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钦
中元节前夕,千里奔袭到河南郏县三苏园景区,拜谒倾慕已久的三苏。无意间,听到两个关于粉丝对某种事情热爱到痴迷的故事。
没有专程到过郏县三苏园,很难说你是一个三苏的忠实粉丝。因为这里,是“唐宋八大家”三苏家族最集中的坟莹地,长眠着苏轼、苏辙,是他们约定一生“夜雨对床”的实现地,有父亲苏洵的衣冠冢,有苏轼“与之同穴”的妻子王闰之的墓,还有苏家不少后人的墓。占地数百亩的祭祀园,更像一个保存完好、充满诗意的景区,对于偏居中原一隅的郏县,历经战乱、瘟疫、火灾等劫难,三苏园还能保存如此完好,并且不断扩大建设,和全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坟莹相比,无论占地规模、管理规范有序、墓莹完整程度,都是极为罕见的。
从成都出发,一周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成都——郑州——开封——商丘——周口——许昌——平顶山——成都。中原大地的这些地方,每个都有三苏鲜明的历史烙印:郑州西门是苏东坡兄弟首次分离地;开封是三苏的成名之地和京官岁月;商丘是苏辙在张方平的提携下,担任学官的工作地,也是苏东坡来看望苏辙为数不多的地方;周口市的淮阳区——之前的陈州是苏辙担任判官之地;许昌是苏辙晚年十余年的隐居地,其晚年的学术成果大抵在这里完成,也是苏轼、苏辙后人在此开枝散叶的根据地;平顶山下辖的汝州,是苏辙的工作地,也是他唯一担任过知州独挡一面的地方,尽管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而平顶山下辖的郏县,更是一家人的安葬祭祀地。之所以选择在此购买墓地安置一家人,除了苏辙在此为过官置有一点薄产外,晚年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专心学术的许昌离此也较近,更重要的是,郏县的山貌酷似老家的峨眉山,有“小峨眉”之称。郏县是我此行寻路东坡的最后一站,并引用了苏东坡的一句诗“青山一发往中原”作为此行的主题。
从许昌长葛高铁站到平顶山郏县站,仅18分钟的距离。坐的出租车是一个年轻的苏姓女司机,十分健谈,到宾馆的路仅十余钟,就在一路的唠唠叨叨中愉快度过。她说,现在到郏县的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像你这样不远千里万里来虔诚拜谒三苏的;另一种是天南地北来品尝郏县的网红特色小吃饸饹面的;第三种是全国各地经营五经产品的商人,据说郏县的炒锅占了全国60%的产量。
然后,就给我们绘声绘色的讲了她最近拉的一个广东客人的轶事:小姑娘看上去只有二十出头,有次刷抖音,无意识间就刷到了郏县的网红饸饹面馆在搞直播,反复看了几次,又查阅了很多资料后,突然决定要飞到郏县品尝品尝视频中传说的饸饹面。面对苏师傅疑惑的“灵魂三问”——饸饹面的精髓是羊油辣椒、筋道面粉和羊肉鲜汤,你一个岭南人不吃辣椒不喜羊肉少吃面食,如何品尝得出饸饹面的真谛呢?小姑娘腼肚一笑:来都来了,总得尽力去试一下呗。一句话:为自己的爱好买单,再所不辞。
苏师傅不知道那个广东小姑娘到自己的家乡品尝饸饹面的最终反应如何,但打心眼里佩服现在零零后这种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探索劲儿。苏师傅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三苏的后裔,因为族谱的缺失,没有足够的证据做支撑,但对每个专程前来看望三苏的旅人,都打心眼里佩服,下车前,叮嘱我们一定要抽时间吃一下饸饹面,“你没有吃过饸饹面,怎么能算到了郏县呢?” 看来,饸饹面,就像四川人的米饭与辣椒、广东人的海鲜和粥保,已经融入生命的一部分了。
从三苏园景区回到入住的宾馆,大堂经理听说我们刚刚拜谒三苏回来,十分激动的说,他的一个本家兄弟,也是一个妥妥的苏粉,还是三苏后裔平顶山一个分支的什么负责人,经常和全国各地的三苏后裔交流如何传承三苏文化和领略三苏家风家训。然后,经理讲了一个在抖音上刷到的故事:一个四川来的年轻美女,在三苏园景区拜谒完了却心事之后,索性在周围租了一间民俗,一住就是半个月,就是为了在心理上,与三苏更亲近一些。
