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忠孝文集《奋斗之路》序|西岭雪·品读

2024-11-15 13:52:3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李明泉

每个人由于受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成长方式、社会经历及主观努力等不同,其人生轨迹没有相同的重合情形。因而,每个人的不同人生道路就异常复杂和独具特点,有如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和多姿多彩,令人惊叹不已、叹为观止,为文学呈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和丰富性。只不过,有的人生被时间长河冲刷而逝、悄无声息,有的人生被文字记录而栩栩如生、波澜壮阔,有的人生被后人记取而追思不已、星光闪耀,这正是文学艺术盖为不朽之盛事的价值所在。

文字记录人生轨迹和人性演变及其生命意义,可以是艺术创作、生动可感,可以是他人采写、实录直书,也可以是自我画像、传记留存。多类型、多形式、多手段地注目生活样态和人物本真,在人生起伏苦乐的矛盾运动中,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各种关系,直抵生命和人性的本质,这一直是文艺抒写和表达的内在要求。

其中,最难的是以“自我”为描写对象的自传体写作。自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入的,只有传主的人生曲折跌宕和业绩不同常人,才会具有可写性;只有传主掌握有较高水平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才可能写出感染人的自传文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张忠孝的《奋斗之路》是能给读者带来许多启示、启发、启迪的传记作品。


《奋斗之路》共12章143节40万字,是张忠孝76年人生轨迹的真实梳理和翔实写照。

张忠孝1947年11月23日出生于四川通江县板桥乡黄村坪的一个贫农家庭,系8个弟妹中的老大。其父靠背力、榨油、卖叶子烟挣钱,夏天两肩背烂,冬天双脚冰口,家里日子过得十分寒酸窘迫。张忠孝1969年10月从四川中医大学峨眉学院(原峨眉中药学校)毕业,分配到原江津地区璧山县医药公司(现属重庆市)工作,先后在璧山县医药公司、通江县平溪区、通江县委县政府、巴中地委(市委)、四川省水产局、省地方电力局、省水电集团、省水利厅供职。《奋斗之路》就是张忠孝对这70多年人生历程的忠实记录。

启示之一:在人生纵横交织处拓展生命空间

大凡传记,都会在时间的自然流向中反映传主的人生轨迹,通过时间维度,精准定位传主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样式,表现成长性生长和节点性异赋。这一个个点串联起来,就成为传主的基本骨架和主要走向。而每个时间节点的故事情节与他人的交往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构成了传主空间维度的矛盾运动方式和内在生活逻辑,扩大了与外在世界的广泛而多样的联系。通过真实鲜活的事件叙事,凸显传主有血有肉的形象,从而使传记具有故事可读性和形象感召力。

除物理时空二维外,优秀的传记还注重传主心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等维度的捕捉与表现,写出传主及其相关人事所引发的心性变化与命运冲突,把传主内心世界及其环境作用,刻画得丰富复杂而深邃深刻,展现出传记独具的文学力量和价值导向,为读者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和共鸣。

《奋斗之路》的143节,就是张忠孝143个值得记叙的故事和人生节点。它们有如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就勾勒出传主一生的立体形象。

如第5节写他“带娃儿”,母亲交代他不准把妹妹带到火边、水边、岩边,以防烧着、淹着、跌下去了。作为长兄,他从小就背大妹、二妹,到7岁时比同龄孩子矮了一截,外婆说他把“两个妹妹背大,都把你娃儿榨矮了”。从中可见,张忠孝从小在家的重任和对弟妹的深情。

第60节讲述通江县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和举办通江银耳节的故事。张忠孝顶住“办节免不了要开支经费,如果弄一个‘包’吊起,主要领导又不在家,到头来责任都是你的,恐怕你这个副县长的帽儿都要耍脱”的压力,从开源节流入手,采取办好协作区、活跃边贸、广交朋友的办节思路,以物资交流为重头戏,把银耳节办成了丰收节,为越温脱贫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充分显示出张忠孝的领导组织才能。

第80节写张忠孝到通江空山革命老区调研,山上大雪纷飞、道路艰险,他们一行在林区看望护林工人,谋划种植经济作物,组织农民劳务输出,举办农民技术培训,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找到突破口。其来自实地调研的认识和提供的对路政策,真切改变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落后面貌。

这些众多的一个个“点”,成为传主人生路上的一个个脚印,在自传中留下鲜明的历史痕迹,成为可追忆的自我史实。

启示之二:在真实记录生活中传递价值追求

张忠孝的《奋斗之路》,在写作方法和客观真实上,有着与其他传记不尽相同的特点。

张忠孝秉承中国传记“实录直书”的信史传统,尽可能消弭主观随意叙事,把经历的事情过程和情感体验,还原到彼时彼地的真实现场,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可信而非拔高虚夸。这种写作难度是他的自我挑战,也是务实追求的朴素风格表征。

