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若栋
驷马桥
只有大军入城的时候
西汉的车毂,才在烟尘中闪动
刷新功名的符号,为崭新旗帜
转动脖颈。待到天色暗尽
石刻的路口与苍穹相拼接
古瓦、青砖慢慢挪过身子
求仙访道的辞令不断浇筑
篆书里平躺的血肉之躯
终于拨开帘幕,爱上了
二十一世纪
明月头晕
风沙与铁石的歌剧
在市区的腰部悠久传唱
桥畔的铺面比地契更早被发明
古早的房东以青苔、蛛网
捋顺着胡须。聊家常
从文翁石室的初代教材
到摊开《四川日报》的副刊
桥梁始终都在,一抹水泥
曾尝试更新历史
所有旁观者,都是被旁观的
以人生为他乡的人※
平稳的桥身
使川蜀起伏的春秋
可以跑过整场痉挛的幻象
即便夯实的长碑
逐步湮没在玻璃的纪元里
商厦的急水也失去了
凭吊之心。幸有故事的底档
在经文子集的裂缝
与露宿街巷的铜樽前
留有余灯数盏
关照醒来的车马和政治,以及
南宋的临时工,收拾残露
努力把诗歌与不动产
延续到绝无终期的太平时节
晚清的打更人越走越远
身躯成为一道暗语
缩小二十年的万籁俱寂
昨天,从现代中我退回到古典
桥头陪伴一只空杯熬夜
熬到河流再次镀银
※ 引自|秘逸冰
武侯祠
“先主曰:君与俱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购买门票,探访这位邻居
两年前,我置身于
著名祠堂内浩荡的人群
石砖缝如线装书
崩开的裂隙,青苔
在深秋也不枯萎,只管对弈
层层牌匾所落款的人物名。
花篮总成常事,吊唁
这种悲泣
渲染了一部通史。
没有硕大的坟茔,衣冠冢
陪着雕像静守年岁。
历代的诗联,提着官帽
拓印求贤访才的典故,
政治的邮差、流星和山水
汇合至此
既是孤夜潜行,又如同
美好君臣的盖棺定论。
权柄
卿可以自取。交代遗诏
抽动的嘴角就如
建安十三年春,频频
前倾的身体。他看一个人
在布帛上舞蹈,精讲
四百年的高峰与波谷
英雄哗哗流水,机遇
擦肩而过
他相信这个人的推衍
从文武到律法的支配
荆襄到西川的距离。
从偏城一座到带甲十万
长江反溯到上游,成都平原
轰动的社稷。
怀古之思和功业的艰涩
在白帝城刹住流星
一面难以翻转的手掌
二十七岁时曾轻握羽扇
吞吐
偏安政权的命运
我看到昭烈帝庙就在隔壁
炉火沸腾,蜡油在焚烧中交织
虔诚不熄的盛况
青烟飘过屋脊
除了祈愿,
现代人也在为历史赎身
仿佛炉中每多添一炷香火
千年的沙场之上
便会多出一个兵丁,握紧
大汉旗。
望江楼
“闭上眼,瘦削的残花就回到枝头”
——马骅
长痛不如短痛
是的,晚唐的急雨
就如顷刻摔碎的瓷瓶
没有踉跄的过程,从生到死
回廊的幕下电影,小于一块茶砖
煎水的体积。零星的碎片
突出窗棂,扎入锦江的深腹
九世纪上釉的抒情产品
经由流波与泥瓦的冲蚀
千百章稿本潜伏到最后
只余下重建的楼台
和不懂诗歌的眼睛
看着,望向哪里
都是成都府飘荡的故事
艄公晃动着药酒,偏亭
搓麻将的老汉正嘬了口浑茶
薛涛,只当是位寻常邻居
必要时和夫妻肺片、麻婆豆腐
一并端上桌子,丈量风雅
或有外乡客,心思附在黄葛树
吹落的叶片上,偶尔也坠井底
西风刮过机场路,剃出了
历代仿制的几筐信笺、匾联、
碑刻和了无感慨、到此一游
的陌生群像。谁曾长吁短叹
却从未能穿透鎏金顶
跨越状元们的风姿,看尽
一个女子的寂寞如雪
在夜色拼接的秘史中
掰开饮宴的火舌
聚焦官署的高墙内
伏低做小的文人,收拾纸砚
连同咳嗽,也是轻声至极
