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舞蹈与情感的融合,胡淮北做客“天府文艺讲坛”分享舞蹈干货

2024-12-09 19:48:5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丛雨萌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文/图

12月9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四川音乐学院承办的“天府文艺讲坛”在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与观众见面。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委员、中国舞党总支书记、中国古典舞系主任胡淮北做客“天府文艺讲坛”,以《舞蹈表演训练中心理开发的路径探究》为主题展开分享。


论坛现场。

胡淮北曾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编创一等奖、文华表演奖、中国艺术节大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7余项。在中国舞教学与舞剧编创、演出等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的他,现场为师生剖析了舞蹈表演中情感、肢体动作与想象力的关系。

向内探寻

情感底色是舞蹈的“画卷”

“跳舞要走心,这是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论坛伊始,胡淮北就抛出了一个“老生常谈”却又难以处理的问题——舞蹈的情绪激发。胡淮北认为,对于舞者而言,内心的想象与想法非常重要,但在平日的表演中,光听吆喝,用纯文字或语言去描绘情境,而没有真正深入理解舞蹈的内在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不同的舞种、不同的人物风格来说,情感底色都是重要的底层逻辑。“如果我要表现一个独舞叫胡淮北,他无论是跳、翻、转,还是动作上的风格,一定要带有人物的劲儿,你要表现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标准等等。”在他看来,只有掌握情感底色,才能进入跳舞的逻辑,否则跳了半天,即使圈转得再多,腿抬得再高,风格再规范,没有进入角色,也不算是正确的舞者。“一个演员,不能以转得多、跳得高来要求自己的表演,而是要从角色出发,根据人物性格来做动作,一定不能是基本功训练的抬腿。”


论坛现场。

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观察。胡淮北举例,要善于观察角色的状态。走路、讲话、开玩笑、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状态都会汇集成“拿捏”角色发力的那个“劲儿”的经验。在他的教学中,以身边人为案例,捕捉他们的人物情感底色,会让表演的过程更加细腻。

可不可以用戏剧表演中的人物表达代替舞蹈中的人物表达?胡淮北曾经带领同学做过尝试。他们将戏剧、话剧的表演直接引入学生训练,结果发现,学生在进入戏剧表演时很投入,但进入舞蹈的语境里就逊色很多。“这说明了舞蹈有自身表现情感的逻辑,那就是偏重于肢体发力。”相较于注重表演神态的戏剧,舞蹈表演中甚少有观众集中聚焦在演员的表情上,“甚至过了十排你就看不清舞蹈演员的脸了。”胡淮北介绍,实际上,观众的焦点并不是表情,而是内心带来的身体的张力、发力的速度快慢等。“舞蹈演员的表情有时候不是脸,而是手、脚、背。”

与空气对话

舞者的“表情”长在肢体上

“观赏跳舞,是观赏身体的全部,要看编导编的动作,情感聚焦在哪里。”有着丰富编导经验的胡淮北坦言,情感聚焦实际上也是编舞的逻辑。在编动作时,要将动作编出想要表达的情绪,就一定要注意动作的聚焦点。在平时教学时,胡淮北并不会以基本功训练的要求为标尺,而是让同学们把聚焦点当“表情”,“相当于脸在哪个位置,舞者就会不自觉地把后背拱起来,胸腰挺起来,而不是被动地去做。”

除此之外,胡淮北还强调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对于舞者而言,去分解每一个动作背后表达的情感与意义其实并不现实,想要表现出整体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内心的画面支撑。“动作与动作之间的画面一定是连接的,我们脑海里的画面支撑实际上就是我们想象力的基础。”胡淮北认为,去解读、理解各种形式的内容,并加入想象,是舞者的重要能力之一。他举例,在开发学生想象力时,会使用“戏剧独白”和“对白”的方式进行引导。“跳独舞时,我们会让学生当成双人舞或者多人舞来跳,让自己与‘虚拟’的人去对话。”后背可以与空气对话、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可以与一个不存在的人进行对话。如果在舞蹈时,各个维度都可以跟自己的身体部位对话,那么舞蹈表现将会非常投入与灵动。

呼吸也是舞蹈情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些人,角色的呼吸、风格舞种的气息都不用,而是用自己的自然呼吸,跳半天,跳了个寂寞。”胡淮北笑称,“劲儿”不能丢,要从角色的状态、情绪、神态出发,去掌握角色的气息。他坦言,舞蹈表演实为创作活动,从情绪里找到呼吸后,仔细观察体会动作的发力、速度,从而去处理角色动作与情感,会对舞者有很大帮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