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娟 王学东
2024年,成都的文学评论领域涉及诸多作家作品,相互关联、协同共进,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当代图景。
这一年,学界通过多角度解读作家作品,挖掘其背后的成都文化印记与文学价值;学者聚焦成都独特的文学现象,秉持立足本土、兼收并蓄的理念,挖掘成都文学的独特经验;文学期刊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与展示平台作用,打造出具有成都特色的交流阵地;学术研讨会上评论者围绕成都文学的热点、难点深入探讨,反思当代文学的历史与未来……他们以多元深耕、互动共进之姿,共同见证成都文学、成都文学评论在这一年的成长与发展。
有几点需要特别说明:第一,鉴于研究对象的丰富与多元,这里关注的文学评论,重点与成都有关,与当下文学创作有关;第二,作为一个报告,更多着力于“志”,即记录,因此,这里“述”多而“论”少;第三,此前关于成都文学评论的相关报告几乎没有,因此,尽管本报告力图全面呈现2024年度成都文学评论的全貌,由于视野的局限而挂一漏万、管中窥豹,确有诸多遗漏和偏颇之处。
多元视角下作家作品的深度剖析
2024年,成都各类文体的文学评论皆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成果斐然的繁荣景象。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深度剖析和阐释了当代成都作家的创作风格、作品内涵,丰富了成都文学评论,推动了当代文学的深入发展。
(一)诗人评论
在2024年的成都诗歌研究版图中,呈现出多元且深入的态势,诸多诗人及其诗作成为研究焦点。
其中,梁平是研究的重点。
6月19日,《光明日报》刊发何言宏对梁平诗歌的评论,认为其作品以强劲的诗力实现了精神还乡;随后,霍俊明也在《文艺报》上参与相关研讨,用苏轼诗词“也无风雨也无晴”概括梁平诗歌;11月15日,袁昊在《川观新闻》上进一步剖析梁平《一蓑烟雨》在当代人文地理诗歌中的地位。
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维度对龚学敏的诗歌创作展开深入研究。
10月11日,郭子川和黄旭在《华西都市报》发表《〈四川在上〉:龚学敏的地理诗歌漫步》,探究《四川在上》中地理与诗歌的融合;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张德明撰写《成都・新书写与文化行走——读龚学敏诗集〈新成都诗歌〉》,从文化层面解读龚学敏对成都的新书写,同时还在2024年第6期《当代作家评论》上发表《直抵自然生命真相的智性书写——龚学敏的动物诗歌书写》,聚焦其动物诗歌创作;魏巍也在《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发表《从景观社会到共同体社会——龚学敏诗歌创作论》,从社会理论视角解读龚学敏的诗歌创作;12月3日,庞惊涛在《川观新闻》发表《在地吟咏的一个“补丁”——略谈龚学敏诗集〈新成都诗歌〉的“新”及其意义》,剖析该诗集对成都地域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
熊焱及其诗作也成为研究热点。
其新出版的诗集《我的心是下坠的尘埃》,相关访谈及评论由《新文学评论》2024年第2期专栏推出,包括崖丽娟的访谈,左存文、董贺的评论,从经验、方法、时间、日常等分析熊焱诗歌的特质。董贺的文章在3月1日的《四川日报》刊出。随后,李路平于《西部文艺研究》2024年第4期发表《成长记忆、中年诗学和一部“失败之书”——读熊焱诗集〈我的心是下坠的尘埃〉》,从成长记忆、中年诗学等方面解读该诗集,深入分析诗集中所蕴含的成长感悟、中年时期的诗学表达,以及对“失败之书”的独特阐释。
李自国的诗歌也引发多人关注。
周春文4月30日在《川观新闻》发表文章,探讨李自国诗歌里故土、追忆与溯源所蕴含的诗意表达,挖掘其作品中对过往、根源的深厚情感寄托;野松在5月19日的文章中指出,李自国对故乡的深情歌吟,实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诗性表现,凸显其创作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王钻清则在8月16日的文章里,对李自国“现代灵性自然诗”进行解析,围绕自然与诗歌的关系,深入解读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与创作理念。
彭志强和黎阳的诗歌也引发多人评论。
张志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11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彭志强所著《秋风长啸:杜甫传》,通过生动还原杜甫生活的历史时空展现其思想精神,其“大儒、中佛、小道”的论述是深入研究分析的成果;韩浩月在2月23日的文章中提到,彭志强的《游侠杜甫》让读者看见杜甫的游侠本质,以杜诗为线索,结合杜甫人生大事进行书写,使杜甫的游侠形象深入人心;唐小林8月15日在《文学报》的文章里,将彭志强对杜甫的研究视为多重目光交织下的个人史诗。
