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件法兰西艺术院中法院士艺术精品亮相成都——目光交织中巡礼中法艺术|天府周末·文化潮

2024-11-07 16:30:5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位于塞纳河畔的法兰西艺术院是法国艺术研究领域的最高机构,它连接着西方与东方、古典与现代。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不仅有法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安格尔、莫罗、德拉罗什、德拉克罗瓦等艺坛巨匠,近代以来更是群星璀璨、兼容并包,先后有多位华人艺术家荣膺院士或者担任通讯院士。

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目光交织——法兰西艺术院中法院士艺术特展”9月28日亮相成都博物馆,来自法兰西艺术院中法院士的83件艺术精品吸引了各界目光。除赵无极、朱德群、让·卡尔多、克罗德·阿巴吉、让·安哥拉、菲利普·加莱尔、皮埃尔-伊夫·特雷莫瓦等7位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参展,展览还展出了吴冠中、吴为山2位中国籍通讯院士的作品。

以“见物观心:艺术的再现”“何论古今:现实的观照”“无问西东:难写是精神”为3大主题单元,展览主题涉及艺术家对人与自身、人与时代、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深刻观照,将持续至12月中旬。

1

见物观心

不同形式再现物象之美

公牛,具备独有的美与生命力,曾出现在法国不同时期的艺术形象中,著名的拉科斯洞穴中就有史前人类所画的公牛。同样,公牛也是法国当代著名雕塑家让·卡尔多心仪的艺术形象。

1956年,让·卡尔多受邀前往西班牙马德里驻留两年,迷上了公牛,此次展览中就有让·卡尔多的多件公牛系列作品。雕塑作品《跳跃》中,公牛的力与平衡汇聚在双腿,跳跃动作被完美定格,仿佛时间在那一刻停止。而他绘制的素描作品中,公牛的野性与生命力则跃然纸上。

“这些鲜活的公牛形象,无不体现了艺术家对物象的精准捕捉。”此次展览执行策展人余伶俐介绍。

狒狒在素描大师皮埃尔-伊夫·特雷莫瓦笔下则呈现了另一主题。特雷莫瓦用炭笔在帆布上所作的狒狒形象旁并置大量名人姓名,如苏格拉底、泰勒斯、西拉诺·德·贝热拉克等,体现了艺术家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探讨,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思索。

栖息在大地上的物因时间刻度有了生命,在艺术家菲利普·加莱尔的油画中就呈现了这样的主题。展品《回流》呈现的是涨潮覆盖的一部分沙滩,《流动》则是退潮显露出之前被遮蔽的沙滩。余伶俐介绍,画家记录海浪在不同时间点的短暂印记,赋予它们生命,“也体现出画家对存在与永恒的深刻思索。”

法国艺术家在表象与本质对立概念中进行艺术探索,中国艺术家将情怀寄托在山水云林的森渺意象之外。在展览第一单元中,吴冠中借油画图式表达松柏这一古典题材,体现出油画的民族性特征。而吴为山用水墨画的《黄山》系列作品,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追求象外之意。

2

何论古今

借艺术形式表达时代关怀

中法两国历史源远流长,后世艺术家或从前人思想与艺术品中汲取创作灵感和养分,赓续传统;或以另一种姿态同传统相对,表达时代新声。展览第二单元,就集中呈现了艺术家对于古与今、传统与世界的深入思考。

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一直被认为是第一件具有现代性的雕塑。不同于传统纪念雕像的塑造方式,罗丹并未着重于细节的刻画,而是用夸张的手法还原巴尔扎克身穿睡袍在夜间思考的情形,其表现形式在19世纪末的法国可谓是一项创举。

百年之后,克洛德·阿巴吉远绍罗丹,依然以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为题材,创作出了属于自己时代的雕塑巴尔扎克。画家通过捕捉布料褶皱间的光影,体现了巴尔扎克对自身以及情感交织的思考。“相比罗丹作品,这件展品艺术手法更夸张、更具现代感,也是对经典的另一种致敬。”余伶俐表示。

而在铜版画《无序之神》系列展品中,画家皮埃尔-伊夫·特雷莫瓦则从丢勒、达芬奇等前辈大师经典作品中汲取灵感,通过并置、融合经典图像,展现他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思考。

在汲取传统中生发新的艺术,中外毫无二致。雕塑家吴为山以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先贤形象为依据,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雕塑艺术品,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与广大;在《海滩情侣》《宴会》等油画作品中,皮埃尔-伊夫·特雷莫瓦、菲利普·加莱尔分别以经典作品为蓝本进行当代诠释,展现了当下人类生活的普遍状态。

