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新都曲水:王勃、卢照邻从这里走过

2024-05-31 19:40: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石明

一、1353年前,新都有场著名的“曲水宴”

这是一个基于严谨考据与民间传说互相印证的故事。公元671年三月初三,正是蜀地春早、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个年及弱冠却名满天下、同时也在宦海中沉浮了四五载、名叫王勃的小伙子,来到时称益州的成都,与成都府下新都县尉、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相约曲水宴,主客之间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寄情山水、吟诗唱和,留下了《三月曲水宴得烟字》(王勃)、《三月曲水宴得尊字》(卢照邻)的不朽诗作。1300多年过去,如今的新都曲水,还能真切还原当年诗中的“重檐密树、复磴危泉、连沙白鹭、孤屿玄猿”的流觞之境,依稀找到王勃与卢照邻当年踏春而歌、直抒胸臆、引领文坛创作格调和意蕴走向的村庄院落与高情雅道。

新都曲水这个地方,为什么能吸引王勃与卢照邻在此聚会?换言之,王勃与卢照邻赴“曲水宴”之所,除了卢照邻在新都作县尉尽“地主之谊”,还有别的原因吗?更进一步,今天的新都曲水,真就是当年王勃与卢照邻唱和之地?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当我们穿过岁月的迷雾,条分缕析重现这一场景,一定是初则惊、继而信、再生疑,最后定豁然开朗、释然接受并欣然认定的。

二、在惊、信、疑中走近新都曲水

初则惊。是惊讶于新都曲水,一个位于新都、郫都、彭州三交界的僻远村落,竟承载了如此厚重、如此不可思议的文化内涵。曲水村位于成都西北,周边有宝墩时期古城遗址,早在蜀国杜宇氏时即为繁邑之地,三国时蜀汉亦驻军屯粮养马于近左。村子紧邻三道堰,村内河道蜿蜒,清白江与锦水河分别从村庄东西两向夹流而下,形成独特的自岷入沱跨流域渠系。《全唐诗》第41、56卷清晰收录了《三月曲水宴得尊字》(卢照邻)、《三月曲水宴得烟字》(王勃)两诗。明确这两首诗作于成都,时间乃王勃游历蜀中期间与卢照邻唱和所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6年基地重大项目“作为政策和理论依据的深度中国农村调查与研究”成果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第13卷长江区域第6卷对新都“曲水村”有长达350页的专门研究,认为“曲水”之名由来有自,因为当地弯弯曲曲环绕整个村子的发达水系,一直都是民间对这一区域的“自命名”。而遍寻成都,只有新都新繁街道有村名“曲水”,具确定性、唯一性。这一渊源,是新都乃至成都、四川值得挖掘与重视的宝贵文旅资源。

继而信。这有赖于严谨的论证过程。初唐之时新都、新繁并存,王勃除了与新都县尉卢照邻交好,还与九陇(今彭州)县令柳太易、德阳县令宇文峤等多有往来,留下了《彭州九陇龙怀寺碑》《宇文德阳宅秋夜山亭宴序》等诗文。卢照邻在新都作县尉,王勃从长安入蜀到新都与之相会。他俩志同道合,常结伴交游。在新都周边饮宴唱和,实乃情理之中。王勃的同乡柳太易时任九陇县令(今彭州),彭州志载,王勃于671年春与卢照邻常去九陇作客。而今新都曲水距离彭州,也就是初唐九陇仅几公里。即使放弃村名这一唯一性因素,我们用“关键词提取法”分析其诗所写景物区位,也找不出第二个与如今新都曲水附近高度契合之所在。

王勃在《三月曲水宴得烟字》中写到:彭泽官初去,河阳赋始传。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萦回亘津渡,出没控郊鄽。凤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松石偏宜古,藤萝不记年。重檐交密树,复磴拥危泉。抗石晞南岭,乘沙眇北川。傅岩来筑处,磻谿入钓前。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

卢照邻在《三月曲水宴得尊字》中写到:风烟彭泽里,山水仲长园。由来弃铜墨,本自重琴尊。高情邈不嗣,雅道今复存。有美光时彦,养德坐山樊。门开芳杜径,室距桃花源。公子黄金勒,仙人紫气轩。长怀去城市,高咏狎兰荪。连沙飞白鹭,孤屿啸玄猿。日影岩前落,云花江上翻。兴阑车马散,林塘夕鸟喧。

我们从王勃诗可以提取“田园紫烟、萦回津渡、松石藤萝、重檐密树、复磴危泉、凉禅”等关键词,从卢照邻诗可以提取“山樊、芳杜径、桃花源、去城市、连沙白鹭、孤屿玄猿、岩前日影、江上云花、林塘夕鸟”等关键词。两诗综合起来,我们把这些关键词聚焦为“处于城市与郊野之间,一派田园风光,河道多且曲折,有渡口,离山很近(山樊),多沙洲白鹭蝉鸟,适合隐居”等信息输入计算机,整个成都平原尤其二三圈层之村落符合者众多,但再输入“这里泉水资源丰富”,则只有新都曲水周边符合要求了。王勃诗文中明确写有他们饮宴之处“复磴拥危泉”——除了对成都地质构造与泉水资源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一般的人很少知道,整个成都平原只有今新都曲水附近,自古以来清泉奔涌!及至民国时期这里还有千余口泉水。如今新都清流“泉映梨花”景区,即以泉水作为镇街乡村振兴的最靓丽名片。这里梨树丛中密布众多仍在汩汩冒出的口口清泉,正是“复磴危泉”的活态展现。远近闻名具有优质矿泉水品质的新都乌木泉,更是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而在曲水村赵家盐店小卖部,只要一提起泉水二字,稍微上点年纪的村民都会聚拢来,热切回忆起他们几十年前在自家房前屋后的泉水里淘米洗菜的温馨情景。

