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站在光里才算英雄——读卢一萍、赵郭明非虚构作品《寻找甘宇》|西岭雪·品读

2024-11-08 15:57:2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拓敬雯 李明泉

卢一萍、赵郭明的非虚构作品《寻找甘宇》,以2022年“9·5”泸定地震众多亲历者为采访对象,用口述实录复盘非虚构的在场感,让读者亲临现场,目睹地震的残酷无情、触摸英雄的心脏跳动、洞察意志与绝望的博弈。

作品记叙普通工人罗永、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甘宇,为挽救村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在山石滚落、众人逃命之际,坚定逆行,毅然开闸,成功避免了洪水的形成,却也因此错失逃生机会,开始了一场与黑暗、绝望的殊死博弈。


甘宇陷入17天的失联深渊,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在工位、在街头、在角落,人们持续关注着这个心怀天下的平凡青年。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的同一股力量,汇聚一方,浇筑起一座“英雄—人民—国家”的坚固长城。个体生命的顽强坚持、国家社会的同心守望,在双向奔赴中,共谱生命的华章。

作品以直击人心的力量,将一段平凡人的历史淘洗出动人的英雄之光,为中国故事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底蕴。

一、英雄:何为?如此这般!

英雄是于高处呐喊,气冲霄汉,但不限于此;英雄是为众人扛旗,力挽狂澜,但不止于此;英雄是傲立于山巅,立地擎天,但不仅如此。英雄,就是默默地承担一切,无声,却有力。甘宇、罗永以及寻找甘宇的人,只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你、我、他,但他们平凡的躯体上,却涌动着英雄的沸腾热血。

甘宇:“我陪你去!”“你先走!”

甘宇小时候是一个留守儿童,跟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大人们弓身负重的身影里长大。儿时的他经常坐在村子里的山顶上,羡慕地望着那些在砖窑打工的男人、女人,只因他们的孩子能每天跟爸爸妈妈坐在一起吃饭。

显然,生活并没有给予这个孩子多少关照,他在物质上是贫乏的,在精神里是缺爱的。他像一棵小草,任凭风吹雨打。但这棵小草,长大后,却用大树的臂膀为他人遮风挡雨。

工作后的甘宇,在工友和领导眼里,不善言辞,腼腆害羞,却为人踏实,做事负责。

他为人们往:为加固水库挡墙,提前结束假期和难得的家庭相聚;他为人们返:为拯救村民生命,在逃生人群中坚定逆行。他在罗永拉水闸时,一句坚定的“我陪你去”,以命相助;他在逃生时,为不给罗永负担,反复说“你先走”,独留自己面对黑暗的深渊。这样一颗生长在平凡躯体中的英雄心脏,太滚烫。

罗永:“如果一个人的命,可以换几百人的命,我必须去做。”

罗永是一个靠力气吃饭的工人,没有多少文化,却在紧急情况下,当机立断,毅然拉闸,挽救了数百生命和国家财产。他沉稳坚韧:母亲、哥哥、侄儿在地震中丧生,这于任何常人都无法承受的崩溃,使他几次晕厥。但为安抚嫂子、照顾小弟甘宇,他咬紧牙槽,克制悲痛,用冷静淡定安慰别人,把抽魂剥心留给自己。

什么是担当?不讲豪言壮语,默默地把一切担起来,把事情做起来,把问题解决掉,便是担当。如此真男儿的铮铮铁骨,让人崇敬和汗颜。

民众:“我来了!”“我也来了!”

来自天南海北、关心甘宇的同胞人民,不顾艰难,为生命竭力奔跑。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怀有公心大爱的家庭,他们有社交媒体的网友、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年逾花甲的退役军官……他们随处可见,虽不起眼,却顽强生长,虽无声无息,却动人心弦。

《寻找甘宇》以多人物采访实录,让读者看到一个完整的甘宇、罗永以及寻找甘宇的热心同胞。这样的多视角叙述不仅让主要人物的英雄形象更丰满立体,更在字里行间澎拜着人民群体的团结热血。

二、国家:何义?底气之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之所以被人民热爱,正在于她为亿万人民谋福利,让人民生活得有保障,有安全感。当小家摇摇欲坠时,人们永远不怕,因为背后有强大的国家。

