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晋瑜:永陵的发现|原上草·行走金牛⑪

2024-01-04 12:45:4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编者按


2023年12月9日上午,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获奖作家与“金牛·川观文学季”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的部分特邀嘉宾,前往成都市金牛区永陵博物馆、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等地采风,近距离、多视角、沉浸式地感受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现代活力。川观新闻人文频道特选发部分采风作品,以飨读者。

舒晋瑜

冬日的阳光从枝叶间斑驳地洒落下来,让我对眼前的成都永陵博物馆产生了一种恍惚感。

来成都多次,竟第一回发现金牛区隐藏着千年文脉。

说“发现”,其实并不准确。

南宋诗人陆游发现过,作诗《后陵永庆院》,在诗序中写道:“后陵永庆院在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有二石幢,犹当时物。又有太后墓,琢石为人马,甚伟。”

抗战时期,挖防空洞的天成铁路局工人发现过,在厚达4米的土层下掩藏着时代久远的墓藏;考古学家李济、冯汉骥等发现过,认定此墓主人是前蜀皇帝王建,从此命名王建墓;永陵发掘结束后,由于无法完善后期整理修复,地宫被迫封存。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参与永陵考古发掘的刘复章,发现并守护永陵,时间最为持久。

我所谓的“发现”,仅仅是历史教科书的丰富和补白,是历史碎片的唤醒和复原。

在永陵神道两侧石兽石人的护卫下穿行而过,拾级而下,便进入地宫。墓室以木门间隔为前、中、后三部分,前室作为墓道中的羡道,中室安放着墓主人的棺床,棺床两侧有圆雕半身12神像,表情体态各异,无一雷同,皆双手置于棺床下,奋力抬着,好像是沉重的棺床压得他们身陷地下。

棺床四周雕刻着龙、凤、人物、莲花以及云气纹等,图案丰富,线条流畅。浮雕的青龙形态不同,有的龙头盘旋回转看向龙尾,龙角穿过飞扬的鬣毛,爪子紧握龙珠,足踏祥云;有的昂头飞奔,露出利齿和舌头,缠绕的龙尾掩盖了龙足,鳞甲逼真,背脊上的锯齿纹隐约可见。

说永陵石刻是一座艺术宝库并不为过。尽管岁月剥蚀,很多已经面目不清,透过斑驳的痕迹,从飘动的衣带或局部的细节,足以还原人物神态的自然细腻,足以从武士身上的铠甲、皮带纹络可以想见当时的雕刻技艺是何等高超。

而走进永陵,会发现这里有很多个第一或唯一:

前蜀王建墓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帝王陵墓,开启了古代帝王陵寝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先河;王建石像是历代帝王陵中出土的唯一一尊帝王本人写真雕像,坐北朝南,正襟端坐,身着圆领锦袍,腰束玉带。据说,在发掘时,着色上彩的痕迹仍清晰可辨。

棺床东、南、西三面所刻24个乐伎的高浮雕像,是著名的永陵二十四伎乐图。南面正中是两个领舞的舞伎,体态优美,神形兼备,和另外22个乐伎组成唐五代宫廷乐队,不仅是罕见的石刻艺术珍品,也是迄今考古发现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及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实物遗存。

每一次的发现,都不亚于重磅炸弹。考古学家冯汉骥将清理出来的文物公开展览时,引起社会各界的震撼。因为当时对明确记载于文献中的皇帝陵墓进行考古挖掘,还是首例。

在一次次的发现中,永陵被越来越多的世人了解。郭沫若和梁思成对永陵的发掘表示关心,认为是研究晚唐五代建筑、雕刻、绘画以及音乐、舞蹈的珍贵资料。

历经1000多年雨雪风霜的侵蚀,经历无数次自然灾害的考验,永陵地宫得以保存,与其结构科学牢固有关,更因为有一批有识之士,以严谨治学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用生命守护永陵。

1973年11月,王建墓文物保管所成立,曾参与挖掘工作的刘复章担任所长。据永陵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为节约开支,刘复章曾带领全家为永陵墓顶除杂草、做清洁;担心永陵在当时遭受破坏,甚至住进永陵地宫。他以一己之力收集文物资料,常常自己掏钱将文物买下来捐献,先后向永陵博物馆等馆藏机构捐献文物2000多件,其价值远无法用金钱衡量。

2008年1月6日,刘复章因病故去,永陵最后一位发掘者告别人世。人们从老人的衣袋里发现一张报纸,其中一则是关于永陵的消息。在场者无不动容。16年后的今天,当我再访永陵博物馆,年轻一代的工作人员仍在交口称道:没有刘复章老人,大概就没有永陵博物馆。

1000多年前的雕塑家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珍品,岂是短时间内浮光略影能完全掌握精髓的?考古学家们发掘守护的文化遗产,留给我们保存完整的永陵,又岂是走马观花就能探索到全部真相的?我在匆匆的行程中有些沮丧:永陵藏着那么多秘密,我能以什么方式寻找自己的发现?

古代陵墓因为蕴含着无尽的谜团和丰富宝藏,引发人们探索的欲望,也同样引来盗墓贼的觊觎,他们的“发现”给永陵带来灾难。但比起那些毁灭性的盗掘,永陵还算幸运,后来仍发掘出大量文物,出土了王建石像、玉大带、谥宝、谥册哀册和银猪等珍贵文物,才有着今天我们在永陵博物馆的收获。

穿越展厅和回廊,隔着陈列柜的玻璃橱窗,我探身细细观察,想象这各式文物在神秘莫测的陵墓中如何经历千年的寂寞,被种种发现才重见天日,久远的历史和人物纷至沓来,才被深深地镌刻于文化积淀中,赋予其多重深远悠长的意义。

作为包含古代社会信息最为丰富的遗迹,陵墓蕴含着许多惊悚的元素,近年来也催生了很多相关的文学作品。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等盗墓题材作品集盗墓、惊险、悬疑于一体,皆因悬念重重和神秘的墓葬情节走红。据说,《盗墓笔记》自出版后已发行6000万册,且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播至海外。千年永陵若请他们到此一游,或许能有更多发现吧?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