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川什么样?阿来带你到陆游诗中走一走

2024-08-03 19:04: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文/图

8月3日下午3点,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陆游成都诗”第三讲如期而至。在这一讲中,阿来取陆游诗“南枝与我两飘蓬”为主题,详解陆游初在成都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陆游所记述下的那些人与事,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战事民情一一呈现。


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陆游成都诗”第三讲现场。

初在成都,主打一个“不高兴”

一开场,阿来回溯了前两讲的主要内容。陆游于公元1172年从南郑出发,沿金牛道,经利州、剑门来到成都。“他跟杜甫有一点相像,都是49岁来到成都,都是在一年的年底来到成都。”阿来说。

陆游在来到成都写的第一首诗《成都岁暮始微寒小酌遣兴》中写了当时的情景。“革带频移纱帽宽,茶铛欲熟篆香残。”浙江江阴人陆游不习惯成都的气候,为了驱寒,他生了一个小炉子,再喝一点酒,“不光是驱寒,心里有一些事情,喝了酒把它发散一下。”阿来说,陆游是不高兴的,他的报国之志实现不了,而且一个人在这里,无依无靠。“革带频移纱帽宽,帽子也大了,茶铛欲熟篆香残,篆香也残了。为什么?还是心情不好,瘦了,闻到的香也是残的,这个喝酒的气氛就不太好。”


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陆游成都诗”第三讲现场。

拜谒张定公,顺便骂曹操

不过,再不开心,到了蜀地这种好地方,还是要四处走走的。于是,陆游开启出游模式。

陆游去了张定公祠。张定公即张咏,今山东省鄄城县人,谥号忠定,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陆游为此行写了一首《拜张定公祠二十韵》,这首诗很长,押二十个韵,一个韵十个字,二十个韵两百字。在诗中,陆游不遗余力地颂扬了张咏稳定蜀地,平息动乱的逆风翻盘,甚至以相对夸张的“天将靖蜀乱,生公在人间。”来塑造张咏的伟大形象。而写这些,也流露出陆游对张咏的羡慕之情,羡慕他在那样的时代能够有所作为,为国为民,反观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无报国之门,“所以,陆游感到很悲愤,只能来拜一拜张咏,上个香,独自潸然泪下。”

但关于张咏的事迹,陆游写下的只是平蜀乱等与军事相关的事件,阿来直言这反映出陆游的眼光和知识还是很局限,因为张咏并非只有平定蜀乱之功,他更是交子推进过程中的枢纽式人物,为交子的规范运作作出了贡献,后世称之为“交子之父”。“大家应该都知道,成都是发明纸币的地方,叫什么?交子,而交子就与张咏有关。”据悉,张咏对当时在民间新兴的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成为了真正的纸币。

阿来表示,《拜张定公祠二十韵》很重要,讲述了成都一段很重要的历史,政治动乱如何平定的历史。“因为它,我们才能看到当时的生产力如何空前发达,才能知道交子为何会产生在那个时代。通常,讲古代诗词,关注人文的内容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内容很少,这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缺陷,但现在,我们拥有一个现代眼光的时候,就要尽量带出这些内容,看得更全面。”

在成都,一定会去武侯祠,杜甫去,陆游也去。陆游写下《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回顾的是秦末汉初楚汉相争的历史,却顺便巧妙地把曹操骂了,发泄的还是自己报国无门的不满。

他要写梅花,就不会只写“梅花”

众做周知,自比为“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游,是咏梅诗人的杰出代表。在四十余年宦海浮沉中,梅花一直是陆游的精神伴侣,不仅给他带来了创作灵感,更寄托着他坚贞不屈的人格追求。在成都,陆游留下了不少咏梅的诗,《分韵作梅花诗得东字》正是其中一首。何为“分韵”呢?阿来解说:“分韵又称‘赋韵’。写诗的方法之一。古人约集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一字。然后按照这一字所属韵目中所包括的字为韵写诗,并要求用分得的字作为这首诗中的一个韵脚,叫做‘分韵’。”那么,陆游拈到什么字呢?从诗题上可知,是“东”字,用在末句。

这首诗,信息量很大。一开头就能看到,成都的气候,“浅寒”,证明成都的冬天不怎么冷;“南枝”,梅花的雅称,向着南方开放的梅花,突出了梅花的生长方向和特点,但在这里,却被陆游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南枝在这里是意味深长的,不是顺便说的南方的一个枝头。过去贬官、被流放的人,会翻过大庾岭,他把‘南枝’比成大庾岭南边的梅花,暗指已经是被官场排除主流之外了。”

最末句,是个精彩的用典。“惟恨广平风味减,坐看徐庾擅江东。”徐庾,即徐庾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的诗人,以写艳体诗闻名,被简文帝萧纲所器重。他们的诗文风格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辞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徐庾体的形成,标志着宫体诗的兴盛,对后世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官”登上东边塔,一心只想归“帝阍”

最后一首《登塔》,写的是陆游去成都东边的一座寺庙去登塔。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个“冷官”的说法,除了陆游,杜甫和苏轼都写过。杜甫《醉时歌》写“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苏轼《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写“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庐屋深。”所谓“冷官”,就是身处不重要的部门,类似于坐冷板凳。

在这首诗中,陆游用了“象魏”“松楸”“帝阍”等均是象征皇宫的词,以冷官对应,无一不在抒发着自己希望能回到皇宫,为国效力的愿望。“陆游一生都在想复国,一辈子都在记挂夺回失地,重整河山,但他的爱国之心,却被南宋的统治者所辜负。”阿来如此叹息,“《登塔》就是陆游对自己报国无门的自我怜悯和悲戚。”

总结第三讲的诗,阿来说,陆游记录下了他于公元1172年岁末到公元1173年的春天,刚来成都时的一些活动。“我希望这样的讲解,不仅是对诗歌修辞上的一些赏析,还要把历史重新呈现,重新唤醒我们的记忆。昔日的四川是什么样?成都是什么样?刚好,这些诗歌记录了下来,带领我们回到那样的时代。”阿来直言,知所从来,之所从去,“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知所从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