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田达武:处暑茅镰不认青

2024-06-12 14:46:0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田达武

我老家川东北的人,把水稻叫做“谷子”。谷子是当地农业的主产,因此,那里的人又把种谷子叫做大春生产。

种谷子工序繁多,主要有育苗、栽插、田间管理和收割等。

育苗在谷子种植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秧好禾苗壮,丰收才有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育苗,首先得整秧田。整秧田要按“牛过惊蛰马过社”的规律,等到牛可以下水之后才开工。

秧田得三犁三耙,平秧田的田,更要犁耙成泥浆。平秧田之前,先下足底肥。底肥以复合肥为主,草木灰次之。如果是栽秧子的田,最好下适量的箍(油饼),冷浸田还要下一点过磷酸钙。只有底肥下得足,禾苗生长才会不打坐,谷子才能结登尖、籽粒才能长饱满,半花米之类的二口就会少许多。

田犁耙好后,用扁担把田刮平,这就是平秧田。秧田平好之后,还得踩厢,每厢的宽度,以所购塑料薄膜破开后能够覆盖的宽度为宜。

待秧田的浮泥沉淀之后,再用扁担把每厢的表面刮光滑,撒下谷种,插上支撑薄膜的竹弓,覆上薄膜,用厢边之泥将薄膜边缘封实,育秧的播种工作就结束了。这种育秧方法,除了加盖塑料薄膜之外,都是古老而又原始的育秧方法。其工序虽然繁杂,但是成功率很高,至今仍是老家人育秧采用的主要方法。

现在国家推广旱育秧技术。旱育秧虽然生长很快,但管理稍有不慎,就会全部烧死,前功尽弃。到目前为止,其推广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谷种播下以后,天天早上都要扛着锄头到秧田边去看一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看秧水”。如果发现水少了,就得放入;水多了,就要排除。

在育苗期内,杀三次虫,最后一次选择在移栽扯秧子之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秧子移栽之后不受虫害,谷子成熟之后没有农药残留,收割的谷子才是绿色环保食品。

立夏前后,是收进拿出的大忙季节。这段时间,以前农村到处都是“忙得屁股上插柴,毛发(发辫)不沾背”的场景。人们形容这段时间庄稼人忙成了“立夏立夏,会到亲家不说话”的样子。

过去栽秧,人们沿着田边栽,俗称这种栽法为“编箩篼”。 编箩篼一旦遇到转弯抹角,就要扳预口,内弯秧子密得一疤饼,无法采光通风,减产无疑。外弯秧子稀得收割之时四方不挨叶,浪费地不少,减产也是肯定的。解放后,推广扯索索技术,大行小行相间,既通风又透光。常言道“稀行亮杆杆,密了有个卵”,就是对扯索索栽法的通俗诠释和充分肯定。

栽秧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既要栽得浅,又要秧子正,还要尽量不脬蔸(即整颗浮出水面)。“秧子栽得正,等于淋到粪”,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工栽秧,难免秧子栽在脚印里,栽下就东倒西歪,不久就浮起来了,所以,大面积的秧子栽完之后,还要补蔸,干这活时,农民往往会自圆其说:“栽秧不脬蔸,没得谷子收!”

水稻的生长期,人们习惯地分为稳蔸、转预、封林、圆梗、飙线(抽穗)、登(出)齐散籽、打绿豆色、灌浆饱米等阶段。稳蔸就是秧子栽下,泥浆沉淀定根的过程。转预是指秧子栽下到成活长正转青的时间段。圆梗表示秧子已经怀胎了,说明到了夏至之时,这就是“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的含义所在。飙线之时,已是头伏之末,是秧子和谷子的分水岭。人们习惯地把这段时间用“头伏秧子二伏谷”来概括。“谷线飙,四十朝”,此话表示的是再过四十天就要打谷子了的意思。等谷子登齐散籽后,得把稻田里的水放干。所谓“上面谷登齐,下开鸡爪坼(缝)。上打绿豆色,下面泥巴白”,就是稻田排水的经验总结。它既能保证谷子不因排水而减产,又能实现干田小春的适时耕种,还可以确保收割机能能够下田收割。

收割机收谷子不但省力,而且效率很高。上百挑地,两台收割机工作半天就能完成,但抛撒很多,农民看到眼里,疼在心头,却又十分无奈,只能以“天一半,地一半,雷都不打庄稼汉”来安慰自己。实际上,那些抛撒都是收割机吹出的二口。

现在的田地,都属各家各户,播种的时间参差不齐,成熟的时间有先有后,一湾稻田收割的时间也就很难统一。只有等到处暑之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是有“处暑不勾头,割起回去喂老牛”和“处暑茅镰不认青”这些俗话管到的,哪家都得服。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