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直播大卖:商业模式的胜利,还是文学情怀的苏醒?|文化评弹

2024-02-01 18:22: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陈云鸽

一场现象级的直播带货惊动了整个文学圈。1月23日晚,《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梁晓声、蔡崇达做客“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与俞敏洪、董宇辉畅谈“我的文学之路”。这是《人民文学》的直播首秀,也是文学期刊首次成为直播间的主角。

最终,这场跨界直播交出令人咋舌的答卷:累计观看人数895万,最高在线人数近70万;直播间挂出的《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12期订阅链接,开播4个小时内销售近100万册,成交金额1785万元,刷新了东方甄选直播间单场图书销量记录。直到零点过后,仍有网友持续下单,让人梦回文学闪闪发光的20世纪80年代。

文学的读者一直都在,关键在于在当今时代,应该如何去寻找、去遇见、去重逢。在这场流量与文学共赢的直播中,文学无疑迈了一大步。《人民文学》杂志走进直播间,让文学创作和文学刊物不再朦胧神秘,而是变成了从“人”出发的、直面现实的具体可感的事物。这是文学主动求新求变之举,体现出了文学广泛挖掘寻找读者的能力以及破圈的韧劲。多元传播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为过去式,优质的文学内容只有不断尝试,重新定位自身的卖点和读者的兴趣点,才有望实现情怀与效益的双向奔赴。

作为近年来严肃文学一次难得的出圈,《人民文学》杂志的直播首秀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加印证了一个趋势:今天,品牌效应正在某种程度上让位于名人效应。互联网带来的是数字的世界、符号的世界,让人觉得一切都难确定、难相信、更难把握。而一个自己熟知并认可的主播,则在虚拟空间之中,弥补了某种与人相处的现实感,为自己信任的主播的选品而买单,成为了直播带货兴盛的深层原因。董宇辉的形象、谈吐以及在直播带货中传递给人的精神内涵,与文学期刊是高度契合的,其文化素养和亲和力,无疑让他在当下众多带货主播中,成为与严肃文学更适配的人选。

文学的经典性在于可以被充分解读和放大,让读者都能够从中窥见自己。我们不能奢求当晚在直播间下单的读者能将这12期《人民文学》都细细地品味和咀嚼,毕竟,在这个车、马、邮件都很快的时代,文学和期刊更像是人们对过往“慢时代”的回味和缅怀:青春岁月里,我们曾以文学的名义相聚一堂,追求精神世界的投契与共鸣,即使后来大家奔赴四方,至今仍或多或少受到了文学的恩惠。这或许也是此次严肃文学主动走出“深闺”拥抱读者,能够形成如此强大的声浪和号召力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这场大卖既不完全胜在文学情怀,也不完全胜在商业直播,而是胜在让网友通过董宇辉团队用心营造的场域,感受到了一个“文学的董宇辉”和一个“文学的自己”。今天的读者们在直播间下单一整年的《人民文学》,和过去将喜爱的文章裁下做成剪报的人们,是同等的热忱和情怀。至少,洗尽铅华,我们内心仍有柔软的一隅,留给那些情怀深处的文字。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