沈健则在2月8日《曲靖日报》发表评论,将黎阳形容为“一个诗意地图绘制人”,通过对诗集《西岭笔录》的剖析,梳理出黎阳的踪迹史,呈现其在诗歌中留下的独特印记;齐凤艳在《湛江文学》第1期撰写的读后记里,围绕黎阳组诗《我凝视过的那些背影》,以“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的诗意感悟,探讨诗中蕴含的别样情致;杨欣闽 4月24日在《中国艺术报》发表评论,把《西岭笔录》比作“西岭的巴别塔”,揭示出其中无限的诗意与忧伤,让读者领略到作品独特的情感张力;姜超 8月9日在《文艺报》发文“唤醒内心的风景”,进一步挖掘黎阳诗歌触动人心、启迪心灵的特质。
此外,还有针对多位诗人的评论文章陆续涌现,各有侧重地深入剖析其创作。
陈啊妮在《诗潮》杂志第10期评论凸凹诗歌,认为其具有一种抵达极限之境的击打力。宫白云研究李铣诗歌,探寻其借诗歌构建诗意精神世界的方式及诗歌的独特意义。兰静解读文君诗作,从文君诗歌风格、情感基调剖析背后情感与艺术韵味。周春文从语言角度切入印子君作品,展现其创作中的生命哲思与独特内涵。李心观对张中信诗集《邀月集》解读格律运用,孙和平通过序言概括诗集风貌、价值等。杨不易论述陈宇创作历程中的坚持与成果,朱晓剑分析其日常语言运用的精妙。王夫刚以“雪”解读吴小虫《冰雪叙事》组诗营造的氛围、情感与意境。徐良分析熊理博创作对梦想等主题的追求及作品积极价值等。
(二)小说评论
在2024年成都的小说研究领域,众多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焦点,展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学景观。
熊焱新作《白水谣》引发关注。
12月7日,安然在《四川日报》发表《温和变奏中的时代脉搏》,围绕熊焱的创作展开分析,探寻创作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及独特文学价值。
凸凹的长篇小说《安生》引发广泛探讨。
1月5日,易杉在《四川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探讨小说中“居”的乌托邦及“欲望”叙述的重构,呈现出独特的阅读印象;1月19日,谢雨环在《四川日报》对《安生》进行简评,指出城市里的每一栋楼都藏着未完待续的故事;庞惊涛在《中国艺术报(文艺评论版)》分析了小说的三重叙事演进,涉及社区、类型化与群体价值方面; 4月21日,刘小波在《青年报・生活周刊》借“人如何诗意地栖居?”这一思考审视该小说;8月29日,任芙康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指出小说展现了社区生活的众生相。
卢一萍的长篇小说《少水鱼》再度引发热议,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品展开深入剖析。
4月12日,朱珠于《珠海特区报》刊载《斯有何乐,如少水鱼——浅论卢一萍长篇小说〈少水鱼〉的艺术特色与主题》,探讨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所承载的主题思想;4月14日,安石榴在《青年报・生活周刊》撰文《由此及彼的觉醒》,从独特视角解读卢一萍作品里所蕴含的关于觉醒方面的内容;5月22日,黄政钢在《川观新闻》发表《卢一萍的建构与涅槃——读长篇小说〈少水鱼〉》,围绕《少水鱼》分析卢一萍在创作中的建构思路及作品所呈现出的如涅槃般的蜕变与升华,进一步展现小说的深度与内涵;5月23日,章泥于《中国青年作家报》发表评论,将卢一萍的作品视作富有警幻色彩的寓言,阐述其在看似平凡的故事表象下隐藏的深刻寓意;9月13日,邹世奇在《南京日报》发表《一曲原始生命力的挽歌》,把卢一萍的创作比作一曲对原始生命力的挽歌,凸显作品中对本真、纯粹生命力的展现及对其消逝的感慨。
罗伟章的新作《红砖楼》同样备受关注。
7月29日,陈培浩在《收获(微信公众号)》发表《罗伟章的“回心”——〈红砖楼〉的精神叙事》,深入剖析该作品蕴含的精神叙事特点,探讨作品背后所展现出的独特内涵与创作意图;同日,翟业军于《收获》发布《他是我们一切人的冉强老师——说罗伟章〈红砖楼〉》,从别样角度对《红砖楼》进行解读,赋予这部作品新的理解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当代文坛》杂志在第4期和第6期专门开设“四川作家研究”栏目。在第4期,周维东发表《〈地坤〉与四川作家的“地方自觉”》,对邹瑾的《地坤》展开相关讨论;代波在这一期撰写《青年成长、乡土伦理与历史记忆——杜阳林小说论》,从多维度剖析杜阳林的小说。王瑜则在第6期发表《四川作家研究集体记忆与社会秩序的叙事理路——论达真“康巴三部曲”》,以达真的“康巴三部曲”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在集体记忆与社会秩序叙事方面的独特思路。
(三)散文评论
在2024年的散文研究领域,众多作家的作品得到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蒋蓝的散文创作引发多维度解读。
