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的深度探索与活化呈现——纪录片《从河说起》观后|西岭雪·影视评论

2024-09-21 10:02:29来源:中国艺术报编辑:黄勇

汪芦川

微纪录片《从河说起》第二季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和震撼的视觉效果,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黄河文化的深度探索与活化呈现之旅。该片不仅延续了第一季的灵动与活泼,更在内容和技术上实现了全面升级。从齐鲁风韵的厚重绵延,到苍茫陇上的风月无边,《从河说起》第二季以“河”为线索,精心选取了山东、甘肃两省共119件重点文物和镇馆之宝进行展示。这些文物跨越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不同历史时期,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更是黄河文化发展的生动见证。作为微纪录片,《从河说起》在科普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既体现了中国文物的历史分量、文化内涵,又展现了纪录片创作的新成果和新突破。

《从河说起》第二季最突出的特点和模式是“短视频+高科技”,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引入了多种前沿拍摄与特效技术,如AI文物、子弹时间、三维动画、数字绘景、3D打印等,为文物活化注入了无限可能。这些技术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更通过逼真的再现与动态演绎,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所在。整部纪录片像一个微缩的线上博物馆,对于观众来说,藏品、讲解和历史文化变得不再遥远。纪录片也展现了博物馆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可能,以及这种融合对于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分离、传播深度与广度不足等问题的有力解决。作为当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 AIGC技术能为智慧博物馆的未来建设赋能,助力博物馆发挥更深层的文化传承。该片第二季的创作团队运用了此项技术,研发了一整套定制化的AIGC影视化工作流程,从一万五千多张图片中生成了4106项有效素材,用于训练专属的AI模型以及视频转绘。这些素材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更提升了画面的质感和视觉效果。此外,创作团队还对60多幅古代名画进行了扩展和重绘,通过逐帧动态化处理,将静止的纸质历史想象转变成了动态的鲜活场景,打破了千年古画的边界,构建了一个与文物相辅相成的历史时空。例如,第五集《孔子圣迹图:用画本的方式打开孔子的一生》中,创作团队把大量孔门古人画像、文物抠像出来,并配以图标、文字等二次元画风的元素进行特效制作,为古代名人赋予了丰富的表情与形体动作,并在多元场景中自由来往。

短视频以极高的传播效率与广泛的受众覆盖引领着视频内容消费的新风尚。鉴于此,一批微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勇于突破传统,摒弃了以往动辄半小时乃至一小时的冗长叙事模式,转而采用高度精练的手法,将每集时长精心雕琢至七八分钟。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时间的压缩上,更在于内容的深度与密度的显著提升。该片去除了冗赘的铺陈,每一帧都是“硬核”的信息“干货”。这样的设计巧妙避免了观众因长时间观看而产生的疲劳感,确保在观众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段内,完整而高效地传递了纪录片的核心价值。这些微纪录片不仅满足了年轻观众对于个性化内容消费的追求,也契合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实现了知识与娱乐的巧妙融合。纪录片本质上就是讲故事,讲过去发生的人、事、物的故事,该片以精妙的小角度,在内容上做“减法”,采用短小的分集设置,每一集只讲述一件(组)文物或者一个历史知识点,并沿用新媒体时代视频产品“短平快”的表达方式,将纪录片做得短小精悍,认真讲好黄河流域的“小”故事。

该片摒弃了传统纪录片中可能存在的说教式乏味叙述与生涩表达,转而根据微纪录片的独特定位和目标受众群体的喜好,精心挑选并打磨解说词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既保留了必要的专业性与准确性,又融入了亲切感与趣味性,使得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并理解纪录片所传递的信息与情感。例如第三集《彩陶王:我把黄河画给你看》的解说词这样写道:“可以说,在新石器时代,整个黄河流域就像是一个柴火通明的超级工厂。史前工匠们热情高涨,吭哧吭哧地打造属于自己的‘陶宝网’。”这些解说词给观众营造出一种轻松、有趣的叙事氛围。通过这样的创新尝试,该片以网络视频平台为主要传播阵地,在腾讯视频播出,并开放弹幕评论,让年轻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形成讨论热潮,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力。弹幕的采用也增加了纪录片创作者与观众的沟通方式,创作者们能从观众的评论中获取真实的评价和反馈,为后续纪录片创作提供更多宝贵的建议。由此,《从河说起》第二季不是单纯地介绍、展示文化,而是号召年轻观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并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过程,该片的技术、传播手段不仅成为了连接观众与内容的桥梁,更成为了提升整体观赏体验的重要元素,让观众的每一次观看都成为一次深刻而难忘的知识之旅。

    编辑推荐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