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
我一次又一次去云峰寺,不是拜佛,而是拜树。
云峰寺在荥经县城外马耳山半山腰上。深山藏古寺,古寺又藏着古树。
树太出众,无论如何都藏不住。还在山下,隔着远远的距离便可望见山腰的那丛桢楠林。
望得见了,但还要走一阵。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上爬,树林便借着山体躲猫猫般时现时隐。
终于抵达寺庙外,树木便不再躲闪,笔挺地站着,显得非常挺拔高大。心里已是生出感叹。
进入寺院。大殿前台阶左右两株高大的桢楠猛然闯入眼里。虽然还隔着几十米的距离,却感觉到树已填满了眼眶,第一次见到的人,会在这瞬间,不由自主发出一声惊叹!
一眼是不可能将树的全貌看完的。要以树干为中心,将视线慢慢向上移,头也随着往上仰。戴帽的,要么提前摘下来拿在手中,要么伸手将帽子压住,不然,还没看到树顶,帽子早掉到地上了。待看了树的全貌,又会忍不住在内心里发出一声感叹。这次,不会像刚才那么冒失地叫出声,但对内心的冲击却更强烈。那是一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后被深深震撼折服的感叹。
独木不成林,那是因为树太小了,面前这两棵的古树早已自成“小世界”。且不说那堪比大树的几条分叉的主枝,以及庞大的树冠,仅是那粗壮的树干上附生着的多种植物也足以让人感叹。遍布的苔藓仿佛是树穿的一件毛茸茸的绿外套;垂于树间的绿萝被风一吹纱一般地飘动;蕨类挥着长条的叶片向飞鸟与行云问候。在右边的大树上,离地二十多米高处居然还长着一块灵芝状的菌子,扇子一样横嵌在树上。
有好事者,忍不住要去抱一抱那粗大的树干,想亲身感受一下树的粗大。一个人是不行,两个人也是不行的,如果一起去的人少了,最好不要有这样的举动,你会发现,没有七八个人手牵手,完全不可能将树抱在怀里。即使发挥人多的优势将树抱住了,也只是蚍蜉撼树。
任由人们在树下惊呼,搂抱,树淡定自如,纹丝不动。在它眼里,也只是蝼蚁一般。树龄已达1700多年,什么没有经历过?
每次到荥经,如果时间还充裕,我会坐在树下,静静地呆上半天。坐下来,闭上眼睛,不外视,凝神静听。先听到的是世界的喧嚣,渐渐是庙里的钟声,再后是庙前的溪流,是风吹树摇,再后又是自己的心跳,是自己慢慢平静的呼吸。一千多年,它经历了多少的风霜与磨砺,人生几十年的风雨跟它比起来,算得了什么?树不是还一样长得这么精神抖擞?树干还是不断加粗,不断增高。这样想着,便会感觉到一股蓬勃的生命气息,以树为中心,年轮般一波波荡漾而来。将自己不断地冲击,不断地洗涤,不断地教诲。心里积淀的怨恨,不平,委屈,一点点消融,一点点化解。
举目四望,绿色满目,被电脑屏手机屏电视机屏三大“屏面”过度消费的眼睛,终于活了过来。深纳慢吐,还会辨出青草的气息,树叶的气息,甚至流水的响声也变成了水汽,混进肺里。呆上半天,枯萎的肺会泛出绿来,重新焕发出勃勃活力,如生命力旺盛的桢楠。
身边即使一个人也没有,也不会感觉孤独。身旁的桢楠全变成了知已好友,风吹过,树叶响成一片,热闹非凡。也为自己能听到树的语言而兴奋,这是我与树的秘密。遇到心烦时,便怀念起这处清静之所,想到有一座桢楠林的知已,就有化身其间的冲动。
随着媒体的传播,两株古桢楠声名远播,被更多的人所知,被誉为“中国桢楠王”,成为荥经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千年桢楠不用发声,繁茂的绿叶已是最好的证明:荥经是一片宜生宜居的宝地。自古至今,绿意盎然。
在离开前,我俯身虔诚地向两棵桢楠深深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