1月9日,贾登荣在《四川经济日报》发文《特立独行的历史书写》指出,蒋蓝在创作中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历史书写风格,以独特视角和手法去呈现过往历史,使其散文带有鲜明的个性印记;1月11日,王涛于同一报刊发表《漫步西南的文化之旅》,聚焦蒋蓝散文里对西南地区文化的探寻与展现;4月10日,李舫提到蒋蓝“在梦中写作归乡,真实还原张献忠”,凸显出蒋蓝创作的创作情境及在还原历史人物方面的能力,赋予张献忠这一历史人物新的生命力;9月22日,张炜在为蒋蓝《寸铁笔记》所作的序中,强调该作品具备“思与诗”的双重能力;11 月22日,杨庆珍于《川观新闻》撰写《高标独立的诗性力量——浅谈蒋蓝随笔集〈寸铁笔记〉的三个向度》,从多个维度深入解读《寸铁笔记》所蕴含的高标独立的诗性力量,挖掘其在文学价值、审美呈现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为更全面地理解蒋蓝这部随笔集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杨献平的作品也颇受关注。
1月12日,李林荣在《文艺报》发表《对乡土题材散文创作的突破和超越》,指出杨献平在乡土题材散文创作方面展现出的创新性;2月8日,《文艺报》刊载丛治辰的《“下沉”的故乡书写》,强调杨献平在描绘故乡时独特的“下沉”视角,深入到故乡的细微之处、底层生活与民间百态,以更为贴近、真实且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故乡,使故乡形象在文字间鲜活而饱满地呈现出来;2月14日,张德明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着重突出杨献平散文对故乡记忆的精心留存;5月22日,雨歌在《川观新闻》发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返乡——读杨献平散文集〈故乡慢慢明亮〉》,从身体与精神两个层面深入解读杨献平散文集所传达出的返乡主题。
侯志明的散文也引发多人评论。
《阿来研究》在第2期刊发两篇与其相关的评论性文章,郭冰茹在《“有情的”书写——谈侯志明的抒情散文》中,聚焦侯志明抒情散文里饱含的情感元素,展现其在文字中融入对生活、自然、人性等多方面细腻情感的独特书写方式,凸显作品的感染力与生命力。梁向阳的《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思想史——侯志明散文创作浅论》则将其与个人成长历程相联系,深入挖掘不同人生阶段经历如何塑造其思想观念,进而影响散文创作风格,揭示创作与个人成长、思想演变间的紧密关联。5月22日,唐小林在《川观新闻》发表《把自己行走成一座山——读侯志明散文集〈行走的达兰喀喇〉》,深入剖析侯志明散文集的特色与价值,展现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庞惊涛在《博览群书》第5期对龚学敏的散文进行评论,着重强调诗人散文与饮食地理学的相关内容。
在赵晓梦的散文研究中,龚绍珍着重强调其散文集《缓冲地带》以文字所透射的精神烛照力量,吕嘉成与彭进分别从艺术追求、地域美学呈现等视角对《缓冲地带》展开深入研讨。
在凌仕江的散文研究中,李柯漂在《四川日报》和《川观新闻》中,分别从动物叙事及藏地文化之美解读其作品。
此外,罗伟章与高旭帆的散文也受到关注。朱宜尧在《川观新闻》上解读罗伟章的散文随笔集《风和微风》所彰显的生命之美。朱鹏杰于《当代文坛》第4期对高旭帆的“康定故事”系列散文发表评论,从地域风景、传奇叙事与在地表达等多层面予以深度剖析。
(四)其他
除诗歌、小说和散文研究外,2024年成都的历史文学、科幻文学、儿童文学与报告文学的研究均取得丰富成果。
在历史文学的章夫研究中,陈诚、杨不易、黄历、吴艾坪和刘朋乐等从不同角度剖析其作品,如从历史窄门解读成都、以窄门精神挖掘内涵、透过窄门观世界、分析成都书写特色及阐述由此获得的宽广认知等,展现出章夫的创作在地域历史、文化意象与城市书写等方面的价值。
在科幻文学方面,谭楷的研究备受瞩目。
5月31日,何军林在《四川日报》发表《中国科幻的守望者——读谭楷〈银河礼赞——我亲历的中国科幻〉》,将谭楷誉为中国科幻的守望者,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展现谭楷在推动中国科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李炳银在《长江丛刊》文学评论(作家写真)发表《谭楷的事业与创作——谭楷先生印象记》,从自身与谭楷的接触出发,分享对谭楷事业与创作生涯的深刻印象。
贾煜的科幻小说也收获诸多关注与评价。
罗明金于《现代艺术》2024年第5期发表《行走在科幻与现实之间——贾煜中篇小说〈白色陷阱〉简评》,突出其在科幻与现实之间游走的特点,阐述作品如何在科幻情节中映射现实问题,引发读者对现实世界的反思。黄少烽在《修竹时空》第16期发表《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的“科幻”之花——评贾煜的获奖科幻小说〈龙门阵〉》,指出《龙门阵》有着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特质,强调作品在科幻想象的同时,巧妙融入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董泽永的《良知与野心的胶着呈现——读贾煜科幻作品集 〈星核密语〉》,解读贾煜的科幻作品集,剖析其中所展现的良知与野心的冲突与胶着状态。
在儿童文学领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刊载李洁欣的《杨红樱日记体书写中的生活美学研究》,聚焦杨红樱日记体的创作方式,从生活美学的视角挖掘其文学价值。
在报告文学领域,针对陈新的研究成果丰硕。
