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摄影 蒋健奇 剪辑 王帅
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近40年,修复文物六千余件,尤其是参与了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的文物修复,与前辈一道让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珍宝重现风采。
郭汉中的人生,与三星堆几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84年,郭汉中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正在三星堆进行发掘的考古人员。那时,只有十几岁的郭汉中,没事就跟着考古人员“打杂”,没想到从此走上了文物修复的道路。
昔时的少年,如今已成为了文物修复行业的领军人物。2021年,郭汉中领衔成立了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2022年被评为十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之一。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三星堆博物馆视察,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郭汉中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了出土文物的病害状况和修复过程。
郭汉中(右)
新年伊始,记者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与郭汉中聊了聊他的2023年“个人总结”和2024年新的期许。
“新一轮考古发掘以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又发现了超过一万件文物,包括大量的象牙、玉器、铜器、金器等。”郭汉中告诉记者,如今文物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这些出土文物,需要先经过清理、拼对等,然后才能为下一步的文物修复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保存下相关信息,为三星堆更多“未解之谜”研究提供资料。
2023年,三星堆文物修复保护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例如象牙的保护,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而2023年三星堆“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的“零的突破”,为考古出土饱水糟朽骨角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贡献了“中国方案”。
如今郭汉中带领的徒弟中,有不少95后的年轻人,为文物修复带来更多新生力量。随着多种科学技术的运用和跨学科融合,为文物保护修复带来了重要改变。郭汉中表示,如今的文物修复工作,与自己刚入行时已经是“两个概念”,但对于文物修复人员来说,不变的是必须要“下苦功夫”,再多的新技术,也依然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