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风蜀韵耀古今——浅评《巴蜀文化通史》的编著风格及文史意义|西岭雪·品读

2024-12-30 15:36:0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张洪林

巴蜀大地钟灵毓秀、文脉悠长,巴蜀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独具魅力、光耀星河。2024年12月24日下午,在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的《巴蜀文化通史》出版座谈会上,《巴蜀文化通史》正式亮相。同时,该书还参与了“2024四川省文化发展十件大事”网络投票活动。全书共28册,约1600万字,包括通论、农业与水利文化、工商文化、城市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哲学思想、史学、宗教文化等22卷。

该书由章玉钧、谭继和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凝聚了川渝地区近百位专家学者的心血,是首部纵横贯通、覆盖面广、体量超大的巴蜀文化史,也是巴蜀文化概念提出以来“首次大的学术集成”。数十年磨一剑,鸿篇巨制,体大精宏,出手即巅峰,可谓川渝史学界、文化界的一大盛举。


笔者长期从事文史工作,现简要从史学与美学、守正与创新、历史与现实3个相结合的角度,对《巴蜀文化通史》的编著风格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凸显巴山蜀水生存之根、巴风蜀韵传承之脉以及巴蜀大地发展之魂方面的文史意义,展现这部通史在巴蜀文化研究领域的独特魅力和贡献。

史学与美学相结合,凸显巴山蜀水神奇的生存之根

《巴蜀文化通史》在编著中,将史学的严谨性与美学的灵动性相融合,为读者勾勒出巴山蜀水作为生存之根的神奇画卷。

从史学角度看,作者旁征博引,运用大量翔实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以及方志记载,有条不紊地梳理出巴蜀地区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脉络。

例如,在阐述古代巴蜀文明起源时,对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详细描述和精准断代,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这片土地上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以及独特文明形态的诞生。

大事记卷,是由省社科院4位学者历时16年完成的成果。史料考究充分,论述严密,起自旧石器时代,迄于2000年,简述自古以来,巴蜀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并对文化影响重大的政治举措和经济成就,亦择要纳入。

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简述了“秦统一天下。巴蜀开始大量接收中原文化……秦始皇为开通西南夷道,派常頞把李冰修筑的僰人道向前延伸至建宁,全长达两千多里……为李冰立祠……秦在全国统一货币……”将当年的重大事件,较为完整准确地记入,存史意义较大。

书中又融入美学元素。在描绘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时,运用优美的文字,将巴山蜀水的山川险峻、江河奔腾之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其雄浑壮阔之美。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正是巴蜀人民生存繁衍的根基所在。

书中对传统建筑、民间工艺等文化载体的美学解读,也从侧面反映出巴山蜀水孕育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使读者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与文化创造之间的紧密联系,即巴山蜀水不仅为巴蜀人民提供物质生存基础,更赋予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从而凸显出其作为神奇生存之根的深刻内涵。

如通论卷导论中,对巴蜀文化的自然世界、文化世界、心灵世界,分别归纳为“巴蜀生态神奇之美、巴蜀文态神秘之美、巴蜀生态神妙之美”三大美学特征,绚丽多彩的巴蜀文化令人陶醉。

通论卷第三章,对巴蜀地脉的文化特征,引用晋人左思《蜀都赋》“尔乃邑居隐藏,夹江傍山。栋宇相望,桑梓接连”所记,表述为“一盆”巴山蜀水,“万卷”天府之国,“宇宙之绝观,优游之天府”,既讲古代巴山蜀水的“剑门天下雄,夔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又讲近年来九寨仙境、黄龙瑶池、稻城亚丁丹巴风情“香格里拉”、海螺沟冰川、卧龙熊猫故乡,“巴山夜雨”与“西蜀天漏”,并从文化视角解读,神奇的巴蜀之美,叹为观止。

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凸显巴风蜀韵神秘的承传之脉

在传承巴风蜀韵方面,《巴蜀文化通史》秉持守正原则,对巴蜀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整理与呈现。

从震惊世界、不同凡响的三星堆和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开端,加上神奇的九寨、瑶池黄龙、羌寨古堡、三峡神女、巫山云雨、盐女文化等,无不显示出神秘特征。