5月24日,景平在《文艺报》发表《〈城市春晖〉:中国公园城市的现代化样本》,指出《城市春晖》是中国公园城市的现代化样本,深入剖析作品在反映城市发展方面的意义。6月4日,景平又在《太原日报》发表《〈城市春晖〉:对公园城市的文学观照》,进一步探讨其作品对公园城市的文学呈现方式。7月12日,娄瑾怡在《江西日报》发表《浩瀚九天,情寄明月》,对其长篇报告文学《月上》进行解读。
总体而言,在多元视角下,成都作家作品得以深度剖析,在各自的领域中扎实奋进、各有建树,为当代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成都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在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不断生辉的印记,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充满无限潜力与希望。
当下学者的多元深耕
2024年,工作于成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内的学者、评论家与作家们各尽其责、各展所长,通过学术深耕、著作问世以及精彩的文学评论等诸多方面的努力,共同为这一年的成都文学画卷,添上绚丽多彩的笔触和沉郁顿挫的理论维度。
四川大学教授李怡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文学批评》《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刊物上,发表《共识与歧路:文史分合之于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差异和认同:“同时代人”的追问方式》《规范中的前进:新中国七十五年的文学文献工作》《郭沫若与四川:悄然遗存的学术疏漏》《再论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鲁迅研究,做了的和应该做的》《当代文学地方路径的演进》《老马识的“途”:民间、日常与地方》《巴金:“安那其主义”中的家国情怀》等多篇学术论文,围绕巴金的家国情怀、闻一多的思想道路、当代文学地方路径演进等主题,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体现其对现当代文学多方面的深刻洞察,从“根”上不断推进当代文学与成都文学的建设。另外,李怡还策划出版学者系列散文,并以散文集《我的1980》为读者呈现其独特的文学人生与社会观察,同时参与总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丛书》,从宏观层面梳理和探讨华文文学相关重要议题。
陈思广教授专注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于《文艺争鸣》《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探讨小说史意义、长篇小说新论以及相关诗学、视野思考等内容的文章,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诸多新颖观点。
周维东以延安文艺、成渝文化圈等为切入点,在《江西社会科学》《文艺争鸣》《当代文坛》《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诸多论文,从不同角度揭示近现代文学发展及地域文学特色的多元样貌。
唐小林则活跃于文学评论领域,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博览群书杂志》《宝安日报》等平台,针对不同文学作品发表见解独到的评论文章,展现出对各类文学体裁细致入微的解读能力。
四川师范大学李俊杰在《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发表有关地方文学路径与跨媒介研究的论文,为地方文化与文学的多元呈现及发展变化研究贡献力量。
袁昊涉猎广泛,在《鲁迅研究月刊》《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州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涉及鲁迅与社团关系、四川诗坛历史流变、当代文学作品隐喻以及经典作品特色探索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体现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对不同文学现象的深度挖掘。
西华大学王学东参与主编《四川新文学大系诗歌编》(共4册)。这部丛书对四川地区的诗歌文学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合,为研究四川诗歌发展脉络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宝库。王学东还推出个人著作《中国诗歌的现代化》《20世纪四川新诗史稿》。《中国诗歌的现代化》收录20篇诗学论文,多视角还原中国诗歌现代化的历史现场,探索中国诗歌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与历史经验。《20世纪四川新诗史稿》第一次宏观、整体、全面地梳理20世纪四川新诗,呈现四川百年新诗为中国现代新诗所呈现出的四川经验,提炼现代新诗的巴蜀诗学。