再生疑。主要是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因为除了《全唐诗》明确记载,别的文献资料属实没有更多对这两首诗的选录。有人宁可认为此诗作于八竿子打不着的今西安曲江,也不愿承认是新都曲水;更多人认为,“曲水”、“曲水宴”自魏晋以来更多是文人雅集的现象符号,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没有具体地名所指。如王羲之《兰亭序》中曲水流觞、群贤毕至之所,是会稽山阴。所以新都曲水只是“有可能”,而非“一定是”。在他们看来“不一定”就是“一定不”,尽管这一逻辑推理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这场“曲水宴”,是一场抚慰心灵的文化盛宴

最后就是豁然开朗、释然接受并欣然认定了。道理其实简单明了。第一,从创作时间地点看,据王勃轨迹考,此诗明确无误于王勃入蜀第二年作于今彭州新都一带。第二,遍寻成都,没有比新都曲水更接近当年举行“曲水宴”的地方。尤其“拥危泉”更几具排他性认定。不是新都曲水,就更不可能是别的地方;第三,卢照邻诗末“兴阑车马散,林塘夕鸟喧”句,表明太阳西下,客人车马散去,只剩林盘池塘夕鸟喧闹。卢照邻“主人”身份无疑,必然就在新都、彭州附近。第四,以王勃、卢照邻当时的影响,他们留下诗文之地一定会有民间记忆留存。即使之前此地另有其名,在他们聚后,这里完全可能因宴得名。

以这场宴会为起点,我们可以探寻王勃的入蜀脉络与心路历程。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入蜀之时年仅20岁。在来蜀中前一年,他还在沛王府作幕僚,一位杜姓朋友被委派到远在蜀地的崇州任“少府”(县尉别称),他还念及友情之深与山川之遥,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没想到第二年自己也怀书抱剑,踏上了去洛辞秦的蜀州天涯之路。因为际遇之不同,此时的王勃想到的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般豪情潇洒,而是“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始平晚息》)的慨叹自怜。

以这场宴会为起点,我们可以探寻宏山大川与时运弄人对一个人创作风格的影响。蜀地山川形胜使王勃大拓诗文新境。他出褒斜隘道、抵岷峨绝径,虽然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却恰好换醒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优游快活。醉心江湖的神清气爽,岂是久居深宫的忐忑慎微所能比拟。王勃在长安西面的始平(古地名)还在感慨天下之大竟没有自己容身之处,一离开京城,就发出了“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的游历心得(《扶风昼届离京浸远》)。此后一路西行南下,在宝鸡散关他感受“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在汉中南郑他记录“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长柳》);在剑阁普安他置身险峻磅礴,慨叹“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普安建阴题壁》)……

在新都曲水,他和卢照邻达成了强烈共鸣。同题作诗之下,王勃开篇“彭泽官初去”欲追陶令,卢照邻竟如出一辙写下“风烟彭泽里”;王勃表达“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宴”,卢照邻竟也直抒“由来弃铜墨,本自重琴尊”……这是他们难得的欢乐时光。人以类聚、同气相求、志同道合,正在于兴趣爱好的相似性,价值取向的一致性,爱恨情仇的共鸣性。可以想见,王勃与卢照邻在新都曲水的这场聚会,既真实表达着自己,也深刻影响着彼此,影响着后人。

四、曲水宴会虽散,诗文创作永存

的确,初唐四杰开时代之新,一改齐、梁以来绮丽颓靡习气,对于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王、杨、卢、骆先后入蜀,他们正是在领略了巴蜀大地的江河山川、奇崛磅礴之后,才把诗文创作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中强势扭出,开始关照现实、关注社会、关心市井以及中下阶层人士。他们推崇豁达人生、讲究文以载道,皆官小而名盛,走出了一条叩问价值、通达内心、升华自我、引领风潮的创作之路,其为诗为文为人都深刻影响着李白、杜甫、陈子昂等蜀中才俊,影响着一代代后来者。自古诗人例到蜀,这是蜀中江山之幸,这是有唐诗人之幸。

回到那场宴会举办之地,我们更多了一份淡定与释然。与其说我们关心的,是“物理意义”翻土考古上的唱和之所,不如说我们更在意“文化意义”翻篇传承上的挖掘弘扬。聚会虽散,诗作永存——新都曲水,据此作为我们情牵汉唐,追忆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处所,也就价值连城了。癸卯年春,一位诗人在曲水动情写了下面的文字:

该有的都有了。芦苇、河滩
高压线、楼宇,一河清白的水……
那是一本打开的书,只是生活在这里
文字与见面都在岔路口相逢
这里曲水流觞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