充分肯定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源文化之根,并从巴蜀五大物质文化(巢居文化、蜀道文化、笮桥栈道文化、仙乡人居文化、林盘文化)入手,总结出巴蜀精神文化家园的八大特征:仙源在蜀、道源在蜀、儒学源蜀、菩萨在蜀、文宗在蜀、才女在蜀、天数在蜀、易学在蜀,凸显巴风蜀韵之神秘。

从古老的巴渝舞、蜀锦织造技艺,到传统的川剧、竹编艺术等,书中都给予细致入微的记载,保留了这些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和核心技艺,让读者能领略到巴风蜀韵原汁原味的魅力。

例如,在介绍明清时期蜀文化代表之一川剧艺术时,详细阐述了其独特的“五种声腔”艺术、脸谱、表演传承等,以及著名文人对川剧剧本加以文学性、诗意性的创作和改造,使川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书中得以鲜活呈现,进一步推动巴蜀市民社会习俗的文雅化、书香化与诗意化;通过对明清时期川味特色休闲方式书场说书、清音口技、扬琴清唱、武术杂技、茶馆文化、蜀学复苏等的介绍,再现了非遗文脉、学脉的振兴发展,守护住了巴蜀文化的经典韵味。

该书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史书的复述上,还展现出创新的一面。

全书采用“通论+专题卷+大事记”结构,创新体例,为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学术框架,在地域文化史领域作了开创性的探索。

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传统史学单一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巴风蜀韵进行解读,为读者提供全新的认知视角。

如城市文化卷,在客观叙述巴蜀古代城池演变历程时,注重探讨与当时古代文化现象相融合的内在规律。

在内容编排上,也融入现代文化研究的理念,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探讨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如传统民俗在现代旅游产业中的应用等,使巴风蜀韵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其神秘传承之脉的延续性和创新性,让古老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凸显巴蜀大地神妙的发展之魂

《巴蜀文化通史》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巴蜀大地的发展之魂。

从历史维度出发,书中详述了巴蜀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分卷中的农业与水利文化、工商文化、城市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等,对巴蜀地区经济发展从历史和文化、经济相互影响的层面进行发掘解读,如秦汉时期的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推动、唐宋时期文化繁荣背后的经济支撑等。这些历史事件和发展阶段构成巴蜀大地发展的坚实基础,揭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较为全面地展示巴蜀先民在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责任担当和历史贡献。

如讲述汉唐宋元时期巴蜀丝绸文明的繁盛,从汉代、三国蜀汉时期蜀锦品牌专称的确立与蜀锦文明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蜀锦名称早在汉代就出现并得到广泛认同,代表汉代经锦织造技术的创新和最高水平;通过诸葛亮之言“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揭示蜀锦的国家财政贡献及经济价值;作者还触类旁通,引申出锦江、锦里、锦官城、锦城等蜀锦文明地理标志,皆因织锦濯锦而得名;解读蜀锦对西北丝绸之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及西南丝绸之路的特殊贡献,让读者体会到以蜀锦文明为纽带的巴蜀文明神妙的发展之魂。

在现实层面,作者将目光投向当下,分析了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以及如何助力当地经济文化建设。

例如,以成都为例,阐述其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将古蜀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都市景观,打造出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形象,同时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彰显出巴蜀大地在现代社会中蓬勃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如在城乡发展方面,书中借用马克思的话,“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乡村化”而“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亚洲的历史是城乡浑然一体的历史”。通过对巴蜀古代务农业儒、士农不分的介绍,展示古代城市浓郁的田园风味,梳理出“农家农家乐复乐,不与市朝争夺恶”的和谐文化传统,总结出“历史上的社会治理经验证明,应当首重社会心理的向善教化与伦理秩序的培育和教育”,对当代城乡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讲好巴蜀故事,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站在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角度看《巴蜀文化通史》,必将为川渝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提供宝贵的学术支持。川渝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将从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发展历程中获得丰富滋养与强大文化动能。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巴蜀大地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发展前进的步伐,深刻体会到其神妙发展之魂的内涵,即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在现实中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使巴蜀大地在新的时代浪潮中继续书写辉煌篇章,成为中国地域文化发展的生动典范。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巴蜀文化通史》以其独特的编著风格,不仅为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也为广大读者了解巴蜀文化打开一扇窗口,更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作者简介

张洪林,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史工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