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赖廷阶:陶渊明与菊

2024-08-30 14:25: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赖廷阶

在中国菊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陶渊明的功绩是无人可以代替的。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一出,“陶菊”“篱菊”便成为后世文学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辛弃疾《浣溪纱》词云:“自有渊明始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种梅菊》)。确切地讲,“菊”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文化符号和审美意象是从陶渊明开始的。

陶渊明使菊花有了灵魂,菊花因陶渊明而显。“一自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宋代曾巩也说:“直从陶令酷爱尚,始有我见心眼开。”

陶渊明一生爱菊颂菊成痴。他在他的庭院中种植着菊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他甚至给他的小女儿也取名为爱菊。每有闲暇,就坐青松之下,饮酒赏菊,一有苦恼,就入菊圃,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忘却人间的焦虑。

陶渊明闲暇时间,时常在家自酿菊花酒,在秋天菊花开放之时,采下菊花的茎叶,和粮食一起拌匀,放入酒药,待到来年的重阳节开坛,酒味浓郁,花香四溢。在《饮酒》其七中他写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有时,恰逢没有菊花陈酿,他也必将会把菊花花瓣撒入酒中,再加上些茱萸,自得其味。

《宋书•隐逸传》中有这么一个关于陶渊明饮菊花酒的故事。说陶渊明还未到次年的九月九日,就提前启坛把未酿成功的菊花酒喝完了。等到重阳这天,坛中什么也没有,只好默默地坐在屋边遥想美酒,恰好此时好友王弘穿着白衣送酒来了,陶公忍无可忍,摘下菊花蘸着酒就大喝起来。

菊在古义中“从鞠,为穷尽之意”。古人称此花为菊花,是说一年之中的花事到此结束。陶渊明爱菊,更爱菊花的象征意义。明朝方孝孺说陶渊明“其意不在菊”,此言有理。“此花开尽更无花”“宁可抱残枝头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象征着保持晚节的高士。联系他入刘宋后,把名字改为“潜”的用意,可见他对名节的重视。

史载,江州刺史檀道济新上任,去看望陶渊明。而此时陶渊明已经年过六十,长期营养不良,劳动过度,病倒在床。檀道济对陶渊明说:“听说贤德之人,在世道不好时就隐居,在世道圣明时,就出仕。当今皇帝英明,四海归心,朝廷再三请你做著作郎,你何必在此过苦日子呢!”陶渊明说:“古人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不过格守古人遗训罢了。”交谈良久,檀道济知道陶渊明隐意坚决,便吩咐随从把酒、腌肉送给陶渊明,但陶渊明却坚决不受。可见,他的高尚气节。就在这一年,陶渊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了,卒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一生,抱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出仕,但门阀森严、军阀互攻的动荡社会让他屡受挫折,他三次婚姻,前两次妻子都早早离世,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的几个儿子也没啥出息,还常常犯傻,再加上他后半生生活贫困,可以想见他这一生是非常不美满的。然而,人世间的种种困苦都没有动摇他的志趣,相反,读他的诗文,我们看到他是那样的快乐,那样的真实,寄情田园,饮酒赏菊,真正做到了视名利为粪土,视困难为尘埃,淡泊诗意地栖居。

他在一个没有诗意的年代活出了诗意,为一种没有诗意的人生创造了诗意,一如霜秋的菊花,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