想起在三苏园景区瞻仰时,偶遇的一个牵着一头黄犬参观的年轻男子,聊天中得知,在浙江工作的李兄到许昌办事,因为事情没有办完,有半天空闲时间,许昌城区的景点早就看厌了,于是在网上搜到了三苏园,因为自小就对古诗词保有一份热爱,一个人牵着黄犬就来了。仔细瞧瞧这只乖顺的宠物,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像陆机送家书的黄犬,像陪苏东坡在密州打猎的“黄”,像陪苏东坡东渡北归的“乌嘴”。也许,此时此刻,这是偌大的三苏园里,最有文化的犬了。
我不知道,当年的三苏是否吃过饸饹面,是否也是如此热爱饸饹面。但第二天中午十一点过,我和爱人还是按照苏师傅的指引,到了郏县一家李记饸饹面,从挂在墙上的资料来看,这家店是祖孙三代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爱人点了一份饸饹面、一份羊肉汤,总计31元,这份两人此行一周最廉价的午餐,却最吃得肚圆滚饱,“汤鲜、味美、筋道”,再配上秘制的羊油辣椒,猛吞一口,已经飘香入魂了。而当地人,无论男女,每人除了吃一份我和爱人分食的大碗饸饹面外,还要吃一个锅魁,更有甚者,还要一瓶冰镇的本地饮料。
从河南休假回来上班的第一天,就是农历七月十六,按古时的叫法应称“既望”。遥想942年前的元丰五年(1082)年此夜,苏东坡与友人夜游赤壁,写下了震古烁今的《赤壁赋》,这一年,佳作频现的苏轼,彻底由苏轼蝶变为苏东坡,放眼古今中外的文学史,这一年也应该称为“苏东坡年”。恰好是这天晚上,以传播传统文化著称的自媒体人意公子,搞了一个创意,在黄州的一艘观光船上,用慢直播的方式,与天下苏粉一起,共赏一轮圆月,共同穿越到1082年,浮想苏东坡是如何写出《赤壁赋》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应该是念过中学的中国人,多数都会背诵的《赤壁赋》的开篇。
直播从晚上八点开始,十点四十分结束。黄州是我计划中寻路东坡的一部分,因为各种原因还没有抵达现场,自然早早就打开了手机等侯着。在移动互联时代,在鱼龙混杂的自媒体中,“意公子”是难得的一个坚持深耕传统文化的清流。看着手机上“蹭蹭蹭”上涨的浏览人数,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15分钟达到15万人次观看,1小时突破60万,1.5小时达到80万,直播结束前,突破100万…..。比起今天六月初,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在眉山三苏祠夜讲苏东坡60多万的浏览量,还高得多。而第二天凌晨四点半,“意公子”还要在这艘船上,慢直播黄岗苏东坡笔下“东方既白”的晨曦景致。
有两个细节十分让人感动:一是主讲人“意公子”因为身体抱恙,差点来不了,结果不但来了,还知性优雅、激情四射的在户外三十多度的高温下,与大家聊了两个多小时,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个腰椎间突出严重的病人。二是她提到了一个出生于陕西宝鸡但在上海工作的姑娘,又是一枚妥妥的苏粉,因为要与“意公子”在七月既望这一天晚上同守一轮明月,从上海凌晨三点出发,辗转几趟高铁到的黄州。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热爱,不畏惧世间无常”,网上的这句心灵鸡汤,多少有些道理。热爱,某种意义上是我们不懈探索未知领域的源动力。当我们热爱某一样东西时,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断探索、突破、成长,既使面对诸多困难、问题和挑战,我们都会充满信心和力量去面对。无论是千里迢迢从繁华的广州赶到偏僻的郏县品尝饸饹面的广州妹,还是跨越千里舟车劳顿到黄州一隅共赏一轮明月的上海白领,无论是冒着身体欠佳还要坚持兑现诺言的“意公子”,还是牵着黄犬逛三苏园的浙江年轻商人,以及年过半百的我和爱人,也许,只是因为内心的一份热爱,才感受到了这一切自己想去体验、见证和感受的山川河流、风物人情、烟火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