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则果果
对乡村振兴主题的文学作品而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是一种装置性的结构性存在,它构成文学的创作背景与底色,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学如何叙述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何以在浓厚的主题命题下突出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精神,成为一个十分考验作家艺术策略的问题。
如果作家受制于宏大叙事,那么作品就很容易陷入大而空的陷阱中,缺乏思想开掘的纵深度。所以,当得知马希荣的长篇小说《冷盐》是一部以乡村振兴为基底的“半命题”小说时,些许为其是否具备浓厚的审美特性而隐忧。令人惊喜的是,当打开这部小说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文学本质的韵味,从文本的结构和形式技巧、语言和修辞,到个体情感经验的表达,都可以看出作家既能巧妙融入社会总体意识形态,又能保持纯文学意味的独立性。
《冷盐》鲜明的文学审美特性,通过个体的生命体验阐述宏大叙事,重点关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将个体经验进行想象化表达,从平凡琐碎的生活常态中突出人物命运与个性,使文本因具有艺术真实性而富有阐释空间与可读性。
在谈到农村与农民时,马希荣说:“看似散漫的农村生活,实则千丝万缕,密密匝匝。”这句话道出作家对乡村伦理、农民生存之道、乡土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作家对自身的创作对象既有这般切身的体验和贴近,如此,他能将农村生活刻画得那样惟妙惟肖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冷盐》中,主人公罗明的母亲因脑干出血突然去世,带给罗明很大的痛苦和打击。他为减少高血压造成的生命悲剧事件,决定以驻村干部身份,在大田村推行“三减三健”(减盐、减脂、减糖;健康牙齿、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计划。但村民世世代代养成的生活习惯是根深蒂固的,要带领他们同旧习惯、老观念作斗争,是一条遍地荆棘的道路。
起初,村民不理解“三减三健”,表面服从,暗地里则大鱼大肉,村干部也觉得罗明不切实际,有的甚至当面与他对抗。罗明硬着头皮克服阻力,逐渐带领村民走上健康生活之道,却在“乡村道德银行”的考评阶段遭遇困境。考评工作因没有定位具体可操作的标准,引起村民强烈不满,人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为谁家分数高,谁家又低了而争吵和抱怨。
除要解决“三减三健”这个主要矛盾外,罗明还得面对村民提出的种种难题,如刘显能与其幺爹为给新房子加层,顺道抱怨对新生活方式的不满,上演了一场家庭“大战”之戏,令人左右为难。“驻村”二字看似简单,但要真正融入农村生活才会看见村民固执的习惯、陈旧的观念、个人的私心等千姿百态的人性面目,看清交织错杂的农村生活图景。
显而易见,马希荣笔下的大田村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社会,它如陈思和先生所言,因离主流权力中心较远而“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较真实地保留农村生活形态的真实性及“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自然,民间社会的自在形态,使其精华与糟粕混杂在一起,形成“藏污纳垢”的复杂面貌。马希荣充分把握大田村的“民间”特征,站在民间生活立场,尽管写尽农村生活百态,却依旧给予对底层民众以理解、包容和关怀。
迟子建说:“我信奉一个原则,我不能跟生活不融洽,生活活生生的,不管是肮脏或怎么俗气,但它就摆在你的面前。”马希荣就像迟子建所言,拥有融入或肮脏或俗气的生活之信仰。正因如此,他不仅写出了百姓沉重繁杂的生活面貌,还道出了小人物们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饱经风霜、蜿蜒曲折的人生。
首先,罗明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作家既没有刻意歌颂其功绩,也没有让其面临大是大非的抉择与大起大落的人生,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小人物。他胆怯却热心,在会上发言会脸红,但依然要壮着胆提出“三减三健”理念;他有拼劲却死要面子,在事业上不畏艰难,面对家庭问题时却一次次退缩,逃避现实;他坚强又脆弱,敢于在质疑中前进,也会在困难面前流泪,病倒。
马希荣不仅通过刻画罗明这个性格充满矛盾的人物道出驻村干部们普遍面临的家庭与事业难兼顾的艰难抉择,呈现乡村振兴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为重要的是,罗明只是《冷盐》里的罗明,但他面对与亲人的矛盾时,进退两难、暗自悲痛的心理世界,以及历经纠结、害怕、失落甚至绝望后,依然要奋力前进的成长历程里,有无数普通人的影子,映射了普通人表明平静,内心却常波涛汹涌的现实人生。
其次,马希荣敏锐察觉到了农村老人的生存问题。罗明兄妹为谁赡养父亲而发生争执,令父亲心中五味陈杂,后罗明又对父亲产生误解,使得他在新年来临之际因不知何去何从而黯然流泪;王小君帮扶的老人张富琼死时,儿女在城市务工,儿子听闻母亲离世才从外地匆匆赶回;罗明帮扶的老人彭学武鳏居在山上,“倒不是缺少吃穿,主要是一个人生活艰难寂寞。往后,年龄越大,老人的日子会更加艰难。”马希荣描绘出乡村老人的生存现实和内心天地,真实反映了新一代子女进城谋生,导致老人无人关照,儿女缺乏对老人的精神蕴藉观念、家庭功能弱化、代际隔离鲜明等后现代乡村里普遍存在的现象。
总之,《冷盐》的艺术世界是面向芸芸众生的,作家以尊重个人主体性为基调,展示大田村每一个个体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淋漓尽致书写“生活的密度”,使小说因开掘和根植于乡村大地而具备饱满、扎实、鲜活的审美情感和现实主义力量。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