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强:古柏的理想|文艺名家蜀道行作品展播⑫

2024-08-05 17:25:3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邓子强

我们站在翠云廊上。天空之下,炎日烈烈,大地之上,古柏肩搭背搂,除了蝉鸣,大柏树湾别无它响。正午时分,烈日穿透连片古柏拱成的廊顶,变成一朵一朵细碎的光斑,树荫所庇遍及每一块石板、每一级台阶,每一株花草、每一个游人,汉得驿、翠云楼、李璧祠、三足亭、翠云廊碑、张飞井……还有地上天下的我们,都被荫庇在怀,一个不少。

这里当地人叫大柏树湾,本为古蜀道金牛道的一段。金牛道因“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而得名。这段金牛道地处龙门山余脉,以剑门关为中心,东北至昭化,东南到阆中,西南去梓潼,呈“人”字型分布,随着大小剑山带状起伏。从大柏树湾的地名看,这里柏树多,而且大。究竟何时开此盛况,当地人不清楚。他们一出生就看到这里大柏树多,一代一代又一代,直到清代剑州知府乔钵在此补植柏树,并作诗《翠云廊》。“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这段金牛道又因诗别名,称为翠云廊。大柏树湾成为翠云廊最精华的路段。《翠云廊》诗好,大柏树湾的古柏更好,诗与古柏,互相成就,也共同成就了翠云廊。如今,这里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景一物仍旧与古柏相关。古柏仍然是这里的主人,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朗朗乾坤,我们站在翠云廊上,满眼所及都是古柏,满心所涉都是古柏。千年古柏不足为奇,而像翠云廊这样由上万株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缠山绕岭,气势磅礴,历经千年沧桑依然浑然一体、生机盎然,实属罕见。沿108国道南行,出剑门关镇,蜿蜒的盘山道两边,偶有苍翠古柏从车窗外掠过,先是一株、两株、三株,越往上走,密密麻麻,莽莽苍苍,竟成了一条翠绿长廊、幽凉古道。

因为这里古柏集中,当地建起了翠云廊旅游景区,游客完整默写《翠云廊》诗,可免票游览。翠云廊景区沿古蜀道而建,原生态设计,原生态打造。当然,景区的主角仍然是古柏。景区的古柏都被木栅栏围着,游人只能在围栏外参观留影。虽有人抱怨,但更多的是理解。

我们走在翠云廊的石板路上,古柏整齐列阵,高耸威严,郁郁葱葱,逶迤千折。风从树梢轻轻飘落,拂在脸上,夏日清凉直入肤理。偶尔有麻雀在古柏间跳跃腾蹿,也有斑鸠时不时地光顾。新枝从古柏主干上斜出,新绿在古柏树梢上摇曳,新的年轮贴着古柏树皮勃勃生长,古柏生机盎然。翠云廊游人如织,一拨走了,一拨来了,一拨一拨总是不断。

我们一路行走,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些鲜活的灵魂——古柏的灵魂,蜀道的灵魂,历史的灵魂。每一株古柏都是一段经典的传奇,一副历史的画卷,一部英雄的史诗。诸葛亮木牛流马的铿锵与倔强,阿斗国破时木钠中的“礼仪天下”,玉环香销时柔肠百折中不为人知的自贱,姜维在祭坛上的热血与大胆,司马相如的书香……这些灵魂今天仍然年轻着,仍然翠绿着,仍然像威武的将军,率领着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布下绿色长阵,护卫着巴山蜀水。

与其说,这是我们日常生活里的一场行走,不如说是古柏一直心心念念召唤现代人走进它们曾经生活过的场景,并用心在那段历史的长河中打捞记忆,汲取营养。是的,翠云廊的古柏犹如一部编年史。据史料记载,翠云廊古柏始植于秦汉,完备于明清,历时2300多年,历经七次大规模种植,现存古柏7778株,平均树龄1050年。翠云廊,俨然成了一座古柏秦长城。秦长城早已难觅踪迹,同样是始建于秦的古蜀道却能够保留至今,翠云廊不断引发着人们苦苦思索:是蜀道造就了古柏成为古柏,岁月成为岁月,还是古柏造就了蜀道成为蜀道,沧桑成为沧桑?