习总书记:“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地方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派出工作组和应急救援力量支援泸定灾区。解放军在电话里向受灾人民坚定承诺“请相信党和政府”“放心,一定救你”“一个也不能少”,强大的国家力量让人感到温暖和自信。

救援队伍动用直升机、无人机、海事船和车辆,分别从空中、水上和陆地,对甘宇展开30多次全域搜索。甘宇正是靠着“政府一定会救我”的信念,熬过了野兽威胁、冷雨袭击和饥寒交迫的生死考验。

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方战争不断,“何为国?何为家?”他们难以回答。同情于他们的苦难,也倍怀感恩于伟大的我们的国家。

长征基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甘宇和罗永选择的逃生路线,与红四团向泸定挺进的路线契合。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实现了一支军队从远征弱旅到百万雄狮的蜕变。面对前路黑暗,罗永总会用红军长征的光辉岁月激励自己:“想到我和甘宇要走红军走过的路,要经历他们也经历过的风雨,我们内心的那盏灯一下子就亮堂了。”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伟大长征精神已然被刻写在四川人民的生命基因中,宛若明灯,不息不灭,给人最坚定的力量。

千万人民组成了国家,国家为人民保驾护航。人民中涌现出英雄,英雄为人民扛旗,人民为英雄呐喊。在“9·5”泸定地震中,人民、英雄、国家共筑起中华民族的坚固长城。

三、真实:何谓?文学之光!

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作为报告文学的《寻找甘宇》,真实正是其生命力所在。生命的力量不限于文字的摘选和修饰,它是人们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无关乎说话的人有多少文化,言语够不够深刻或具备足够的文学意味。真实剥离了标签和定义的外衣,是人们在绝望无助时迸发的呐喊,是心灵感动时眼眶涌现的晶莹,是在黑暗极限里的脆弱和挣扎。

真实——包蕴同情和关怀。

《寻找甘宇》分为大震、逃生、罗永获救、寻找、第七日、永不放弃和甘宇归来7章,其中,以甘宇为中心,交叠穿插着地震众多亲历者的实录采访。他们有甘宇的工友罗永、领导代红兵和王东华,有甘宇的农民父亲甘国明、母亲陈为淑、堂兄甘立权,有民间救援队队员刘彩萍、乡长神晓兵、实习生孙辉及最后发现甘宇的牧羊老人倪华东。

这些常见的人物,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多被一笔“平凡普通”简做概括,匆匆略过。在《寻找甘宇》中,作者怀着朴素的同情心和底层关怀意识,把话筒递给这些平凡的人物,记录他们的心灵、言语、眼泪和喜悦。在作品中,这些人物有自己的名字、情绪、经历,字里行间都是他们在“持续固执的寻找”和“希望渺茫的挣扎”中顽强地战斗,他们不再平凡普通,他们流淌着英雄热血,熠熠生辉。

真实——打消纷乱与怀疑。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方面能使事件快速引起关注,获得帮助;另一方面,也容易带来杂声和喧哗。

在甘宇事件中,曾出现过对事件相关人员和施救程序颇有微辞的舆论。但网络和现实完全是两个世界,废墟里的沟壑纵横,远没有网络后的键盘平坦。现实境况是格外复杂的,此时,就需要文字出面解释,但文字符号的描写又可能对现实有所限制和遮蔽,所以不如就使描写让位于实录,让当事人亲口讲述,为读者还原一个最真实的现场。

读者透过《寻找甘宇》以第一人称讲述的文字,直视人类在灾难前的渺小脆弱,在极限中的坚韧挣扎,在冰寒中的依偎相拥。真实让读者见天地、见英雄、见自己,真实让喧哗、质疑消声,潮汐退去,唯有绝地求生的人类尊严振聋发聩。

只有书写才会成就文明,距离2022年“9·5”泸定地震已有两年多了,为不使这惊心动魄的故事随着时间而流逝,卢一萍、赵郭明的《寻找甘宇》把纸笔递给平凡的小人物,用真性情、四川风格,讲出了老百姓普通人的故事,也是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寻找甘宇》,卢一萍、赵郭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

作者简介

拓敬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