蒋林欣编著《四川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与评论编》(共4册),助力完善四川新文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在《江西社会科学》发表对现代文学发生“长江路径”重估的文章,开拓现代文学发生学研究的新视野。
四川省社科院艾莲发表《新叙事 轻喜剧 新解读——评新编川剧〈梦回东坡〉》《马识途论科学文艺》等系列论文,在《成都日报》发表《故事“高手”言“歌者”》,聚焦文学作品中叙事和情感表达,展现出对文学作品内在艺术特点的关注与思考。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对马识途“夜谭”文学及其书场效应的评论,同时在《川观新闻》发表对李珂应急救灾小说在灾危书写方面展现出的性灵之美与铁军侠情的解读,体现出对当代文学创作特色与价值的敏锐捕捉与深入剖析。
西南交通大学余夏云的《感官: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写作的评价和反思》《世纪与世界:杜博尼和雷金庆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及其跨文化憧憬》,分析了21世纪以来,海外汉学研究及文学史写作的多元面貌。
成都大学罗文军的《纪行、苦难与“地方”表现:1940年前后的川北叙述》,呈现川北叙述的多种话语交织的特色和意义。
徐良活跃于多个文学体裁的评论工作中,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创作与时代、读者等之间的关系,展现出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评论视野。
冯俊龙在《川观新闻》发表多篇针对不同文学体裁作品的评论。
这些学者和评论者的研究,覆盖文学诸多细分领域,充分彰显各自的学术见解与研究深度,有力地推动了文学学术的交流与进步。
此外,这一年,也有多位作家针对不同文学作品发表丰富多样的评论。
对诗歌的评论,杨献平在《胶东文学》2024年第1期发表《诗歌:内旋与外向》,对诗歌创作的内旋与外向两种倾向展开探讨;龚学敏在《当代电力文化》2024年第7期发表《当代诗歌的骄傲——〈我用阳光洗手〉书评》,高度赞扬这部诗集的感染力,认为其是当代诗歌的骄傲;梁平在《可以不做诗人,但不能不拥有诗意——序孜格诗集〈太阳云与绿皮火车〉》中,为孜格的诗集作序,点明其中蕴含的诗意价值;朱晓剑从日常语言阐释诗歌精妙的角度评论陈宇的作品,展现出对诗歌创作语言运用的关注。
对散文的评论,凸凹在《城市地理》2024年第11期发表《向内的非虚构与时间的隐秘地——读赵晓梦散文集〈缓冲地带〉》,剖析该散文集向内挖掘非虚构内容的特质,以及在时间维度上隐秘的表达;朱晓剑在对程远的《小镇流年》评论中,以《小镇流年:树基沟的生活史——读程远散文集〈小镇流年〉》为题,呈现树基沟的生活图景与变迁;针对何定镛的散文集,庞惊涛在《成都老派文化人的为人品德与写作品质——我读〈岁月融融——何定镛作品选〉》里,探讨了成都老派文化人的为人与写作特点;朱晓剑在《文学与生活的完美融合——读何定镛文集〈岁月融融〉》中,强调文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王刊主要对小说进行评论,在《青年作家》2024年第4期发表《迷宫、想象力、修辞——解读三篇小说的几个关键词》,从迷宫、想象力、修辞的角度解读了三篇小说,为小说创作与理解提供新视角。卢一萍在《山东画报》2024年第2期发表《一部写给植物的情书——读沈苇〈丝路:行走的植物〉》,将沈苇的这部作品比作写给植物的情书,凸显其独特视角。
此外,由王嘉陵、刘敏任总主编,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支持,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出品的《四川新文学大系》丛书,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回顾近百年四川文学的光辉成就,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文学理论与评论、史料七大编,共30卷,选取1919年至1949年间四川本土作家和流寓作家作品。不仅彰显四川新文学发展的全貌,记录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成果,还抢救了濒于消逝边缘的作品,带领读者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大系·小说编》主编谭光辉认为,“迄今为止,《四川新文学大系》堪称最大规模的省级新文学大系。”
总而言之,2024年,这些学者、评论家与作家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发,以多样化的方式推动着文学的多元发展。学者们通过严谨的研究和著作出版,深挖文学的历史脉络、理论体系,让文学的根基愈发稳固;评论家们凭借敏锐的眼光和精彩的评论,为各类文学作品赋予新的解读维度,让文学在不同读者心中绽放出各异的光彩。正是这样多元的力量汇聚,使文学的天空愈发绚丽多彩。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会有更多元的声音、更新颖的视角融入进来,持续拓展文学的边界,为文学的百花园增添更多别样的景致。
文学评论阵地各绽芳华
