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长河中的一股清流——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第五届民族声乐高研班结业音乐会|西岭雪·音乐评论

2024-10-24 12:28: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卢玉林

国家一级演员,博士生导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曾讲到中国民歌为民族声乐史上最具精神性和符合中国人民味道的音乐文化之一。他认为,中国民歌不仅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民间歌谣集合,更是传递精神和情感的载体,也是传承发展好我国民族声乐重要的音乐符号。尤其是我国各省份的各类民歌,作为民族声乐最丰富的作品源泉,在语言和风格上充满唱腔与中国特色的音乐味道,更是体现了这种精神性和文化上的完美,成为众多歌唱家展现声乐技术与音乐情感表达的宝藏石。

日前,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第五届民族声乐高研班参加“蓉城之秋”的结业音乐会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高研班同学和青年歌唱家们,用美妙的歌声演绎中国民歌。音乐会将民族声乐课堂搬上舞台,全体参演师生坐在舞台台阶上,演唱者依次从台阶上走下来表演,同时采用双钢琴的伴奏模式,现场气氛热烈,欢声震动。

课堂模式的音乐会,多位一体

音乐会演唱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国民歌占多数,节目紧凑,主题鲜明,以课堂模式的音乐会形式贯穿始终。演唱者对作品的态度是严谨的,音乐的处理很规整,而且相互欣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改变了传统音乐会演员上台下台的方式,缩短了整场音乐会的时间,节目之间衔接更紧密,连贯性更好。提高了音乐会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应,促使观众欣赏音乐美的连续性和韵律美,使观众分心的机会大大减小,达到身、心、眼、听的完美统一。把舞台、曲调、歌词、演唱者、钢琴伴奏及观众结合起来,共同享受音乐会课堂的无限魅力与美好时光。

当然,这种课堂模式音乐会对演职人员的要求就会提高,舞台上的声、情、字、味、表、养、象七位一体的声乐演唱要素至关重要,需要演唱者不断精进演唱水平和音乐素养,加强舞台呈现的艺术修养,用深情的歌声演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展现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交融,彰显民族特色

在音乐会中,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第五届民族声乐高级研修班的师生,携手音乐与舞蹈学院150多名师生联袂演出,学院来自东盟国家的数十名留学生也倾情加入,将东南亚音乐和服饰文化带入独特的课堂模式音乐会。

泰国民歌《互咬》、越南民歌《过桥风吹》,与高研班学员一起在音乐中延续友谊之声,用歌声架起友谊的桥梁,给音乐会增加喜感和美感,为观众呈现一场富有东南亚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丰富了音乐会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增进了四川人民与东盟国家的友谊,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民歌经典荟萃,歌者演绎出彩

音乐会在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峨眉酒家》领唱加合唱的表演中拉开帷幕,汇集了中国极具代表性、感染力的民歌。从地道的传统民歌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东北民歌《新货郎》《串门》、陕北民歌《赶牲灵》、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再到改编民歌《槐花故事》《绣荷包的俏妹子》,新时代创作民歌《叫声妹妹泪莫流》《天路》《走进香巴拉》等,演员们唱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地域音乐韵味,表达了民族文化鲜明的个性和色彩。每一曲都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词调音画,热情讴歌着祖国的山川河流,犹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

在歌曲处理上,演员们不仅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而且更贴近歌曲的原汁味道,这与郁钧剑经常提到的“美声作品讲到位,民族作品讲味道”的观点心心相印,演员们展现出了专业的、有水平、有高度的视听盛宴。

尤其是张明旭演唱的歌曲《天路》和冯金伟演唱的歌曲《叫声妹妹泪莫流》,其速度的选择是在一个相对和谐舒适的听觉环境下,音乐情绪表现歌者情感世界,并伴随着乐句气息上的律动,他俩的歌声轻柔而富有穿透力和层次感,音乐语气娓娓道来,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民族音乐的音韵之美。

歌曲《粉墨春秋》曲调戏韵十足、端庄典雅,时而俏丽刚健,时而深沉委婉,在抑扬顿挫间显露国粹京剧的韵味。演员王山的声音细腻婉转、沉稳大气,歌唱出老中青几代民族声乐人的人生感悟,特别是歌曲中一句“人生如戏,唱不完的故事。戏如人生,道不尽的风流”,道出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经久流传、生生不息的时代强音。

民族音乐的“真情之流”

音乐会尾声,演员们邀请郁钧剑、姜丽娜、吕宏伟、廖红梅、白致瑶等10多位老师同台,共同唱响歌曲《不忘初心》。郁钧剑带着师生们一起,表白成都:“万水千山不忘来时的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生死相依只为了那一句承诺,报答你是我唯一的倾诉。”感恩成都人民,感谢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3遍高呼“我爱成都”。用艺术的语言表达成都人民对民族音乐的支持与厚爱,共同感受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美与共、心手相牵的蓬勃力量,让心更近,让情更深,仿佛音乐的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真情之流,流露在现场的观众心中。

这个真情之流是艺术世界的基本要则,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真情流露的可歌可诵的声音,就是真情之流。郁钧剑和师生演员通过对音色的精确控制和节奏的微妙变化,更深入地让观众体会到《不忘初心》歌曲中的哲理与真情。无论是他,还是师生,都会被这一刻的歌声表白所动容。他唱出的每一句歌词,都是对老师、同学、观众的感恩与感谢,同时也告诉自己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综上所述,这场音乐会在郁钧剑及师生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不算音乐会现场观众,直播流量达1300万,再次把中国民族音乐带到大众身边。通过多位一体的课堂模式音乐会创新形式,让中国各地民歌经典云集,融入东南亚民歌文化交流交融,以歌传情,以声绘梦,充分展示我国民族声乐新生代的蓬勃朝气与百花齐放。

作者简介

卢玉林,西南民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