而在铸铜雕塑作品《忧郁》《墙人》《空虚的脸》等中,克洛德·阿巴吉直面时代问题,以艺术的形成呈现对时代的深入思考。

3

无问西东

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碰撞火花

一条船上,一头是达芬奇,一头是齐白石。达芬奇手指苍天,强调天理之光,强调科学,强调自然规律。齐白石一直拿着一个拐杖,下接地、上接天,在天地之间寻找。这是吴为山的雕塑展品——“在一条船上——达芬奇与齐白石的神遇”呈现的画面。

中法两国有着不同的艺术传统,却在近代以来相互激荡,频频擦出火花。展览第三单元就是将9位艺术家的作品放置在中西对比的大背景下,通过“问道寰宇”“万物自得”两组主题,展现了中法艺术的碰撞与交流。

雕塑作品《百年丰碑》被放在了该单元的显要位置,这是雕塑家吴为山为纪念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而作。该组浮雕以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背景,运用“起位”技法,形成前后空间关系,突出了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体现了近代中国人问道寰宇的主题。

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三位艺术大师被誉为“留法三剑客”,他们都曾赴法深造,并陆续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本次展览还特意辟出一面展墙将三人的作品并置,充分展现出三位大师各自的鲜明风格以及各自对于中西艺术交融的深刻理解与表达:朱德群的油画作品《绿色动力》既有凝练的西方抽象审美,又有淡雅空灵的东方意境。毕生以油画创作为主的赵无极的《无题》,却是一幅水墨作品,在充满中国传统画艺术表征的同时,表现的内容却又是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吴冠中结合西方抽象艺术理念,融进传统笔法创作的《山村》《高桥》,让中国画有了新表达。

中法交流,互相借鉴,彼此启发。1998年,艺术家让·安哥拉收到了夫人劳拉赠予的一本法语版陆游诗集,自此被陆游所吸引。此次展品中的多幅“陆游诗画”,便是让·安哥拉受到陆游诗歌启发的见证,汉尼米勒纸上的中国墨水点染,颇有韵味。

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以吴为山的雕塑作品《问道》开场,又以他的雕塑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收尾,暗和了“目光交织”主题。“值此‘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之际,这样的目光交织,也能启迪观众彼此问道,于大道融通。”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青铜雕塑 吴为山


《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孔子衣袂随风,磬折交手行礼,温良恭谦。手捧书卷的苏格拉底像一根古希腊的神柱,挺拔健硕。两位东西方先贤散发着交相辉映的耀目光芒。东西方文明,虽然横亘千山万水,但总会被一个相同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神遇》是一次文化上的对话与沟通。

《宴会》油画  菲利普·加莱尔



《宴会》油画

本件作品让人联想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委罗内塞的《迦拿的婚宴》等作品,是对16至18世纪西方常见主题的当代诠释,表现了一群人围坐在桌子周围喧闹地交谈的场面。

《无题》中国画 赵无极


《无题》中国画

在尺幅不大的画面中,赵无极用豪放的笔触落于画面右下角,而左上角则尽量留白。这种对角线式的留白构图让人联想起南宋“马一角”马远的构图,同时也流露出“大写意”的笔墨样式。虽然作品具备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征,但描绘的对象并非传统中国画中的实物,而是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赵无极毕生的创作以油画为主,这幅创作于近80高龄的水墨画作品,是他在形式与精神的双重层面对于传统中国艺术精神的回归。

“陆游诗画”系列 让·安哥拉


“陆游诗画”系列 

让·安哥拉通过绘画去接近诗中描绘的场景。在安哥拉眼中,陆游亲近、谦逊、友好。这些诗画作品涉及陆游的《湖上小阁》《秋思绝句》《书适》等诗歌作品。

《红莲》油画 吴冠中


 《红莲》油画 

吴冠中爱画荷花,作为传统绘画中的常见题材,荷花向来以其风骨备受追捧,大量的荷图难免窠臼,但吴冠中却在自己的作品中摆脱了程式化的描绘,抓住荷塘繁杂交错的“满”,画面中的平涂色块,在渐次中构建了荷叶的前后关系,也体现其随风动势。荷塘以灰调为底,透出深沉冷静的气质,其中的点点花苞更显生机。

图片由成都博物馆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