谁会在台阶上细数月亮
和断掉的韵脚。对歌伎讲故事
把不圆满的结局说到尽头
——武元衡遇刺于平叛前夕的长安
李德裕最终在天涯海角病逝
元稹后来还写过许多诗
再也不曾提到你
文殊院
竹下沏茶,听花树新风
对人流纾解
禅音与一派嘲哳相融。
诵经焚云,宁静的溪渠
绕开层层符箓,通往
瓷碗的碧波。
椅背总是隐有寓意
而唇齿残香,鸟鸣
与斑鸠的断影,如有所指。
成群的碑文竖起
虔诚,一门俯首的学问
庙宇刷新了红漆,塑像金身
逐渐读懂陌生面孔
递换的答案
对神祇弯下腰肢,谁默念
某些生死攸关
或人面桃花的往事,
凭半柱香火
替周身的肝火代理,拘谨
和贪婪。
如此,一盏青灯
不能替另一盏明烛
言说愿景。
不沾荤腥的闲庭
承担着前朝遗落的
宽厚屋脊
通连五湖四海来客。
走到长廊端头
耗尽偏殿的炉温,
把东吴的船舶权当千层晴雪
史籍上的西岭,推杯
吟成一面玉璧。
大于虚词的袈裟
穿越玻璃壶的世界,
跃动的鲤鱼
已顺应当代潮汐。
午后的锦城,混在沸水中
慢移,千万间广厦
遮住了地平线※
山河被南腔北调淹没
※ 引自|西川《杜甫》语
蜀王陵
“时诸王皆备边练士卒
椿独以礼教守西陲”
——《明史·列传第五》
等文章残剩的半行字
补齐,城楼上圆日高悬
纷繁从衙门的博古架旁
驶往儒家的圣贤书里
客栈吆喝的人
靠着王建的修辞时代
阐释到大明。天地一个趔趄
让西南的封君换了模样
老朱家的庶子,在等
私邸的花坛冷落之前
松潘的膘马、丽江的茶盐
和奏折中攀寻利禄的前缀
如若失去他这一枚官印
长江尾部的文武与君亲
势必做怎样的言语
雪山和门扉对视
还在等诗歌回答:
这里并非塞北。
节制沿边烽燧的权杖
在东华门与孔庙的琉璃瓦间
抓不住片刻气息,不如缓缓折腰
揭开掩住文明瓶口的手
会晤近在窗边,远在中唐的
泊向吴侬软语的船家
把浣花溪水的进度条
拉入九重天
等了六百年,王府蜕变成棺椁
新月落进斑鸠的巢窝
画幕瞄准摄影机——
宝马香车内闪烁的戒指
主人公不忌谈论生与死的事情
火树银花中最疼痛的
一颗痣。你边下台阶
边掀开面具,凉爽与柔澹
依偎在脊兽和斗拱的凹穴
我正默数门钉
剥开杂草葱茏,地宫如深井
不可透视的水墨无限洇散
再等一个时辰
川蜀老矣
青城山
“依旧是山重水复的一派青山”
——欧阳江河
今天重复着
万物勃发和江水奔流
廊桥还是人头攒动
岸边的茶肆,客旅变换
从李冰父子迎至郦道元
唐诗冲刷成散字,词曲
紧靠着山脊的萧萧落木
多少花瓣零落于
时间转弯的哀愁。
由府南河写到都江堰
从锦江拨笔
翌日聊至岷江,东部
龙泉山脉纵横相望
与青城碰头。
泥土和天空互相递上
墨绿色的拜帖
道观和庙宇,平行对视
宋代的衙门接洽着
当朝的郡守。
还是同一种青砖
台阶之上,还是
同一种星宿。
骏马春风衔接在
无数歌咏身后,编年史
和神话包围此地。
宗教的烟火
世俗的祷告晾晒
锦官城的西大门。
抒情
是引颈望雪的慢动作,
若逢严冬,下马停舟
只跟从汤池边引路的小灯
静看气雾苒苒。
拔出文学的酒塞
若逢大雨呼啸
天地的赘物之间,我们谈世俗
则色变。
何必垂泪
诗篇已越过了天文和水文
在后山暮秋的沉默中
省略部分修辞
转而令哑石开口
枯木生枝。裹住
前廷喧哗的游人和碧意深邃
万卷禅书
昭觉寺
在说法堂,成都
就像一部平装书
安稳地躺在佛龛旁,续写
坐禅者恒久的耐心与香客
进出卷帘时,牵动风铃
如同拉开一块沉睡的湖
在岩土中观鱼,在炉灰
将要倾覆之际点燃邻座
粗胖的红烛。袖珍的哲学
此刻充亮四壁,欲望盈满
前朝徘徊的笛声,唤起