这些古柏与青石驿道相伴,或沿山脊而平行,或借石级而上下,或伴溪涧而流淌,或依峭壁而徘徊,一路穿山越谷,形奇状异,千姿百态。而它们没有想到的是,它们本身已经活成了活着的历史。两千三百多年来,它们经历风雨雷电,目睹世事沧桑,或痴或迷,或哀或怨,或抑或扬。“剑阁柏”“帅大柏”“阿斗柏”“夫妻柏”……一株株古柏漫不经心地在典籍里展开,在历史中绽放,在我们眼前伸展。它们的年轮间、树梢上,沉淀着日月星辰的印痕,见证着气候、节令、灾害、动荡、战乱、文明和进步,以及生命演变更迭信息。让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视野里,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变化的历史,从而思考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生态文明到底意味着什么。

翠云廊的古柏是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如此罕见的植树造林,持续两千多年,历经数十朝代,遍及若干代人,时间之长,人数之众,传承之久,古今中外,绝无仅有。这场史无前例的植树造林工程,也直接造就了今天翠云廊的古柏,成为世界上保护最好、管护历史最长、栽植年代跨度最大的行道树。当古罗马大道一度繁荣昌盛又永远声销迹匿的时候,翠云廊荫护下的古蜀道历经沧桑而千年不老,青石铺路,跨涧越沟,古柏夹道,苍翠葱茏,连绵不断,远远望去,如一带翠云缭绕山峦,像一条苍龙逶迤山间,蜿蜒蟠绕,妖娆鸟娜。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的当初都有其实用性。古代道路两旁植树的现实作用非常重要,表道、计程、护路、荫旅等等,实用又管用。只是它的缔造者两千多年前就把福祉托付于大自然,把人的希望与大自然的法则完美融合,让后来者不得不景仰膜拜。马可波罗在《旅行记》中就有这样的揣摩:“在大汉的治国方针中,命令在大道两旁,广泛种植一种长得很高大的树木,夏季可以得到遮荫乘凉的益处,冬季大雪封路时,可以起路标作用。”翠云廊古柏千年生息,也千年管护,绵延繁浩,更功卓勋高。秦汉开始,蜀道古柏就设有专人管理。而今,登记、挂牌编号、现代科技定位到每一株古柏,“一树一策”式保护,防病治虫,补植幼柏……没有一个人敢打古柏的主意。

古柏是翠云廊的精髓。古蜀道的路基被古柏树根苍龙盘爪般的紧固着,路面被古柏浓枝如云般的呵护着,石板被古柏精气深深地滋养着。古柏翠绿涌满双眼,犹如翡翠滴露,绿的眼凉,翠的心幽。翠绿的柏枝作顶,雄壮的柏干置柱,“廊”从此跨越园林建筑的范畴,在山野间穿透历史的时空,从通道文化走向廊道文化,从驿道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翠云廊的古柏实在是超越了树的范畴。古柏,属柏科,裸子植物门,四季常青,木质芳香,经久不朽,历来被视为吉祥昌瑞之树。历代帝王更是把柏树种植在各种祭祀的皇家宫殿、坛庙、园林、帝王陵寝等处,以示“江山永固,万代千秋”。

柏树的得名很有趣。柏树分枝稠密,枝叶浓稠,树冠像一个墨绿色的大圆锥体。我国古代崇尚贝壳,以贝壳为货币。有专家认为崇尚贝壳源于生殖崇拜,而被古人崇尚的贝壳正是呈圆锥状。所以,柏树名称源自“贝”,“柏”字与“贝”字读音相近,“柏树”就是“贝树”,表示树冠像贝壳的一类树。由于柏树像贝壳,在远古时期,柏树也有一定的生殖崇拜意义,中国人在墓地种植柏树,有象征永生或转生、新生的含义,可能就是远古生殖崇拜的遗风流俗。

柏树还被人们视为神树。上古有所谓“柏王”,“柏王”上有神灵存在。《后汉书》说,曹操要修宫殿,便砍伐了一种叫“濯龙”的树,而这棵树被砍的时候,像人一样流了很多血,过了几天,曹操也就得病而死。神树不能亵渎,亵渎就会遭遇恶报。翠云廊民间也流传着“树大有神”的俗语,有生病拜树,升学拜树,不孕不育拜树,甚至打牌手气差也拜树的习俗。许多古柏树旁边栅栏上拴着红绸贴着红纸,写满祈神的话语。

翠云廊的古柏,每一株树,每一树干,每一树枝都被时间赋予了灵性,被历史赋予了精彩。今天,它不再为古蜀道而苍劲挺拔,而突兀俊秀,它为绿水青山而翠绿,它为自然和谐而宁静了。

静一点也好,从秦汉开始,这里历来嘈杂。唯有宁静,才会有清醒凝入心灵,浑然构成张力。古蜀的五丁没有想到他们开凿的蜀道没有迎来屙金的牛和绝色美女,却迎来了蜀国的灭亡,更没想到古蜀道2300年后依然生气勃勃,连同道旁古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人类遗产,点化成民族的精灵,让世界分享!

恍惚中,“嘚、嘚、嘚”的马蹄声从古蜀道深处传来,由远而近,各式衣冠各式人物,一个,或者一群,头顶遮天蔽日的古柏,脚踩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板路,沿翠绿长廊,呼啸而来,又风驰而去……我们也看到,陆游来了,深深古柏掩映下,“细雨骑驴入剑门”。

作者简介

邓子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等发表作品近百万字,曾获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