在成都,除四川省作协主办的《当代文坛》《星星诗刊·诗歌理论(中旬版)》外,还有四川大学主办的《中外文化与文论》《华文文学评论》,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大西南论坛》,西华大学主办的《蜀学》等,均从多个方面助力成都文学发展的相关评论阵地。
其中,着力于成都文学事业的《青年作家》《草堂》《阿来研究》,评论内容各有亮点,较有特色。它们从不同角度展开剖析,为深入探究成都文学相关领域的潜能带来诸多启迪。
《青年作家》在2024年的评论涵盖多个方面。
有对生活在作品中呈现方式的探讨,如第1期王若虚的文章着重体现“生活”在作品中生长;有对不同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的研究,如第4期王刊对迷宫、想象力、修辞等关键词的解读,展现青年写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有诸多评论关注到青年作家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的创作特点和价值取向,如第9期陈宗俊对“Z世代”作家婚恋书写与未来选择的探讨,第10期杨毅对青年作家婚姻爱情叙事中情感消逝的分析,反映青年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回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现实问题。第8期阎真强调客观地把握生活的复杂性,体现了对文学创作如何更深刻地反映生活本质的思考,有助于引导青年作家在创作中不断挖掘生活的深度,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
2024年,《草堂》在诗歌理论与诗人作品评论方面成果颇丰。
在诗歌理论探究上,不同卷次刊发的文章从多个维度为诗歌创作与研究提供新视角。
楼河在第2卷发表《诗的真实及其被动——从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起》,借助王国维的经典诗学观点,深入挖掘诗的真实本质及其在创作中的被动性表现,为诗歌创作理论注入新的思考。
吕进于第5卷推出《诗的侧写及其与散文的界标》,通过清晰界定诗的侧写概念,精准辨析诗歌与散文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的差异,为文学体裁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夏汉在第9卷《未来诗学的归返——诗的身体-生命元素的辨认及其多重例证》中,精心选取萨福、尼采等众多名家实例,深度剖析身体-生命诗学的核心理念,为未来诗学的发展路径找到新方向。
王学东在第11卷发表颇具前瞻性的《新工业诗歌:一种未来诗学的可能》,为未来诗学开辟新工业诗歌这一极具潜力的探索方向。
在诗人作品评论领域,《草堂》展现出全面且深入的分析。
第4卷通过孙新堂的《此弦韵悠长,拉美有知音》、魏天无的《在精神领域深处不断“折转”》以及思不群的《为了时间第二次流过》,以“一诗三评”的独特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地解读胡弦组诗。
第6卷聚焦于坚诗歌,霍俊明的《于坚的精神肖像》勾勒出于坚的精神轮廓,辛泊平的《始终作为话题的于坚》围绕于坚在诗坛的话题性展开探讨,然石的《谈谈于坚》以直接明了的方式分享见解。
第8卷在对周所同诗歌的评论中,刘波的《在热爱中书写生活的辩证法》强调其对生活的热爱与诗意表达,韩玉光的《素食者诗不浊》展现诗歌的纯净特质,任皓的《“只因小才传来唯一的回音”》从独特视角解读其诗歌回响。
第10卷在对路也诗歌的评论中,张亮的《脚踏风火轮的女哪吒》形象比喻其独特风格,陈嘉睿的《以多元视角来展示纬度或坐标》突出视角多元性,伍明春的《独步、漫游和追问》解读其创作姿态与精神追求。
第12卷张媛媛的《野草重生与历史记忆:汉语长诗对鲁迅诗思的延续》,深入探讨汉语长诗对鲁迅诗思的传承,在文学传承研究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川大学教授陈思广主编的《阿来研究》,2024年的评论集中对阿来作品的深入解读。总体上,相关研究从创作方法、在地性理论、审美风格等方面,重点评论阿来新作《西高地行记》,另有对《云中记》《尘埃落定》《格萨尔王》等作品,从中西文学比较、中国文学传承等方面的论述。
第1期和第2期有多篇文章围绕阿来《西高地行记》展开,从不同角度探讨其散文的艺术特色,如在地性书写、现象学考察、审美铸造等,充分展现阿来作品在文学艺术上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还有评论注重挖掘阿来作品中的文化意义,如族群文化认同建构、灾难书写的生态内涵与美学意蕴等,体现阿来作品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关注社会现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深入理解阿来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作家》侧重青年写作的多维度剖析,助力青年写作发展与研究;《阿来研究》专注阿来作品的深度解读,挖掘其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草堂》聚焦诗歌领域的全方位拓展,助推诗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三者都在各自关注领域为当代文学相关研究贡献极具价值的内容。
