌进校园等活动,以“终极关怀:人类的生命与生态”为主题展开交流和互动,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感受成都的诗歌底蕴和历史文化,为蓉城留下诸多诗篇。

7月11日上午,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指导,《诗刊》社、成都市文联主办的“诗吟大运 词润芳华”全国大学生迎“大运”诗词大会在金牛区举行。胡占凡、石厉、钟振振、方铭、林峰、包岩、周啸天、孔祥庚、娜夜、王钰清、沈华维等11位指导老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25所高校的29名优秀大学生诗词代表共聚一堂,举行“文化传承发展”诗词研讨会及采风创作活动,从古蜀气韵、烟火金牛和大运气象中探索多元的诗词艺术表达。

7月14日,成都市作协在东安湖体育公园举办“临东安,登高阁”诗迎大运朗诵活动。30多位诗人、朗诵家和诗歌爱好者参加。熊焱《青春正在蓄力》,凸凹《观湖记》,李铣《东安阁》以及桑眉、雍也、崔哥、印子君、徐甲子等诗人,都用自己的原创诗歌咏唱出蜀都神韵,寄情于青春大运盛会。

11月4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社科联指导,四川大学、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联合共建的中华诗歌研究院,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举办“首届草堂中华诗歌论坛”。论坛主题为“古典与现代”,旨在汇通古今、贯通中外,促进古典诗歌与现代新诗之间的交融互鉴,以此对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承作出新贡献。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清华大学教授马银琴、四川大学教授周裕锴、《诗刊》主编李少君等分别作主题发言。

11月20日至23日,由成都市文联、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都市文广旅局主办,《草堂》诗刊社等承办的“2023·第七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举行。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以“世界的词根: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为主题展开交流,广邀中外诗人莅临蓉城,将这座城市传承千年的诗歌氛围分享给更多人。吉狄马加、阿来、侯志明、梁平、陈先发、康伟、李琦、尚仲敏、娜夜、熊焱、李永才、毛子、朱朱等国内诗人,以及伊朗诗人阿布卡西姆·伊斯梅普尔·莫特拉格、罗马尼亚诗人妮可、德国诗人雷震、佛得角诗人费则伯等国际诗人,应邀参加活动。

11月25日,由成都市作协指导,四川省诗歌学会、青白江区姚渡镇政府主办的“第五届西江河乡村诗歌节暨乡村音乐会”,在姚渡镇龙王社区西江河滩举行。本届诗歌节聘请德国诗人雷震,以及杨健鹰、干海兵、凸凹、杨然、吕历、曹东、桑眉、易杉、哑石等10位诗人为“驻镇诗人”。并举行“青白江第三十八届桃花诗会诗歌征文”颁奖仪式。

12月26日,由四川天府新区文联、成都市龙泉驿区文联、《星星》诗刊杂志社主办的首届“两湖诗会”暨知名作家“千年广都 古蜀华阳”采风创作系列活动,在四川天府新区举行。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杂志社社长龚学敏,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主席吉米平阶,阿坝州文联主席、州作协主席巴桑,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作协主席熊焱,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党群工作部部长彭天宇等出席活动。本次活动以“新征程 新融合 新天府”为主题,组织凸凹、马培松、李自国、李永才、周剑波、陈小平、蓝晓梅、吕历、陈修元、黄世海、秦风、罗铖等80多名作家赴天府新区兴隆湖、官塘新村、麓湖国际社区等采风,同步开展《2021—2022年四川诗歌年鉴》首发及诗歌艺术作品朗诵展演等活动。

诗歌新人:成绩突出崛起诗歌新力量

四川的诗歌创作群体中,青年诗人的成长备受关注,创作成绩突出。10月20日,第二届“四川十大青年诗人”颁奖仪式在德阳市罗江区举行。王学东、羌人六、吴小虫、加主布哈、伯竑桥、甫跃成、罗铖、康宇辰、程川、莱明等青年诗人获奖。《草堂》2023年第12卷推出“四川青年诗人小辑”,其中,王永苓、罗蒨、张鲤、潘玉渠、胡木、高若栋在成都工作和求学。从他们的诗歌文本中来看,青年诗人们已有很好的诗学基础与创作经验,未来的创作值得期待。

马嘶、莱明的作品入选“早知潮有汛——六家文学平台联合打造诗歌矩阵”诗歌专题,他们陆续在《广西文学》《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诗选刊》发表组诗,在《星星·诗歌理论》发表诗人访谈。中国作家网设立专题,对以上各家内容进行集中转载。

加主布哈在2023年度参加诗刊社第39届青春诗会。王学东、吴小虫、加主布哈、卢鑫、蓝格子被聘任为巴金文学院2023年度签约作家。沈至出版首部个人诗集《寻找踏水村指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全书包含以“指南”为题的系列诗歌;李万峰推出诗集《我不想知道那么多水果》(2023年9月),收录写于2021年至2023年的311首诗作。

3月18日,康宇辰《蜀中抒怀》(组诗),伯竑桥《初冬,从思考的笨重里往后退》(组诗),获第五届草堂诗歌奖——年度青年诗人奖;11月20日,刘崇周获《剑南文学》2023年四川青年作家“文曲星奖”。余幼幼、程川、石莹、希贤、张丹、左存文、朱光明、黄舜、黑辞、陈拓、蒋艾历、凌风、黄慧孜、范圣艳等在创作和发表方面也可圈可点。

年度总结:关注现实蕴藏无限新期待

2023年,成都诗人和评论家深入思考,不断探索,积极回应时代呼唤。《星星》诗刊策划了“当下新诗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实践的可能”的讨论主题,邀请全国著名诗人、高校老师、媒体人、中小学语文老师发表观点。《草堂》诗刊于2023年进行全新改版,其中“最青春”栏目调整为“青年诗人6家”,并配以诗人、评论家的总体分析点评,刊发青年诗人的最新力作。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办,《草堂》在第8卷特别策划“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诗歌小辑。这些主题策划及对青年诗人的重视,展现了成都的诗歌刊物深入当代诗歌现场,挖掘潜心创作的青年诗人,培养诗歌新力量的尝试。

纵观2023年,成都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例如,成都诗人群体在把握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定位、时代主题、文化特色,以自身创作实践筑牢中华文化共同体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聚焦时代主题,反映人民心声的创作成果还不多;一些诗人津津乐道于对日常生活的个人化精神作业,对当下火热的现实生活却漠然置之;在写作技术上,对诗歌艺术品格的提升和诗歌可能性探索上的功夫下得不够;引起学术界关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较少。成都诗人面向未来,任重而道远。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新的使命担当。推进成都诗歌事业的发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清文学事业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厚植成都诗歌沃土,充分发挥各级作家协会的教育引导作用,整合文学资源,进行专题策划,利用本地的刊物和媒体,定期重点推出一批成都诗人的精品力作,扩大成都诗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举办作品研讨会、新书分享会、诗歌朗诵会和改稿会等多种形式的诗歌活动,交流创作体会,提升作品质量。

新的一年,成都诗人将把握新时代文学的方向与内涵,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领悟人民心声,洞悉生活本质,更加自觉地把艺术之我融入人民大我,把诗歌创作融入成都的万千气象,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诗歌,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成都诗歌新篇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