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朱丹枫:这条路上

2024-07-18 18:18: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朱丹枫

在生活的大旅途中,每个人都是旅者,而脚下的道路,则是人们不断探索的路径。这道路,有时是实际的街道与巷弄,旷野山中的羊肠小道与驿径,有时则是心灵的旅程。无论是哪一种,它们总是路路相通,引领人们前往未知的彼岸。

要想富,先修路。

路,一头连着过去,一头伸向未来。

甘洛从未停止过对交通四通八达的向往和追求。目前,甘洛实现了镇、村、组100%通达通畅,995.3公里的公路深入每一座村庄;83座大桥上摩托、汽车川流;S66线峨眉至汉源高速公路和规划拟建S71金口河至西昌高速公路也将贯穿甘洛全境,成昆复线建成通车,甘洛迈入动车时代,成为从成都驶进凉山境内的第一城,重回凉山“北大门”的黄金C位。

路通了,甘洛没有急于盖饭店、建商场、围景观、收门票,而是持续在保护和修复文化与自然生态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环境的承载量有限,如果急功近利建那么多旅游设施,可能一时会得利,但破坏了环境,违背了文化的初衷,从长远看得不偿失。只有让文化更加鲜亮,生态更加美丽,生活前景才会更加明亮。

吉米镇呷洛村之前路不好,山高,路远,沟深,要进出一趟,比什么都难,是甘洛有名的“闭塞村”。现在村里都是水泥路了,走哪儿都方便。当兵时,曾去过那里搞训练。现在,大不一样了,之前的泥巴路、石头路都变成了规整的水泥路伸进村里,路一直修到了村民们的家门口。听说,村里用上汽车、摩托车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生活变化越来越大。一条条崭新宽阔的路,修在了甘洛的山间、田间,也修在了老百姓的心间。

甘洛地处川滇通道重要关隘,是南丝绸之路、灵关古道、茶马古道、彝藏走廊的重要驿站。自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越西郡,今甘洛县境内置阑县,县境东北部曾设灵官道(亦名灵道县)。

灵官道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史称牦牛道,位于甘洛县坪坝乡平坝村。峡口立碑,碑文细述古道的来历——“零关古道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期,史称牦牛道。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复事西南夷,设相当于县级治所零镇,牦牛道由此更名‘零关道’。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川西节度使韦皋为和吐蕃通好南诏在峡内设清溪关,零关道更名清溪道,清溪峡由此得名。”

这条古老的小道,蜿蜒穿过群山,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这条国内仅存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路程最长、石板上若隐若现的马蹄印最深的古代马帮之路,将甘洛的记忆拉到了2000年前的南丝绸之路上,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而马蹄铃声声,将羊肠小道的故事一直讲到1966年。那年,甘洛开始修建水文站至田坝公路。

又过了许多年,一列绿皮火车呼啸而过,成昆铁路架入大凉山,甘洛作为凉山的北大门,成为了当年最炙手可热的站点。这趟列车,是当地人走亲、访友、上学、做买卖的必要交通工具,虽然站旧、车慢、人货拥挤,却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承担着特殊使命,带着独特节奏,散发着魅力。那首曾风靡全国并流传至今的歌曲《卡沙沙》(田逢俊词、余远云曲)“铁路修到凉山下,彝家的心里乐开了花,炸开了高山架起了桥,一条铁路通到我们家……”唱出了欢喜,唱出了怡悦,唱出了幸福,也记录了这段记忆。

2022年12月26日,距老成昆线通车半个世纪后,成昆复线高铁开通,采取“裁弯取直”的方式修建,比老成昆缩短了200多公里,设计时速也提高了一倍。打通了甘洛北上、南下通道,并通过宝成铁路、成渝铁路,融入“一带一路”。自此,甘洛进入了多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多民族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交往交流交融更为频繁广泛,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现在每日动车穿梭,在甘洛车站有三千多人次上下,往来其中的凉山彝区各族同胞和奔忙的列车又赋予其丰富的意义和色彩,甘洛将随动车走得更远,走得更踏实。

