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德美:走基层进校园 传播川剧艺术之美丨聚焦川剧保护传承条例⑤

2024-08-30 18:59:2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9月1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条例》聚焦四川省川剧保护发展热点难点,将四川川剧保护发展成果总结提炼上升为地方性法规,通过抢救性保护、人才培养、剧目生产、院团建设、研究普及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解决川剧传承发展面临的基层院团濒临消亡、从业人员紧缺等现实问题。

川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巴蜀人民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今年7月底,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川剧保护传承条例,9月1日起同步实施,为川剧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在文化领域开展省际实体性协同立法,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此次川剧保护传承立法,不仅是推进川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川剧保护发展、回应群众期盼的“及时雨”。《条例》出台后,广大川剧从业者、爱好者纷纷点赞。即日起,川观新闻推出川剧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从业人员采访,共同探索川剧保护传承之路,促进巴蜀文化繁荣发展。


【声音】

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肖德美

记者:近年来,通过国际交流演出、川剧进校园传播、建立川剧传播基地等方式,您一直致力于川剧的传承、推广和传播。《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就川剧宣传推广制定了多项措施,结合《条例》政策内容,您会有哪些新的尝试?

肖德美:首先,坚持舞台演出传播。作为一名川剧演员,通过一线舞台演出的活态传承方式来传承传播川剧文化,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从艺四十余年,我一直坚持在舞台一线演出。今年下半年,我将同《草鞋县令》剧组参加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还将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活动,领衔主演传统大幕剧《玉簪记》《芙奴传》。

其次,始终坚持扎根基层传播。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川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我积极参与家乡巴中的文旅融合项目,打造“川剧戏窝子”;助力巴中乡村振兴,在家乡岳王村打造“中国川剧第一村”。川剧文化深深植根于四川土壤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各地应当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川剧人才,让川剧在基层迸发新活力。

再次,深化创新校园传播。着力在大、中、小学培养川剧“戏粉”,培育川剧潜在观众群,支持川剧进校园,在中小学生艺术美育类课程中分级分类植入川剧相关内容,是我开展川剧讲座校园行的初衷和不懈追求。近半年来,“以戏载道·至善至美”传承人肖德美2024年百场川剧讲座校园行已经开展了近50场,接下来我将继续行走在川剧宣传推广之路,传播川剧艺术之美。

最后,积极开拓跨界传播。近年来,我多次受邀赴省外为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其他剧种的优秀演员授课;并开展传统优秀剧目移植工作,如为云南省滇剧院移植《评雪辨踪》,致力于扩大川剧影响力和各地方剧种间的融合交流。另外,尝试将川剧与舞蹈、话剧等其他艺术形态交融互鉴,2021年指导北京舞蹈学院胡岩编导的《纸扇书生》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川剧的跨界传播之路。

记者:《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第十四条中提到“支持川剧代表性传承人、艺术名家成立工作室,通过收徒传艺、示范展演等方式,培养川剧后备人才。”您作为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又入选了首批四川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在培养川剧后备人才方面,您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肖德美:关于培养川剧后备人才方面,《条例》第十四条阐述详尽。结合个人实际经验,2017年我加入电子科技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川剧基地的建设,被聘为(川剧)传承基地协议教授,指导基地课程建设、节目创作、川剧研究等。期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素质公选课《画脸谱》《川剧程式功法》《川剧经典折戏》,连续五年举办该校“国粹·传承”川剧文化艺术节,师生共同创演川剧大幕剧《小萝卜头》。

通过川剧嘉年华、讲座与沙龙、课程及工作坊展示、优秀剧目展演等诸多形式传播川剧,校园川剧文化氛围浓厚,培育了众多川剧专业表演人才和川剧爱好者。同时,在川剧基地建设工作中,我也深切体会到川剧后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都能参与到这一项事业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