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摇谁可称豪迈,一棹烟波天地开——张中信旧体诗集《邀月集》序|西岭雪·品读

2024-10-25 17:48:3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孙和平

几年前,为协助通江县申报国家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我数度前往巴山深处进行田野调查。其间,频频听说通江走出去的作家张中信。惜乎来去匆匆,一直无缘见面。

为组建四川省诗词协会青羊分会,我认识了中信。在他身上感到了大巴山人特有的爽朗和耿直,还有难得的书卷儒雅之气。中信正在准备他的旧体诗选集《邀月集》的出版,要我为他的作品集写几句话。


大巴山,诺水河,是中信的故乡,是他长大成人的地方。他以赤子之心,操弄诗词,我颇有惺惺相惜之感,也就兴趣盎然。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通江写下了“巴山夜雨”的著名诗篇,如今后继有人,我因而表示一种关注,一种诗学意味的跟踪。

我曾经说过,大巴山腹地的通江,早已为唐诗贡献了“巴山夜雨”这么一个绝美的意境。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尽人皆知的诗词文化经典。还有当代著名诗人梁上泉,他是大巴山本土新诗的开拓者,具有全国影响力。他首提“大巴山月”,做了他的一本诗集的书名。他写道:“月亮月亮,挂在山上;山上山上,多少眼睛张望。”“大巴山月”,正是大巴山诗词的另一个诗意追求,另一个诗境的开拓创造。

在笔者看来,一个“巴山夜雨”,一个“大巴山月”,构成大巴山诗词的最基本风貌和韵味特色,构成大巴山诗词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诗意境界,从而为我们今天论说诗词巴山提供了一个标杆,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高度的诗词境界。

正是在如此地域文化背景下,我读到中信的诗词。他的《闲情偶寄》之五:“青峦迤迤看未尽,远影孤帆几度春。千回百转终无悔,天地茫茫谁识君?”这或许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大地茫茫,白云依依,在一种旷远幽寂的境界里,我看到作者的诗意追求。

中信的旧体诗写作,有如下3个特点:一是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中信16岁出道,从乡村教师一路干到成都市,经过了7家单位10多个岗位的历练,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作家了。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二是敢于否定自我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成名成家后,往往都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一字也不可改。中信却敢于自我否定,把自己30年辛辛苦苦写出的诗作推倒重来,这实在是需要很大的气魄。

三是精益求精的研习精神。从开始认真研习格律到不间断地炼字造句,中信下的都是苦功夫、笨功夫。

不妨一读作者的《辛丑秋怀》之四:“每寄冰心月下行,松姿竹韵总关情。篱边无径暗香远,棹影来归晚气清。风雨落花伤往事,云烟过眼淡功名。抚琴独对西窗烛,也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把人到中年淡泊名利、勘破人生,却并不因此而颓废的诗人情怀,一揽子端出,读来气韵悠长,唇齿生香。

中信的诗作,好的句子还真不少:“凭高欲对天公语,谁可千年主沉浮?”“此身飘忽东篱外,多少风流可寄怀?”“敢向沧浪开口笑,独携海岳入凡尘。”“一水飞舟弄烟去,万径拥翠上山来。”“谁家寂寞月?伴我棹歌还。”“红尘莫相扰,松下独凭栏”等等,充分展现了他眼界宽广的内心世界,秀美隽永的美学指向,暗含了对坎坷人生道路的悠悠喟叹。

中信写诗,胜在兼收并蓄,善于巧出新格。他尤其注重对陶潜、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和孟浩然等历代名家、大家的研究和学习。这在他的100多首诗作中,有充分的体现和展示。

我以为中信的诗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创作题材尚可开拓扩展。主攻现代“山水田园诗”的路子不错,但历代山水田园诗汗牛充栋,浸淫其中,要写出真正亮眼之作,实非易事。二是诗作的“诗意”与“格律”尚可更深追求,直至融合贯通。个别诗作,为了强调押韵和格律,在字句的遣造上,有些古怪游离,削弱了诗作的整体性。

中国文学的伟大现实主义传统,以言载事,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都是好诗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对于中信的诗,我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在一定阶段的历练后能够明确提出自己的艺术观,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和艺术个性,拥有更为宏大的诗意情怀。

在结束本文时,特录诗人《登高》一律,来表达我与中信的共勉之意:“每逢登高不胜哀,风摧雨势鸟飞回。云分落木排空舞,浪打断崖堆雪来。几处归帆争晚渡,千年清影染秋台。扶摇谁可称豪迈?一棹烟波天地开。”

(《邀月集》,张中信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24年7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