瓦片和帽衫薄如蝉翼
贞观的殿基与掌心的温度
呢喃。所谓祈祷
即是命运的罚单上
篆刻往生的批注,即是
一枚针灸刺入互联网的暖帐
信息海洋里的骰子
掷出虚无的花色。抄经人
临摹幽暗中熔断的条形码
撞入落叶洒身的轮回
远古,杳不可闻
神像听尽掏心掏肺的醮荐
六根清净的圆柱体
并不理解孤独为何物,就如
你很难读懂罗布林卡内
格桑颇章的日照下
转动怎样的浮屠;也不会懂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后
淮北的粒砂从指缝流出
菩萨的肉身
与贴金的陶土背后,是你
无法翻译的唯识宗的帛文
在胸腔内砌出一道砖城
大雄宝殿前,沉思良久
日历的分镜让虔诚的手
颤抖不止。声线悲苦
……阿弥陀佛。闭眼
令丧乱的钱囊和意志里
消退的剑气、去岁秋末
尚未白透的发丝,越来越
不清楚
草堂
饱学之士讲廉价的荤话
含元殿外笑声一片,
关河的权柄先高度集中
然后,不均等分配
京畿的心思是
野无遗贤。
并非职业诗人
洛阳纸贵不是毕生的追求
写作,为了忧郁
淡泊和热忱的心肠。
为了泰山下攥紧的书简
渴望渔舟唱晚的尽头
是出将入相
站到繁华的背面
目睹百川到海时
悲苦的支流,看见外州客
把失神挂在左脸
又用右侧的笑意
挤出铜钱。
记录人去楼空的镜花水月
对掺假的政绩
做文学层面的反驳。
不诚恳之心
已被固执的天才
一刀剪掉。
汉字堆中的只言片语
开始蔓延,长成众生相
越来越厚重的词
频频写出。
年过四旬
迎来浮生的大风
兵荒马乱,财富和浪漫
各自归零。惟有痛读
衣衫血渍与竹林的泥点
科举才名存入陶罐。
行囊和春天的种子
面对世界滔滔不绝的废话
洗耳恭听
明白老之将至
在成都孤单的夜里
头发落成石灰色,嗓音
如柴烧,偶尔咳出金属
深秋,对着火焰占卜
结局是:不得还乡
琴台路
场景魔幻。不存在的事物
萦绕在四周,笔杆没有冲动
抽离的欲望迫受控制
从众的餐饮建筑,揭下脸谱
整条街市涂改千载
无业的线条画外
高调炫示爱情的铜像
从火锅汤里求真仿古
历代衍生与杜撰的剧集
站在诗意的源流跟前
惟剩面目前非
与今夜的道路完全陌生
就如同心惊的情节,被剪除
后世佳话的静潭下
风高浪急的真相,已尽数消弭
幸福的故事面朝优雅的诘问
辞赋,充作官僚尊严的帘屏
自上林苑边拽来五尺青天
昆明湖中挽出半船花卉
她从来不曾抵近长安
在摩诃池水的荡漾旁
见证关中美妓的姿容
可以使得归朝的中郎将
忽略身边的人※
忘却当垆所卖的酒
和锦城舆图中,秋收的稻米、
相面者,以及贱商与夜奔的才俊
令花瓣在蜀地有诀别的引言
对西南山水结束勾勒
考据隐形的青春,所谓信函
已随陈酿的酒曲迭代
凤凰紧缠着异地的风雨
一卷白头的吟唱为命运
勒紧了辔头,转身
二十世纪的司马相如
仍在路口醉醺,念诗书。升仙桥边
有凌厉的星群相背而去
故事的眷属沉淀于
缺口的旧闻里,拓片
不愿耽搁任何一块裂痕
屋檐下她重咳三声,牌楼与汉字
便如临大敌
※ 引自|雷寄思·邦维希诺Régis Bonvicino《严肃的诗》(姚风|译)
作者简介:
高若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曾获灵鹿诗歌奖、Literature-cave诗歌奖等。写诗兼事评论,近作《如此坚韧的诗境:张新泉作品浅析》《李元胜诗:去风格化写作的山水与人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