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摄像 吴枫
2月20日,四川报业博物馆开馆。
四川报业博物馆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按照“存古续新、新旧共生”的设计理念,对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文化街区的一栋老建筑进行外观设计、功能提升而来。开馆后,博物馆将常态化征集展品、更新展陈,呈现四川报业高质量发展最新成果,建设不断生长的专业博物馆、共建共享的文化交流空间。
四川报业博物馆有哪些设计亮点?它将如何参与城市精神文化生活?
开馆当天,记者采访了四川报业博物馆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建筑与城市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张勇,讲述四川报业博物馆如何焕新归来。
修旧如故、重焕记忆
让报博馆留得住“乡愁”
从上空俯瞰四川报业博物馆,其建筑整体呈U型的三合院布局,南面开口,其余北、东、西三面分别临布后街、川报集团大院和梓潼桥正街。其中,北面和东面坡屋顶的L型部分建于上世纪60年代,西面的框架结构建于上世纪90年代。“我们选择了一种保护与提升相结合的设计策略,通过存古续新,达到新旧共生。”张勇表示。
具体来说,目前所看到的建筑格局和建筑外观基本恢复了原始的建筑风貌。“在设计之初,建筑外立面为灰色釉面砖,我们认为这是后来贴上去的。但是,在这座建筑刚建成时是怎样的风格?用了怎样的外立面材料?使用过程中又改变了什么?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我们对此知之甚少。”张勇表示,设计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去回溯发掘这栋建筑的发展脉络,“我们对建筑进行了类似一种考古式的调研,从查阅档案资料,到走访川报退休老员工、比对老照片、现场核实,尝试找到这座建筑最初的面貌。”
经过多方考证,设计团队最终确定,建筑的L型部分在刚建成时,是一座红砖、红瓦、铁艺窗的苏式工业风建筑,其后经过多次外立面装修,才最终呈现出改造前的面貌。“我们认为,这样一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苏式红砖老建筑,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在对这一部分进行外观设计时,我们采取的是‘修旧如故’的设计策略,剥离建筑表面的釉面砖,并铲除水泥抹灰、水泥砂浆,再局部修补,涂刷透明保护剂,以恢复红砖墙的外立面原貌。”同时,为了适应博物馆展陈的荷载,团队也对老建筑内部进行了加固处理,提升其承载能力。
对于建于90年代的框架部分,由于其外立面已经相当陈旧,且历史文化价值较低,所以在外立面装修时,“采用了一种叫镂空陶砖幕墙的设计手法,把传统的红砖材料进行现代建构,最终使新旧建筑能够融合共生。”
张勇表示,通过这些步骤,使得老建筑的原真性和时间性得以体现,使历史的沉淀得以体现,最终的目的是留住川报人的“乡愁”,也留住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
开放共享、活化利用
让文化策源地充满“生命力”
在“存古续新、新旧共生”理念下,四川报业博物馆除了作为一个展览、展陈的专业空间,也希望将自身打造成一个融入街坊的城市开放空间,一个充满城市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策源地。
比如参观流线设计。张勇表示,考虑到报博馆未来与城市空间和周边社区,与红星路传媒走廊、华兴街特色街区的传媒基因、文化业态相融合的需要,设计团队特意将博物馆一层设计为一个开放式的多功能空间,展览主要集中在二、三层,“观众进入报博馆后,如果是要看展览,就可以直接乘坐电梯到三层,再逐层往下观展;如果是想看看临展、喝喝茶,或者参加沙龙交流活动,就可以在一层进行;如果想到室外走走,也可以直接穿过大厅,通过回廊进行游览。”
四川报业博物馆与四川传媒大厦、西部文化产业中心为邻,周边还有锦江剧场、四川省作协、四川省文联,以及充满活力的红星路现代传媒走廊,这一片区既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又有鲜明的川西地域特色。如何更好地融入其中,并且给这一本就积淀深厚的文化片区带去新的活力?
张勇表示,设计团队给建筑底层空间设计了三面通高落地折叠玻璃门,“它既可以关上,也可以折叠之后将一楼空间完全打开,让建筑室内空间能和室外庭院、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除了建筑室内部分,张勇和设计团队也力图让展陈空间向外延伸拓展。“原先这个院子是封闭的,伴随着四川报业博物馆开馆,院子也面向城市和观众开放,成为城市、社区的日常生活空间,也成为博物馆的室外展陈和交流空间。”同时,团队从传统川西合院的回转檐廊中汲取设计灵感,在庭院里增加了一条曲折多变的开敞连廊,使得室外多了一处可以供人休闲,也可以用于开展各种互动活动的多功能空间。
“什么叫文化策源地?它是一个能够把此处的各种历史和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在一起,同时又能够带动整个片区进一步发展的场所,能够激发和带动周边区域的城市更新,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张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