为真实还原历史过程,张忠孝采用日记照录、书信选录、调研实录、讲稿摘录、文件引录、报道全录、采访转录、数据证录、批示要录、文书登录、图片存录、诗作抄录等多种资料佐证、互证、印证的表达方式,使一个个事件的出现和场景的延伸与联结更真实可信,构成了独特的自传写作技法和表现风格。


第26节在给父母、岳父岳母和爱人的通信中,讲述了在中专学习的生活情况、对长辈的关心与孝心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从中可感受到张忠孝青年时期的远大志向与艰苦奋斗实况。

第64、91节引用各种数据,把他深入乡镇、村组、农户的调研情况一一道来,讲述怎么发现问题、怎么思考问题、怎么解决问题的过程。读来虽感枯燥了些,但能从中体会到张忠孝“问计于民”“扶贫攻坚”的工作作风和人生态度。

第110节记述“水电强省”的战略思考和建设措施,几乎看不到他本人的个性活动和情绪,是一篇带有理论实践性的施政报告。这种作传方式,体现了张忠孝忠于历史事实的写作态度,把重要的工作经历及其文件纳入自传文本中,作为奋斗经历留存和历史资料备忘。

第116至134节,记叙他在省水电集团任职、改革、破冰、突围、排难、振兴、发展的艰难过程。通过10年不懈奋斗,集团改革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张忠孝于2009年被评为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

他在《四川省地方电力画册》的序中写道:“农电以地电为基,大电由小电而来。地电职工,情系‘三农’、奉献光明,多少人流血流汗、不下战场。农村水电,方兴未艾、造福大众,多少人抱病工作、奉献青春。筑大坝,钻隧道、风餐露宿聚能源;越千山,跨万水,爬冰卧雪建网络。德政之举暖人心,扶贫工程到万家。喜水绿山青,华灯朗照长街短巷;看物阜民丰,水电业兴乡野边城。地方电力写风流,昔日星火已燎原。”其艰苦创业所获得的丰收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2013年10月,张忠孝的《地电之命运——关于四川水电集团改革发展的实证研究》工商管理博士论文,由中国商务出版社公开出版。可见张忠孝注重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并上升到专业理论,这是人生历程中很重要的思维品质。

《奋斗之路》这些纪实性叙事,不以形象想象感人,却以实情实事打动人,体现了传记真实而强大的力量。

启示之三:在回望成长道路里呈现人生哲理

《奋斗之路》虽然是张忠孝记述自己70多年的个人奋斗历程,但透过全书,可以感受到个人与家庭熏陶、亲情关心、学校教育、社会培养、组织关怀、时势环境等的密切关联。最重要的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融入生命的成长过程,具有足够的才学胆识去从容应对所遭际的各种事情,在不断地磨砺中成长成熟并最终成就自我。

张忠孝回忆,1956年8月30日,父亲把他叫到面前,含着泪说:“家中没有劳力、弟妹幼小,本想你在家当个帮手,但我一辈子都吃没有文化的亏,两眼一抹黑。今天,你去读书一定要发愤,记住农村的几句俗话:痨人的不吃,犯法的莫做,变蛇的钻草,成龙的上天。”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张忠孝的心里,牢记了一辈子,践行了一辈子,受用了一辈子。可见,从小读书做人之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关键。

几十年的学习、实践和工作,使张忠孝感到:人生紧要处,只有几步。走错了,后悔莫及;走对了,海阔天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应明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就事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建功立业,彪炳史册;否则,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必然碌碌无为,为人唾弃。“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社会大舞台,人生却苦短。只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提高自己的本领和能力。

一个人只有不断追求,战胜自我,才能一展才华,有所作为。须知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常言道:国之臣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生三大目标是立德、立功、立言。张忠孝认为,在本质上要树立“五心”:对国家要有忠心,对事业要有恒心,对父母要有孝心,对朋友要有诚心,对妻室要有爱心。他把这称为人生的“勾股定律”。

张忠孝十分热爱写作,每到人生的节点处,总有歌吟词赋,曾出版《公仆楼诗抄》等诗词集。诗坛泰斗臧克家曾为其题词:“翰墨耕耘公仆楼,诗词忠孝胸襟里。”

张忠孝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曾口占《七律·故园情深》总结自己:“当年挥泪别乡关,立誓他日定凯还。迈步人生坎坷路,方知风雨世事艰。鞠躬尽瘁为公仆,赤胆忠心敢对天。功名利禄堪笑止,唯有真情报故园。”

读完张忠孝的《奋斗之路》,真切感受到这部自传不仅是写他个人的“奋斗之路”,而是出身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那一代人,如何从农村走出来,迎接新中国建设、融入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的成长、拼搏、奉献的时代折射和历史缩影,把人生的轨迹交付给真诚的文字。在这个意义上,《奋斗之路》具有望人生成长、社会发展和时代进程的文献价值。

是为序。

作者简介

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