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问题,已经不由分说成为当下中国学界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仅从教育领域而言,探讨的角度也非常广泛。邱正伦教授、邱雨涵博士新近所著的《视觉中华——中华视觉符号的意义谱系与教育阐释》一书,内容涉及神话传说、天文地理、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人物形象、人文艺术、国家民族等方面的视觉符号,本书紧紧围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传播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研究和系统阐释。
可以这样说,自人类生命开始诞生,视觉符号便伴随着我们左右。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看见宇宙万物馈赠给我们的各种符号变幻,我们一定会浮想联翩、感动莫名。甚至可以这样说,这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和尊严。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后现代语境的出现,视觉符号开始演变为文字书写、神话传说、艺术创作等。但归根结底,它的宗旨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记忆和打动。它记录我们的生活状态,记录我们的所思所想;它打动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末梢,打动我们的每一个感情细胞。
史前岩画可以是视觉符号,传统书法可以是视觉符号,当代绘画可以是视觉符号,雕塑造型可以是视觉符号,民风民俗展示可以是视觉符号;同样的,民族文化记忆、天文地理标识、个人影像图志也可以纳入这一范畴。当然,大自然中的树影和天空中的晚霞也不例外。它们无不对应着我们体内最敏感、最深沉的那一部分。
但假设我们非要探寻发生这一切的根源,我们只能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除去实用性功能,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人类逐渐萌发了核心的精神性需求,那是什么,那就是审美。如果说,视觉符号可以承载我们人类的历史的话,毫无疑问,审美就是我们的生命之光,是活着的动感,是良善的源泉,是自由的象征。
是的,我反复说到动感和尊严。这,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它才是我们生命的主体,生命中鲜活的明证。鲜活,鲜活,一定要新鲜而活泼地活着。但在当下,另一个普遍现象是,人们正逐渐丧失对美的认知和判断,狡黠、无耻、无畏、无感正逐渐占据上风。没有历史感,没有价值判断,反而成了最值得炫耀的高光时刻。我不能说,这是一种罪过,但它绝对是一种错觉。那么,基于此,审美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确实迫在眉睫。
近几年,在西南大学,邱正伦教授带领着团队,在不断从事这一项补救性工作。他们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是这部大作《视觉中华——中华视觉符号的意义谱系与教育阐释》。他们从人类精神记忆、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承、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的特征类型等角度阐释视觉符号的意义,唤醒和增强着每个个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必须承认,这种倾心和守望显得尤其珍贵。
在本书自序中,邱教授深情地写道:“只要我们一说到中华民族的文明,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说到上下五千年。从我们的孩提时代一直到现在,我们几乎没有听到有人说究竟是五千好多年,或者说四千九百多少年,五千零多少年,为什么总是不由自主说5000年。我在想,它已经不是一个纯粹数字上的时间概念,而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显现,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无意识记忆和表达方式,也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我要表达的是,这种真情流露,绝不是简单的内在感受和情感呼应,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想积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视觉符号的最恰当的注释。
这河道的文字与石碑上的火焰
在一直照亮我们以及周围的事物
一想到这盏曾经鼓励过我们的灯
我们又会一个劲地冲锋
在最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的心血
邱正伦教授的诗句无疑是对视觉符号提出的所有问题的最好的回答。
在审美教育的方法论上,本书更是从传承直观性、内涵丰富性、观念塑造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究和阐释。不做过分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不做过分庞杂性的信息堆砌;不对大量视觉符号进行过分细节性的解读,是本书最大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亮点。它通晓易懂,惠及大众,但绝不是一般性的介绍性读物。换一种说法,这部《视觉中华》,乃是上述几种情况下的综合与融通,既有相应的理论思考,也有必要的知识介绍,还有必需的鉴赏诠释。
从视觉符号到审美教育,它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过程。如果二者能够从纵向产生递进关系,从横向产生相互作用关系,逐渐趋于和谐、大同,那么,我们就说,这就是典型的人文、艺术、教育共同体意识。
另外,我要说的是,邱正伦教授团队找到了视觉符号所指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找到了审美教育的方法能指,它们就是:在声部混杂的时代之中,我们需要找到我们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历史积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审美表达。
虽然不易,但需努力。
(《视觉中华——中华视觉符号的意义谱系与教育阐释》,邱正伦、邱雨涵著,西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