《青年作家》今后的评论,将持续为青年写作领域输送更多新颖且有深度的观点,进一步推动青年写作的蓬勃发展。也可想见,《草堂》有望在保持诗歌内容与评论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诗歌界的交流合作,拓展诗歌传播渠道,持续挖掘和培养诗歌新人,为诗歌创作的长远发展注入新活力。《阿来研究》也将不断拓展研究思路,从更多元的角度解读阿来作品,让阿来文学世界的丰富内涵得到更全面的展现。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阵地。
4月9日,四川省社科院马识途研究中心成立,阿来认为“这个中心的成立,对研究马老个人丰富的文学创作非常有意义。而且对进一步深入对四川其他老一辈作家的研究也很有意义”。
11月16日上午,四川大学傅其林主编的《批判理论·成都评论》亮相第四届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ICMCTEE2024)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不仅是批判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也是新时代探索批判理论新形态的重要尝试。
评论活动共绘文学新景
2024年,成都多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学相关活动,涵盖诗歌活动、文学创作采风、征文颁奖、主题阅读、签约仪式、文学培训、专题讲座及各类文学交流活动等,共绘繁荣多彩的成都文学新景。
(一)主题活动
在诗歌活动方面,1月5日,温江区举办“熊焱诗歌讲座:一首诗的结构或内在逻辑”,聚焦诗歌创作内在层面的剖析讲解;8月3日下午,阿来开展“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之“陆游蜀中诗讲”第三讲,以《南枝与我两飘蓬》为题解读陆游初到成都时的感念与感悟,从古代诗歌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分享;12月16日—12月19日,“2024·第八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举行,主题为“AI时代·诗歌传承与人类未来”,海内外近百位著名诗人汇聚蓉城,在诗歌周的系列活动中,以诗歌为媒介,思索时代话题,探讨数字世界与真实人生的诗性链接。
文化主题系列讲座也很丰富,7月12日,“做悦读党员・建书香机关”读书系列活动在蓉举行,蒋蓝开展《用〈成都传〉回溯4000年》主题讲座,借助书籍回溯城市历史文化;9月11日,龙泉驿区举办“书香成都”读书月专题讲座,特邀作家林赶秋分享《已知与未解:三星堆文物能告诉我们什么?》,聚焦三星堆文物文化知识传播;11月10日下午,蒋蓝在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露天音乐广场开展名为“《成都卷》——从天府之国到成都文化”主题演讲分享,围绕《成都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读本》阐述成都文化相关内容;12月12日,金堂县作协部分会员参加“网连世界·对话文学”系列活动之“新时代网络文学的使命与担当”主题分享活动。
2024年的区域特色主题采风活动也在火热进行中。新津区开展“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第二十四届新津国际梨花节全国征文文学创作的采风活动,郫都区举行“知名作家记者新春走基层采风活动”,新都区开展“纪念艾芜诞辰120周年暨第三届天府作家诗人走进新都”采风创作交流活动、成都都市圈生态文学采风活动、锦绣成都・城乡共融崇州站活动、鹤鸣文创基地授牌仪式暨散文创作采风交流活动、金牛·彭州作协“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创作采风交流活动。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活动的举行,全方位营造成都浓厚的文学氛围,搭建多元的文学创作与交流平台,推动成都文学在创作实践、理论研讨、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不断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让文学与城市发展、市民生活紧密相连、相得益彰。
(二)学术研讨会与学术中心
2024年,成都举办多场主题各异、涵盖不同文学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展现出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与成都文学研究的活力。
1月19日,中国作家协会南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成都)成立仪式暨“和衷共济・文化多样性与南亚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加强中国与南亚在文学领域的互动与合作,拓宽国际文学交流视野。
