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一线调研
调研点位
· 广元剑阁翠云廊
· 德阳广汉三星堆
· 眉山三苏祠
· 自贡彩灯企业
· 四川省川剧院
调研时间
2024年7月
调研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志刚 赵晓梦 吴晓铃 薛维睿 余如波 卢春阳
7月28日,广汉鸭子河畔,刚刚迎来开馆一周年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迎来如潮游客。人们在青铜神树、大立人、金杖等国宝文物面前久久驻足,触摸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盛夏,远在川北的蜀道翠云廊,古柏苍翠欲滴,浓荫蔽日,背包客们三三两两徜徉驿道,亲身体验蜀道之难和蜀道之美。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视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叮嘱文物保护修复要“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一年来,四川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7月上旬,四川日报调研组深入广元剑门蜀道、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眉山三苏祠、自贡彩灯企业以及四川省川剧院等地采访,感受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见证巴蜀文化不断创造新的成就。
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
广汉三星堆。7月3日,当四川日报调研组来到博物馆时,这里正在紧张准备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挑选上展文物、对基本可以确定跨坑合体的二号神树进行数字化展示,考古和文保团队忙得不可开交。
“总书记去年到三星堆视察时,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希望。一年以后我们推出的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就是给总书记和全国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表示。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三星堆祭祀区新出土编号文物17000多件,在开馆前集中清理修复了3000余件后,文物清理修复的工作还将继续。余健介绍,三星堆计划在未来6年内,将三星堆祭祀区新出土的文物全部进行清理保护和研究,未来,将有更多新的文物不断上展,文物保护修复的队伍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壮大。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一年来,三星堆文物保护工作也不断取得新进展。作为世界性难题的象牙保护,在三星堆取得重大突破,“以前象牙只能放在‘文物冰箱’里才能保证不起霉菌、不脱水、不变形。经过科研人员一年多来的攻关,现在的象牙已经可以在22摄氏度左右的室温、60%的湿度环境下陈列。”不仅如此,三星堆文物继续跨坑拼对,其中三星堆二号神树残件经过文保人员火眼金睛地跨坑比对,已经基本可以让近百块青铜残件重新“长”在一起。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青铜大立人像
而在三星堆遗址区,针对东城墙的保护展示与环境整治也已经开始。7月2日,考古专家和建筑领域的技术人员齐聚三星堆遗址东城墙现场办公,为城墙保护出谋划策。未来,三星堆遗址西城墙、南城墙、仓包包遗址等都将参考这里的成果进行展示,与公众见面。
翠云廊的古柏,同样是蜀道珍贵的文化遗产,怎样把古树名木保护好?
7月7日,广元剑阁,大雨。67岁的兼职护林员石洪林早上依然冒雨行走500多米,巡视他负责的67棵古树。“一年365天每天早上都要走一趟,要不然心里空落落的。这么多的古树只有我们剑阁才有,对我们来说就像熊猫一样珍贵,当然要保证它们活得更久一些。”
俯瞰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李向雨 摄
剑阁现存古树7803株,最高树龄达2300年。为推动古树保护,当地出台了“一树一档”“一树一人”“一树一策”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让古树保护有规可依。记者在现场看到,每株古树“一树一档”挂牌保护,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可以看到树龄、编号、保护人等详细信息;“一树一人”为古柏安排专人管理,进行防火、防病虫害等6类日常巡护,“一树一策”则针对每一棵古柏制定单独的科学防护方案以及救治措施。不仅如此,剑阁还推行了“林长制”,古柏离任交接范围更加具体,确保千年古树继续安全生长。
一条蜀道连古今。不仅保护古树名木,广元还实施蜀道遗址本体修缮保护、公路和铁路为文物保护让路等诸多保护措施,让蜀道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留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调研期间,记者们发现四川近年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气象。