造物主以群山围困甘洛,悬崖峭壁,道阻且长,却也给予了这片土地壮美险峻的风景,让人心驰神往。

走在清溪古道上,可以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韵味。古道两旁,参天的古树挺拔而神秘,它们的树根深深地扎进了这片土地,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条古老的道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崎岖的石板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让人心生向往。

据说,在古代,这里是官员们行走的地方,也是商贸往来的重要路径。商旅们背着货物,行走在石阶上,脚下的每一块石板都记录了他们辛勤的脚步和汗水。而今,虽然已不再有商队的喧嚣,但古道依然吸引着人们前来探访和怀旧。

在这个宁静的小镇上,这条被古老榕树环绕的石板路,对于镇上的居民来说,不仅仅是一条连接家的通道,它更是一段记忆,一段历史,甚至是一段传说。这条石板路曾经是古代旅人穿越山林的唯一道路,它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也记录了时光的点点滴滴。

每当夜幕降临,清溪道又展现出另一种风情。月光洒在静谧的小径上,走在这样的道路上,似乎能听到往昔的回声,感受到古人的足音和呼吸。在这样的夜晚,清溪道不仅仅是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它更像是一条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引领人们去探寻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故事。

人们对这些个故事充满了好奇。我们决定亲自走一段这条古老的石板路,寻找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往事烟云。踏上这条路,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石板与石板之间的缝隙,就像是时间的裂痕,每一步都仿佛跨越了千年。

沿途的风景渐渐变化,从喧嚣的市集到静谧的郊外,再到郁郁葱葱的林间小道。每一段路程都有它独特的风景,而每一种风景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我们发现,这条路不仅是一条实际的路,它也是一条连接人心与人心的路。

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有的孤独,有的结伴,他们的脚步快慢不一,但方向都是一致的——向着内心深处前进。人们在旅途中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心声,也让这条石板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当太阳即将落山时,我们才走到路的半中腰,不可能再前行了。再向前,就是清溪峡的出口与石棉县的茶马古道相连。在那里,已有另一条全新的道路展现在你的面前。原来,这条古老的石板路并不孤单。

这正是“路路相通”的真正含义。

不论是古老的石板路还是崭新的公路、铁路、机场,它们都是为了连接人与人,心与心。每一条路都有它的起点和终点,但无一例外,它们都将人们带向新的开始,让人们的生命之旅更加完整。

在返回的路上,大家心中充满了激动。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奇迹之一,就是找到那些能将我们的心灵连接起来的道路。因为不论在哪里,不管何时,路路相通,心心相印。

这就是生活,一场关于人文旅行与发现的奇妙旅程。每一条路都是一次心灵的探索,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灵魂的升华。在无尽的路上,我们都带着希望和梦想,勇敢地迈向未知,去发现那些路路畅达的美妙世界。

在中华“民族走廊”大背景下的甘洛,古蜀文明与部族文明、中原文化与南昭(大理)文化、汉文化与藏彝文化融汇的密码,存在于这里的崇山峻岭、深沟险壑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甘洛多民族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层次不断扩容,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人文景观。因为它境界够大,包容心够强,著名诗人梁上泉为之赞美,“你的胸怀竟如此宽广,抱住了一个圆圆的月亮。”

甘洛,这座一直在生长的小城,1956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仅425万元,202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28亿元。高质产业园区在变,住宅品质在变,道路交通在变,招商环境在变,群众幸福感在变,整个甘洛都在变……它每一次的嬗变,拓展了县域新空间;它每一步的发展,增添了县域新动力;它每一回的转换,提升了县域的新气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这些不经意间的惊喜,让人们看到了这座县城新“颜值”的惊艳,听到了这座县城崛起的强烈律动、感受到了扑面而至的都市气息和强劲脉动的澎湃活力。

说文解字有云:“崛,山短而高也”。崛起,其路艰辛,其势却胜。恰似今日甘洛,于时代巨浪中击水三千里,如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铸就了比太阳更光辉的征途。

甘洛这个“秘境之地”,听着复兴号的鸣笛声,说着新成昆和新跨越,正划过蝶变和发展的长空,与时舒卷,和光同程,为高质量发展接上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满山花儿在等待着人们明日早早再来……

路路相通,心灵旅程,这是交流的需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