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周闻道:门口的灯开着

2024-02-21 17:16: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周闻道

多少有点失落和怅然,母亲走了,老家门口的灯,再没人提前为我打开。

今年春节回家,什么都没有变,唯一变了的是门口的灯。

母亲是2023年7月30日去世的。去世前,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健朗。97岁的老人,常常有说有笑,步子健捷。谈起村里的事,过去的、新近发生的,总是思维清晰,头头是道。该高兴时高兴,该愤懑时愤懑,该问时扒根究㡳。母亲总认为,我在城里工作,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其实,哪是那回事。大家都说,母亲肯定会活过百岁。听到这话,我相信,也暗自高兴——家里有百岁老人,既是喜,也是福气。可连续两次脑梗,把母亲彻底击倒了,再也没有起来。

儿女回家,提前在门口点上一盏灯,是母亲长期形成的习惯。记得儿时,家里很破烂,低矮的茅草房,阴暗潮湿,不漏雨就进风。即便大白天,一进门,也会感到黑秋秋一片,稍不留意,就会搁到碰到。母亲又总是怕儿女们搁到碰到,因此,只要母亲在家,每当我们收工或放学时,总会提前在进门的靠边处,放上一个小凳子,在上面点上一盏灯,先是青油的,后来是煤油的。

10多年前,农房改造,老家修成一栋一楼一底的砖混房。按理说,屋里的采光和通道都比以前好多了,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搁到碰到的事。但母亲的习惯仍没改,只要知道我们要回家,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会提前把门口进门处的灯点亮。不同的是,过去是点燃油灯,后来是打开电灯。

为此,我曾劝说过母亲,可母亲自有她的道理。母亲振振有词地解释说,外面的光强,屋子里的光弱;你看进屋后的通道,右边有房间门,左边是灶房和饭厅门,旁边是厕所门,正面还有客厅前照壁,没灯,搁到碰到的咋办?

我无言以对。这样的细致入微,全天下,只有母亲才想得到,做得到。

这令我想到许多事。其实,哪只是门口的那盏灯,人生路上,母亲何时不为儿女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家庭等操心,何处不是生怕儿女们不小心搁到碰到?

母亲19岁嫁入这个家。她面对的家,与当时所有的家一样,清贫,困苦,几乎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但母亲没被生活的困难所吓倒。她的心门有一盏灯始终亮着,那就是一个农家女儿的善良质朴,顽强不屈。母亲与父亲一道齐心相济,靠双手战胜苦难,靠勤劳创造幸福,将全部生命和情感,都投入到这个家。

父母一生养育了儿女7个,除老大年少病逝外,其余6个都在父母无私大爱的灯光照耀下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儿孙满堂。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时的不易与艰难,非亲历者难以理解。父母亲一辈子付出了多少,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我们许多并不知道,但我相信,再怎么去想象与形容,都不为过。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母亲的良苦用心,并没有真正理解。

有年中秋节,母亲提前几天打来电话叮嘱,一定要回家,好团聚一下。怕我们到时又这样那样不回去,母亲又嘱咐与她一起生活的乡下幺弟打来电话。弟弟说,母亲总是说,一家人再忙再远也要经常走动走动,聚一聚,才不会散,才像一家人。为这个中秋一家人能团聚,母亲早早就忙里忙外,又是囤积鸡蛋鸭蛋,准备为回老家的儿女们一人带一份;又是天天叮嘱幺弟,做好杀鸡宰鹅磨豆花准备,仿佛要筹办一场浩大的家庭盛典。说到最后,弟弟反复提醒,到时候你们一定要回来哦,特别是你——你们是家里的大哥大嫂,也是母亲心中的骄傲,不回来,母亲那里怎么交待呀。我不假思索,回答提前一天回来。

我们也这样安排了,准备了,提前一天出发了。可是,走到半途,单位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个企业出了安全事故,领导要求立即赶到现场,查明原因,妥善处理。安全重如泰山,岂敢怠慢。我立即掉转车头,往厂里赶。

从下午到晚上,再到凌晨,我竟彻底把回家团圆的事忘了。待到第二天一早弟弟打电话来问,才想起。事情至此,怎么解释都已无意义,虽是身不由己。向来温和的弟弟,显然也有些生气了,嗔怪道,再急再大的事,打个电话的时间也没有吗?昨天晚上母亲一直在门口的灯下守了一晚上,刚才我劝她去睡会儿,她还说不,不,你哥要回来了。

脑子里一下浮现出门口的灯和灯前的母亲,我的眼泪涌满眼眶。

我是家里的老四,上面健在的还有两位姐姐,她们知道母亲经历的苦难,比我知道的要多得多。那时家里贫寒,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让儿女们少挨饿受冻,就是母亲那时最大的期望。那期望像一盏灯,一直照亮着母亲走向未来的大门,给母亲战胜所有艰难的勇气。

仅在我有限的记忆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我三四岁时,一次被母亲牵着手进城。走到县城南门的村道时,母亲见路上有半粒掉落的花生米,赶紧躬身捡了起来,吹了又吹,又轻轻用衣袖擦了擦,确认干净了,再放进我的口里。那种母亲用生命的灯光照亮的香脆,超过了我至今为止品尝过的所有佳肴美味。

在母亲的视线里,大爱的灯光,应该没有死角,要照亮她的每一个儿孙。

在过“粮食关”时,家里几天揭不开锅。母亲满脸愁容。就这样捱了三天,看着一大群孩子有气无力的样子,母亲满脸愁云。实在没有办法了,母亲拖着沉重的身子,手执一把弯刀,吃力地爬上门口那棵枇杷树,一层一层地剐下树皮,烙成小饼,给我们充饥。大姐和六弟从小身体就不好,经常生病。母亲除了四处寻医,还走乡串户,到处找民间偏方,直到把他们的病治好。

母亲一生都在为她的儿女付出,为这个家付出。有了母亲的大爱,我们兄弟姐妹才得以健康成长。可毫不夸张地说,母亲是一位充满大爱的伟大母亲;母亲爱的灯光,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儿女长大成人,各自成了家,有的在城里,有的在乡下。在城里的兄弟姐妹们,不只一次地劝母亲到城里住住,享享福。可母亲总是婉言拒绝;偶尔进城,也是住一两天就吵着回乡下。母亲的理由是不习惯,还常常谆谆教导我们,要好好工作,不要担心她的事,她在乡下很好。其实,我们非常清楚,母亲是不愿给我们添麻烦。

母亲总是牵挂着她的儿女,怕搁到碰到。希望一直在儿女们回家的时候,人生转折的时候,家庭不顺的时候,为他们点燃一盏灯。她以儿女能进城工作为骄傲。幺弟从小调皮,母亲恨铁不成钢,每次骂他,骂得咬切齿。可刚骂过,担心他买油买菜钱不够,又把平时省吃减用积下的钱,悄悄塞到他手里。

处理好事故,抱着难以自我谅解的心情,我匆匆往回赶。回到家,见门口那盏亮了一个通宵的熟悉的灯,我扑通一下跪在母亲的跟前,大喊一声妈,泣不成声……

还是回到今年春节。

弟弟察觉到我的怅然,连忙解释,哥,对不起,我忘打开门口的灯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