6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蜀道行’文化遗产展示推介活动暨文艺名家蜀道行启动仪式”在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的古柏树下举行。为深入挖掘蜀道历史遗迹、文化艺术、生态文明,扎实推进蜀道系统性保护研究宣传,讲好中华文化蜀道故事,今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省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蜀道行”文化遗产展示推介活动方案》,将历时半年在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重庆市境内的蜀道沿线市县开展“专家学者蜀道行”“文艺名家蜀道行”“媒体蜀道行”“拍客蜀道行”等四大主题活动,最终达成“推出一批阐释文章、推出一批综合报道、推出一批视听作品、推出一批文艺作品、推介一批主题出版物、推出主题知识问答”等六项成果。启动仪式之后,40多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音乐家、文艺评论家等文艺名家,奔赴四川广元、陕西汉中、甘肃天水等地,深入蜀道重要遗址的展示地、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历史名人的行经地开展采风创作。蜀道沿线独特的自然风貌,厚重的历史文化,激发文艺名家们蓬勃的创作灵感,边走边写,边走边画,边走边唱……如今,文艺名家们采风创作的作品正在川观新闻、四川日报上展播刊发。
蜀道 卢春阳 摄
7月8日,四川日报调研组在广元昭化古城见证了蜀道研究成果发布暨专家学者蜀道行活动。去年12月12日,蜀道研究院在成都揭牌。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在翠云廊视察时提出的重要要求,四川省高标准建设蜀道研究院,推动蜀道系统性保护和系统性宣传,切实担负蜀道研究传承历史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贡献。蜀道研究院以西华师范大学为建设主体,联合陕甘渝等蜀道沿线省(市)高校及研究机构,联动省内成都、广元、南充等8市,聘请国内外文史考古研究一流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为蜀道研究提供智力支持。以揭牌为契机,四川还将按照“省校共建、校院联动、市企参与、开放合作”思路,加快建设“四个一”工作体系,即“一院”(蜀道研究院)、“一会”(蜀道研究会)、“一刊”(《蜀道研究》)、“一论坛”(蜀道论坛),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深厚的文化情怀,切实担负起蜀道研究传承的历史使命,让千年古蜀道焕发时代光彩。
仅仅半年多点时间,蜀道研究就结出丰硕成果,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蜀道遗产丛书》以及《蜀道方志集成·金牛道卷》《蜀道方志集成·阴平道卷》《蜀道栈道图集》等《蜀道文库》系列成果发布,为蜀道保护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撑,展示了蜀道厚重多元的文化价值。而王子今、彭邦本等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行走青川阴平道、昭化金牛道和考察昭化古城后,又齐聚一堂,围绕加强蜀道基础研究、蜀道的保护、蜀道文旅资源整合等主题展开研讨交流,进一步挖掘蜀道的文化意义和多重价值,为推动蜀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言献策。
广元市政协副主席、昭化区委书记刘自强介绍,一年来,昭化与省政府研究室共同成立“司马错入蜀重大历史意义研究”课题组,先后举办承办“司马错入蜀与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学术研讨,蜀道三国文化学术交流会,首届蜀道文化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项目启动会,开展蜀道生态文学奖评选,举办“徒步古蜀道 对话翠云廊”等系列活动,推动蜀道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推陈出新,成果丰富。
蜀道 卢春阳 摄
蜀道越千年,文脉通古今。广元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宋元柏介绍,为了系统推进蜀道整体性保护、系统性研究、系统性宣传,广元先后成立了广元石窟研究所、蜀道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此外还加大蜀道考古研究阐释,挖掘发挥蜀道重要文化价值,联合蜀道沿线城市共同做好系统保护展示,讲好蜀道故事。如今,《蜀道文库》等大批研究成果陆续出炉,为蜀道保护研究传承提供了学术支撑。此外,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节、古蜀道徒步游等系列活动,扩大了蜀道知名度,尤其剑门关景区背诵《蜀道难》免门票,迄今已有近十万人享受了这一政策,活动登上网络热搜。
传承有抓手,才能留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眉山三苏祠,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前往三苏祠调研。两年多来,三苏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苏祠 卢春阳 摄
7月4日,当调研组一行前往眉山三苏祠时,讲座《东坡荔枝记——漫话荔枝古与今》正在这里举行。
以讲座、学术交流、出版等各种方式传承东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眉山市文广旅局局长王枫介绍,眉山对三苏文化的传承既着力深化学术研究,也注重教育普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两年来,眉山与四川大学共建的“东坡书院”围绕东坡文化蕴含的治国理政理念、家国情怀、民本思想等,推出一批应用型研究课题,不断挖掘三苏文化的时代价值。以三苏祠博物馆为依托整合全国三苏文化研究力量,第五届东坡文化学术高峰论坛、东坡书法国际交流会议等高水平学术活动相继举行,110余部著作相继出版,其中,《苏轼书法全集》是迄今收录最全的苏轼书法出版物。
苏东坡雕像
在眉山,三苏文化、东坡文化正以各种方式滋养着百姓精神、涵养着城市气质。三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景观,润物无声;“东坡文化月”等文化惠民品牌,让三苏文化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东坡步道·大家之路”建成开放,是全国首个三苏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家风家教主题教育基地。传承三苏家风经验获中宣部全国推广。
