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单三娅:远去的和并未远去的

2024-12-02 18:40: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单三娅

汶川,汶川,你仿佛已经远去,今天居然又出现在我的面前。16年后,我又来到了这片土地。从成都机场往汶川绵虒镇的路上,是现代而整齐的基础设施和花草树木,没有了一丝一毫那年的景象。

那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两周,我与光明日报社两位同事接替第一拨记者奔赴灾区报道灾后重建。我们奔走于彭州、绵竹、汶川一带,到过白鹿镇、汉旺镇、漩口镇、映秀镇,采访了百十位受灾群众。我们穿梭于各个安置点,眼见着蓝色帐篷成片,各路救援红旗高扬,悲悼与互助交织,新的生活正待开始。白天,我们深深浅浅地跑点儿,走访交谈、发放特刊、安抚慰问,感受热气腾腾的气氛;晚上,我们在客栈写稿发稿,与北京交流文字图片和标题。那是一段与灾区和全国人民共同担当共同度过的刻骨铭心的日子!


远去的和并未远去的

我想起了那些面孔。白鹿镇九年制学校的史老师,你还好吗?想必现在你已怀着眷恋展开了新的人生篇章。小黄沟村的何村长,当时你是多么年轻英俊,如今该是身挑重担的台柱子了,你那天站在废墟前向我们描绘的重建蓝图,早已大大超额实现了吧?还有那个毕业于南京炮院的“红军师”的连指导员小周,在等待危楼爆破的间隙,你在残垣断瓦中找到一本《世界地理100问》,静静阅读起来,与周围的世界相比,你显得那么沉着安静,我想你的坚韧学习精神会让你茁壮成长的。

如今,这里到处可见的是“天府无忧谷,康养新汶川”的标语,想必这是汶川的愿景之一吧。果然,我们在下榻的绵虒镇大禹农庄这座依山而建的农家住宿区,感受到了康养的一切优越条件:新鲜的空气、完善的设施,鲜灵的果蔬,连吃饭开会回房间上上下下几十层的石头台阶,也会熨帖你的情绪,愉悦你的观感,让你的脚步慢了些许,让你的心情静了下来。就连我这个并不刻意追求闲适的人,也在这个惬意从容的世界中,沉醉了。

这里是大禹故里?雅静中出现了历史的庄严。起先听说,未以为意,这些年沾边的不沾边的名人地理之说还少吗?但是,这次几乎是明朗了:《史记》《蜀王本纪》《禹迹考》《三国志》《山海经》《吴越春秋》等都记载着,“禹出西羌汶川之石纽”,原来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中华民族的治水大英雄,就出生于此!那么我几个月前去过的绍兴大禹陵是怎么回事呢?噢,这就对了,大禹一生的踪迹大致如此:生于汶川,治水于中原,后建夏都于平阳(山西),东行于会稽去世。

汶川县绵虒镇属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刚到那天,当地人献给我们这些客人的哈达是红白两色的。晚饭后我从下榻的农庄走下山坡,就是大禹村了。大树下有一座大禹的威武立像,村民们老老少少正聚在一起,长辈们聊着天,调皮的孩子向我们打招呼、做鬼脸、出怪样,他们可能是大禹的后裔吧。那么大禹到底是羌人还是汉人呢?羌族自古就把大禹奉为先祖,汉族也把大禹视为轩辕与嫘祖的后裔,学界曾有过争论,各有论据,各有理依,这大概是由于几千年民族深度融合所造成的吧?那么是否可以说,大禹是全体华夏儿女的一位杰出先祖。

在相邻的灞州镇小学,我们见到了在这里快乐学习的孩子们。他们围住我们,个个笑脸喜人,虎虎有生气。音乐教室兼做羌族童声合唱团的排练场所,前方有舞台,旁边堆放着各种乐器,屋角有钢琴,墙上有五线谱教学提示,纪律要求和课程表也赫然在目。孩子们随着老师的口令给我们表演了羌族舞蹈,服装齐整、鼓点有力、动作熟练,训练有素。在这样的时代,孩子们不论处于何地,他们的艺术训练都已经纳入正规的教育轨道。

曾经书声琅琅笑语声声的漩口中学,在汶川大地震后成为永久遗址。一批批参观者,每天来到这里,默哀、致敬、感恩、铭记。


远去的和并未远去的

我们当然也不会忘记,汶川还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红军经过惨烈的挫折之后,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选择进入地形复杂、经济相对落后、敌军力量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正是从这里,走过凛凛雪山茫茫草地,最终到达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走向了壮大与新生。少数民族兄弟的同心同德、冒死支援,对于中国革命成功的贡献,怎么说都不过分!

历史是需要不断回顾的。旧地重游,温故知新。大禹、红军、汶川——大禹治水精神、红军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在这里汇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红军九死一生为民族,英雄抗震救灾舍己救人,最终都归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人类的血肉之躯,可以暂时被大自然、被恶势力摧毁,但是终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看着眼前这片美丽的山川、清洁的市镇、无忧无虑的孩子、小康的生活,我相信人类永远不会躺平!灾难之后,失败之后,他们站起来,抚平创伤,重整河山,投入新的奋斗,生生不息,构建了美好的今天,并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