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海首发,李敬泽:我20年做一件事,在春秋时代游荡

2024-08-15 17:54:0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8月14日,第20届上海书展开幕首日,“春秋无边无际,至今还在路上”——李敬泽历史随笔集《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新书发布暨分享会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李敬泽与作家孙甘露、评论家黄德海、出版家曹元勇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文学对谈。


据介绍,《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出版。53篇随笔,也是53次遇见。李敬泽以诙谐精准之笔对春秋典故予以解读和重构,在那文明高度活跃、孕育着变革和新生的时代,李敬泽结识古时那些庞大的灵魂。深情的人、智慧的人,愚钝的人、荒谬的人,慷慨如长风的人、狭小如针眼的人,i人和e人,困于原生家庭的人和奔赴不确定的远方的人,舍生取义的人,在苦厄中向着心之所善的人……

“从2004年到2024年,我二十年做了一件事,在春秋时代游荡。”2004年,李敬泽在《南方周末》开设了《经典中国》专栏,谈春秋战国人和事,2011年,他在《信睿》杂志上开了一个专栏就叫《小春秋》。《左传》《史记》《吕氏春秋》《吴越春秋》,他一边读一边写,最终这些文字被集结成书,有了《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

为何是在“春秋”遇见,而不是其他时代?李敬泽认为,春秋是极为有趣的,他将孟子视为一个“杠精”,从头到尾都是在雄辩,说这个事你怎么看?人家说完了,孟子再来反驳一通。除了有趣,那个时代更被李敬泽比喻为“中华文明的少年”,“有一股敞亮的少年气息,好人坏人都不猥琐、不油腻,充斥混乱、不义、暴力和贪欲,同时,也生出了一群高大、纯洁的英雄和圣人。就相当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荷马时代。”

谈及书名《我在春秋遇见人和神》,李敬泽笑言他是被出版社给“逼”的,最初他本想取《春秋故事新编》,但又觉得撞了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不知道怎么是好的情况下,并不情愿地启用了《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结果不仅被很多人点赞叫好,连他自己也越看越顺眼,“这个题目我现在越来越喜欢了,《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就等于我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去,在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漫游,有所见、有所思,有所笑、有所悲,有幸能够认识春秋时代一个一个人,他们身上都有一股'巨神'一样的性格,我觉得这本身就是特别幸福,也特别激动人心,特别具有冒险性的一件事。”

李敬泽将新书文体定义为“杂文”,这也是他由来已久的一个写作理想。“这个概念也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杂文。通常人们认为鲁迅先生的杂文是骂人的,我说我的理想是写杂文,人家第一个反应是你又不骂人。我觉得不是,鲁迅先生的杂文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也是对于文章的艺术或者对于文学的一种根本把握方式。”在李敬泽心目中,鲁迅先生是杂文界的一座高山,他希望自己最终也能够达到那种庞杂、无所拘束地把握世界的境界。

孙甘露在读过《我在春秋遇见人和神》之后,惊觉面前有了一道光,他直言:“我们整天在读经典,好像经典一读就懂,其实很多经典,比如今天说的《春秋左传》,其实是不开门的,墙又高,和我们的阅读是没有关系的,好像我们在看、好像我们在读,其实经典的门是紧闭的,墙又高。这些经典怎么办?得有现代人经过现在的转化,把它的光隐隐透出来。”

孙甘露认为,李敬泽这次所做的功夫就是把这个墙降低了一下,让大家可以看到里面的宫室之美,看到有光透出来,“每篇文章是一个缝隙,这个缝隙把里面的光引出来,我们才能知道原来我们有这么杰出的经典。”

春秋的历史早已远去,但春秋的精神永远召唤着我们,春秋的灵魂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当天,李敬泽还透露,接下来他还会写一部《春秋传》,“要好好地把整个春秋人的大气象、磊落能够写出来,我觉得这对后世的中国人、对现在的中国人都有意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