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林
“哟嗬喂,太阳出来噻,红满天啰喂;新时代来噻,歌更甜啰喂。”12月6日晚,“双城剧汇”2024年成渝戏剧创作展演周优秀剧目、重庆木洞山歌剧《爷爷的山歌》在成都新声剧场上演。
推陈出新,主题鲜明
在巴渝大地的文化脉络深处,木洞山歌剧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明珠,《爷爷的山歌》则是这颗明珠所折射出的一道绚丽华光。该剧作为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巴渝文化积淀。
在古巴国,木洞位于其都邑近郊,巴文化色彩浓郁,木洞山歌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的。歌剧《爷爷的山歌》以木洞山歌为创作素材,通过高良和高可这对爷孙的故事,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困境,以及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该剧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仅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更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传承文化的艰辛与美好。
高良作为一位年迈的山歌传承人,他的一生都在为木洞山歌的传承而努力。孙女高可则代表着年轻一代,对山歌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希望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山歌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种代际之间的传承与创新,正是该剧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之一。
情感传递,创新发展
《爷爷的山歌》的故事,扎根于木洞这片充满诗意与烟火气的土地。它以爷孙间的情感纽带为主线,巧妙串联起木洞的历史变迁、民俗文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展现木洞山歌与当地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
剧中出现的石磨豆花、咂肉、榨菜等地方美食,以及酒肆吆喝、车水马龙等热闹场面,都生动再现了木洞旱码头昔日的盛景,传递出浓浓的乡愁。这些元素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剧情,更让观众在欣赏歌剧的同时,感受到木洞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高良和高可这对爷孙的故事中,观众可以看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高良对孙女的关爱和教导,高可对爷爷的敬仰和依恋,都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美好。
在高良和老伴对话和对唱的剧情中,两人一起回忆相知、相爱的过程,一起分享一辈子唱山歌的美好,表达出白头到老、生死相依的真挚情感。这段戏不仅让观众在悠扬激扬的歌声中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和美好,还通过高可与留学生文阳的爱情故事,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文阳作为一位留学生,对木洞山歌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努力和创新,将山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新的山歌作品。这段爱情故事不仅增加了剧情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更让观众看到跨文化交流的无限可能性和美好前景。
从爷爷这辈人对山歌的坚守传承,到孙辈在现代浪潮中对山歌的重新认知与创新发扬,其间既有个体命运在时代巨轮下的起伏跌宕,又有家族情感在岁月流转中的醇厚积淀。这种跨越代际的叙事架构,不仅赋予作品深厚的历史纵深感,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碰撞与传承发展。
山歌诗画,韵味独特
该剧音乐特色无疑是一大亮点。剧中的音乐旋律巧妙地融合了木洞地区的民间山歌调式与现代音乐元素,高亢嘹亮处似巴渝山水的雄浑壮阔,低回婉转时如乡间溪流的涓涓细语,将高腔山歌、禾籁、盘歌、啰儿调、小调等最具代表性的木洞山歌作品搬上舞台,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带给观众别样的木洞山歌体验。
这些原汁原味的山歌唱腔,饱含着巴渝人民质朴的情感与对生活的热爱。经由演员们深情演绎,瞬间能将观众带到木洞那青山绿水环绕的生活情境中。不仅旋律优美动听,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木洞山歌的独特魅力。
该剧在音乐创作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保留了木洞山歌的原始韵味,又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和创新手法,将现代乐器与传统民间乐器的交相融合,为音乐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与时代气息。
传统的唢呐、二胡等乐器奏出的旋律,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与乡愁;钢琴、小提琴等现代乐器的加入,则让音乐在传承中焕发出新活力与魅力,使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这音乐的长河中找到共鸣与感动。
如剧中出现的“田头长得有山歌”一幕,通过庄稼繁茂、草木葱郁的自然景象和农家少女翩翩起舞的动人画面,将山歌与田园风光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和谐美好的艺术氛围。
这种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不仅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享受,更在听觉上感受到木洞山歌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人会老去,山歌不老
《爷爷的山歌》在人物塑造方面,可谓鲜活灵动且细腻入微。
爷爷这一角色是整部剧的灵魂核心,他对山歌的痴迷执着,不仅是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对本土文化的坚定守护。他的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都彰显出老一辈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热爱,以及在时代变迁面前坚守初心的韧性与毅力。
孙辈的角色,代表着新一代年轻人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对传统的审视与创新。他们从最初对山歌的懵懂疏离,到经历种种后逐渐领悟到山歌背后的文化价值与情感力量,进而积极探索将山歌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传承之路。这一转变过程真实而自然,生动地反映出当代青年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担当与作为。
该剧舞台布景巧妙地将木洞的山水风光、田园村落等元素搬上舞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如诗如画的视觉效果。
远处的青山翠影、近处的溪流潺潺,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仿佛将观众带到木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让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着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演员们的服饰妆容极具地方特色,传统服饰的精美刺绣、独特的头饰与脸谱妆容,既遵循木洞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又在细节处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使演员们在舞台上一亮相便能迅速吸引观众的目光,将观众带入到特定的角色与情境中。
舞蹈编排巧妙借鉴民间舞蹈的动作元素,与音乐和剧情紧密配合,或欢快热烈,或舒缓优美,以肢体语言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与剧情的发展脉络,将木洞人民的热情好客、勤劳质朴展现得栩栩如生。
积极探索,守正创新
该剧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不仅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木洞山歌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和挑战,更通过高良和高可这对爷孙以及高可与文阳之间的故事,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通过高良对孙女的教导和传承,以及孙女对山歌的创新和发展,展现了年轻一代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努力。他们不仅尊重传统、敬畏文化,更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种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实践,不仅为木洞山歌的传承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更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该剧在总体艺术呈现中并非尽善尽美。在剧情的某些转折衔接处,稍显生硬仓促,使观众在理解剧情发展时,可能会产生短暂的困惑与跳脱感。在现代元素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比例上,偶尔也会出现稍许失衡的情况,个别地方现代元素的过度介入略显突兀,对整体艺术风格的协调性略有影响。
这些不足之处,在整部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光芒面前,更像是白玉微瑕,并不足以掩盖其在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方面的成就,以及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
通过该剧的演出和推广,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了解木洞山歌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并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作者简介
卢玉林,西南民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四川艺术基金青年文艺评论培养人才,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