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新谈,小品大趣——读李浩《展颜录》|西岭雪·品读

2024-10-09 12:21:2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朱晓剑

作家李浩是资格的读书人,博览群书,并时有新见。他的《闲话明清小品》,很见特色。短短的小品文,在他看来,别有趣味,且活色生香,赏读得让人读了爱不释手。

拿到其新著《展颜录》,按以往阅读习惯,刚到手的新书,我常常是快读一过。但这样的阅读,恰恰丢掉了阅读的乐趣。这阅读就好像坐在茶铺里吃茶一般,闲话可多可少,关键是有会心处,能引起共鸣。


《展颜录》有个副题:“李浩古书新谈五十篇”。从内容看,从隋代的《石言》开始,到清代的《记王隐君》结束,可谓时间跨度大,选材多样。小品虽短,但内涵丰富,让人读之印象深刻,这在于作者所讲述的故事或刻画的人物,独具一格。

李浩读书,自有门径,尤其是古文,读得得心应手,在文字世界中漫游,领略奇异世界。在他看来,小品文亦天地宽,细微之处,能读出大境界、新境界。正如其在文章中所言,“每每读到会心处,总是掩卷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古人作文,讲究章法,尺幅之间,具见精神。李浩将一篇篇小品文细读后,颇有心得,且发现前人未有留意之处。刘义庆的《牛屋贵客》,可谓“官场现形记”,写得活灵活现。曾巩的《墨池记》,“雍容雅致的风度,平易宽厚的气象,清风徐来的文气,挥洒自如的笔触……令万千读者,心悦诚服。”袁宏道的《龙井》,谈茶论茶,自有一番高论,可见名士风雅。读古文,念古风。在李浩看来,“做个率真人,活得自在些”,才是一种境界。

李浩读书得“趣”,亦有味。仅仅如此,也只是阅读的一面。在他看来,书要读个明白,哪怕是在浮华世界,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做到这一步固然不易,但只要心中有底线,就不会做出让人丢脸的事。他对坏人恶人的态度,自然是嫉恶如仇,这在文章中时有所见。

如说骗子,吴士骗得张士诚失败,“要睁大眼睛看清楚,骗子绝对交往不得,骗子说的话也绝对信不得。”(《吴士》)如说恶人,老翁遭遇凶人,“面对恶人,一味地温良恭俭让,一味地宽容,就是对自己的造孽!”(《凶人》)凡此等等,都可看出作者直率的性情表达。

诚然,一部泛黄的古书,对不同读者来说,或许可读出不同的人生况味来。然而,在李浩眼里,古书并不过时,这是因为古书所记载的人与事在今天时有发生。“天下无新事”,《展颜录》正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观察。阅读此书确实有点慢,慢有慢的好处,那便是能读出作者的用心之处,并不是读古书发感慨就可以概括的,而是在古书与新意之间,作者找到了一种新路径:书中自有大世界。

读《展颜录》时,我时常想起与李浩、刘审甫在成都百花潭公园吃茶闲话,虽是零星片段,却不妨作为这本书的注解。当吃茶变成社交时,就有了另一种深意。在阅读方面,他们各有千秋,却都是肯花大把时间阅读的人,在不同书籍间探寻可能性:阅读是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并滋养着文学。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读书人的自省与思索。

每日疲倦时,翻开《展颜录》读上一篇,却是享受,亦有如沐春风之感,白天的劳累顿消。当我掩卷时,成都已进入秋天。迎桂湖畔的湖水连续几天都在涨着,水润着这秋天,《展颜录》则润着这个季节。当我读到那些精彩的片段,竟忍不住有浮一大白的感觉了。

(《展颜录》,李浩 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24年8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