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姝岚:流水与“黄金”|原上草·行走金牛⑭

2024-01-04 12:45:4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编者按


2023年12月9日上午,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获奖作家与“金牛·川观文学季”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的部分特邀嘉宾,前往成都市金牛区永陵博物馆、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等地采风,近距离、多视角、沉浸式地感受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现代活力。川观新闻人文频道特选发部分采风作品,以飨读者。

刘姝岚

那天,我是从街对面走向永陵博物馆的。

它在“唰唰唰”而过的车流那边,呈现出一种巨大的静谧。有一种遥远又陌生的美,瞬间把我变成一个外乡人。是的,我上次见到它时,它还叫王建墓。其间相隔的20多年,足以让人感到恍然。时光流逝,它依然在这里。而依然在这里的它,此刻于我又是崭新的。

一种奇特的感觉在悄然升起。直到看见采风大巴车门打开,30多年没见的叶延滨老师和张新泉老师从车上走下来,那一刻,我内心里那些静默的感叹,发出了声,时光隧道也轰然洞开。

接下来,带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恍惚,跟随着采风团队,从永陵博物馆地宫到前后蜀历史文化陈列馆,从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到凤凰山体育公园,从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到“金牛·川观文学季”,再到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人在金牛区精彩纷呈的场域中走走停停,心在纷繁的记忆和当下的感知里沉沉浮浮。历史的、时代的、个人的时空和记忆交错叠映,宏大又幽微。

我看见一条时间的河,从前蜀国“二十四伎乐”宫廷乐队流淌到成都露天音乐公园,从金牛古道漫延到“金牛·川观文学季”、天府艺术公园、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其间,那些生生不息的隐秘关联,令人着迷。

永陵地宫石刻浮雕上的“二十四伎乐”,在国乐观念剧《伎乐·24》中复活重生。旧时宫廷歌舞剧,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都露天音乐公园里的全景声双面剧场和穹顶,那些古人无法想象的恢宏,已成为当今市民日常生活体验的一部分。

昔日,古代先贤诗仙们从金牛古道走出蜀地;今天,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们从四通八达的蜀道,来到蜀地,共襄“金牛·川观文学季”盛举。

在“金牛·川观文学季”的文学讲座中,李敬泽、阿来、李元胜、骆平4位著名作家、诗人分别走进学校、图书馆、社区和书店,为市民分享精彩的文学讲座;在文学集市中,阿来书房、东周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穆夏美术馆、可瞻山房、蜀香研习社等数十家出版社、特色书店、艺术工作室,共同为大众献上活色生香的文学雅集。

行走在金牛,感受到的却是整个成都。它的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日新月异,公共文化地标空间层出不穷,历史文化与现代活力交相辉映,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融为一体,主流文艺力量和民间文艺力量蓬勃共生。这一切,形成了多元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文艺气质,让成都散发出了独特动人的文化魅力。

一个由四川日报和成都市金牛区合力呈现的文化盛事,就这样成了一场在金牛区观成都、观四川,观文学、观历史,观时代、观未来的文化之旅。在多种视角的交织里,我看见了金牛的神奇、成都的神奇、四川的神奇,也看见了不断奔涌向前的中华文明长河之神奇,看见了一种精神根脉在文化艺术里延续和传承的神奇。

也由此,明白了成都这座我生活了30多年的城市,为什么常常带给我一种外乡人似的陌生感和新奇感。就像我之前隔街相望永陵,就像江苏作家孙频感受的那样。她说,她每次来到成都,都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就是觉得被大熊猫包围着。如她所言,大熊猫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把辽阔奇妙的大自然和蜀地独特的地域精神结合了起来,给无数人的内心带来治愈感。

而成为文化符号和象征包围、安慰、振奋我们的,又何止是大熊猫。今天,走在金牛区这片热土上,所到之处,生机勃勃、热气腾腾的多元文化景象和现代都市文明气象,都在给予我强大的精神能量和神秘的感召力。

在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现场,聆听颁奖嘉宾的演讲和获奖者的感言,我更是为那些心中不断升起的激越,一次又一次暗自动容。这是一种神奇的点燃与奔腾。川观文学奖本身,也在成为一种能量强大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正如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四川日报社社长陈岚致辞所言,川观文学奖努力以媒体的力量去影响民众对文学的关注,去呼唤有温度、有深度、有人民情怀、有时代观照的优秀作品不断产生,在文学的星辰大海中持微火以成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贡献自己的那一份璀璨。

是的,优秀的文化传播者,更应是优秀的文化创造者。首开先河设立的川观文学奖,正在成为朝气蓬勃、气宇非凡的新生代文学奖,集聚着传媒的优势、传播的能量,携手志同道合的各方力量,为优秀文学作品插上翅膀,浸润更多的人心,让更多民众看见更广袤、更浩瀚的星空和更宽广更深厚的人生。这何尝不是充满勇气和力量的使命担当?

川观文学奖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的演讲,特别契合我心。他说,“川观”两个字里,饱含着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根本精神。孔子就是一个“川观者”。孔子在川上看着不舍昼夜的流水,对宇宙、人生以及文化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叹。这感叹,是我们文化中古老的、极具根本性的声音。由这样一个声音开始,中国人深刻意识到此生的有限,但不意味着消极,而恰恰是因为意识到“逝者如斯夫”,才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是啊,时光之水川流不息,在无限的流逝中,总有些智慧又坚韧的人和这些人组成的群体,在拼尽全力,穿越浩渺的虚无,向死而生,让生命不被那必然的流逝裹挟,沉入时间流水的静深之处,成为一粒粒沙金。这一粒粒沙金,是一个个闪光的印迹。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印迹,也是人类文明史的印迹。从古至今,所有的印迹都在指向一个毋容置疑的事实——惟有永恒的文明之美,能对抗时空的虚无。正是这种确凿的指向,永恒地滋养着那些生生不息的文艺之心,永恒地滋养着那些总是会传承下去的文化根脉。

时代更替,大河奔腾。个人的、家国的记忆,就如一面淘金的筛子。沙子被时间的流水带走,留下的,都是永恒的“黄金”。

写至此,我想把曾经写过的一句献词,献给这个城市里那些没被时间流水带走的、“黄金”般灿烂的文艺之美——

和你在一起的
得以永恒
没与你同在的
都速朽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