在三苏祠,三苏文化研究也不断寻求新突破。“如果说以前的三苏祠宣传的重点还主要是东坡的文学成就,那现在的重心就是家风家教、家国情怀、治国理政理念、民本思想、人文精神等,以丰满的阐释展现中国有‘三苏’的自信。”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表示。
巴蜀文化扬帆出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传承弘扬,更重要的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注入发展动力。记者在调研时发现,不管是博物馆、川剧院等事业单位还是文化企业,都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争取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调研组在三星堆博物馆采访时,馆内文创区门庭若市。“国潮”特色文创产品、盲盒等倍受游客喜爱,印上神树等文物图案的小蛋糕供不应求。据介绍,三星堆近年大力推动文化与创意嫁接,采取“IP”授权、品牌联营等方式,跨界布局文创产业,设计开发神系三星堆、潮玩三星堆、科技三星堆、飞翔三星堆、数字三星堆5大系列1000余种文创产品。
一组数据可以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嫁接迸发的活力。2023年,三星堆博物馆文创销售1.17亿元,一举进入了中国博物馆文创的亿元俱乐部。
古老的戏曲川剧,如今也随着短视频的传播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7月9日,尽管成都下着蒙蒙细雨,四川省川剧院剧场咖啡厅和广场依然有不少年轻人在此拍照打卡。剧院外,川剧巨幅花旦海报震憾吸睛,广场上的川剧浮雕充满年代氛围感。“我们看了朱铁雄的川剧短视频,到成都旅游专门安排了看川剧的行程。”广东游客宋春娥表示。川剧究竟有多火?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介绍,去年下半年,四川省川剧院改造了剧场,推出了川剧经典集粹,全年演出了700余场,龙年春节每天6场表演场场爆满,完全超乎预期。
川剧表演 四川省川剧院供图
如今,四川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走在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
文化走出去。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有针对性地在海外举办主题展览。2023年,“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亮相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引起轰动;三星堆的数字展览也于今年6月在卡塔尔盛大开启,并将在下半年巡展至美国纽约。今年3月,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美国巡演8场受到好评,中国驻美大使馆专程发来感谢信,称赞此次访演为推动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游客请进来。古蜀道上,境外游客纷至沓来。“我的民宿前几年还主要是本地游客来消费,现在外国人都越来越多了。”返乡改行开民宿的剑阁老板石勇欣喜表示。据介绍,20多年来,美国老人贾和普就已经24次行走蜀道,并著书向世界推荐蜀道行走知识。
灯会:日照金山 廖志全 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不断赋能产业发展。今年9月,自贡又将在英国伦敦举行“以灯为媒”推介会,向海外宣传自贡彩灯的魅力。据介绍,近年来,自贡创造性提出“彩灯+”“+彩灯”发展思路,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为牵引,主动融入中宣部“感知中国”等国家形象推广工程,持续打造“自贡彩灯点亮世界”项目,带动中国文化、巴蜀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走出去。不仅生动立体讲述中国故事,还传播川茶、川剧、川菜、曲艺、杂技等中国文化。截至目前,自贡彩灯年产值超60亿元,占据85%的国内市场和92%的国际市场,先后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2023年,8540余万人次观众涌进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一年来观众超过500万人次。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40万人次。
全省登记备案博物馆数量共计453家,1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全省博物馆藏品总数已达到5584153件/套,文物藏品1140631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数量达110963件/套,全省一级文物数量3886件/套。
2023年全省共举办常设展览1141个、临时展览1002个。
2023年全省博物馆文创收入近2.37亿元。
四川广汉三星堆获得“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
资阳濛溪河旧石器时代遗址成功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川流不息”首届川剧汇演,线上线下累计观看量超712万人次;原创川剧节目《川流不息》《无名》72小时全网播放量超2000万人次。
自贡彩灯年产值超60亿元,占据85%的国内市场和92%的国际市场,先后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川剧经典集粹《芙蓉国粹》2023年全年演出7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