4月7日,四川大学主办“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与川大学术群体的建立”学术研讨会,建设“川大学派”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
5月8日,“巴蜀文学与锦城文化”主题学术会议着重挖掘巴蜀地区独特的文学与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学特色与价值。
6月16日,四川大学与杜甫草堂博物馆主办的“第二届中华诗歌文化学术会议”在崇州市举行,围绕诗人、诗歌文本、诗歌理论、诗教文化发展及转化利用等议题进行交流。
8月3日,西南大学、成都大学、西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川渝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研讨会”在阿坝州举行,围绕着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理论建构、地方经验与当代汉语诗歌、川渝少数民族青年诗歌研究等展开讨论。
10月19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博古通今:文化传承与当代书写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在成都举行,一方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延续中华文明的历史根脉;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借镜传统文化,回应当今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0月31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第26届全国地方社科院文学(文化)所所长联席会暨“百年中国文学与地方文学史书写”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就文学研究、非遗数字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诗歌的创作与研究是研讨会的重中之重。
1月29日,成都市作协诗歌委员会组织的“为成都写诗歌”研讨会在市文联召开,主要围绕如何以诗歌形式展现成都、为成都进行诗歌创作等主题进行交流探讨,助力成都诗歌创作水平提升以及城市文化通过诗歌形式更好地传播。
7月25日,“第三届天府民间诗歌创作论坛暨罗曼司重演诗社民间诗歌研读会”于成都天府英才中心会议厅举办,设置“子非花《海南诗章》研讨会”以及“未来诗学与中国当代诗歌困境”两大议题,从具体诗人作品分析当代诗歌整体发展面临的困境。
成都还举办了诗词创作理论的相关研讨。10月18日,“中华诗词学会周啸天先生诗词研讨会”举行,为传统诗词创作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研讨会议也十分丰富。
3月14日,由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与四川省科幻学会联合主办,川观新闻人文频道等单位协办的“我亲历的科幻”——中国著名科幻出版家杨潇、谭楷新著《仰望星空》《银河礼赞》研讨会,聚焦科幻出版领域的这两部新著,促进科幻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发展。
10月14日,由四川传媒学院主办的骆平长篇小说《流年当归》暨“高知系列”小说研讨会召开,以推动长篇小说创作与研究发展。
6月14日,“艾芜和他的朋友们”青年学术研讨成果分享会在新都区举行,吸引来自四川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作协等多所高校机构的150位艾芜研究者嘉宾出席,分享关于艾芜及其相关研究的成果,促进艾芜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拓展,传承和弘扬艾芜文学精神。
这些学术研讨会汇聚各界专业人士,针对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文学主题及文学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为推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及文化发展等都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成都在文学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三)新书对谈
2024年,成都举办多场精彩纷呈的新书对谈及相关发布、分享活动,涉及众多文学体裁,涵盖散文诗集、长篇小说、诗集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展现出浓厚的文学交流氛围与文化互动活力。
4月16日,凸凹长篇小说《安生》分享会在龙泉驿区席殊书园举行,后又在阿来书房举行不同主题的分享活动,从不同角度剖析作品。
7月26日,《大成昆》新书分享会在四川出版展区举行,作者陈果、老成昆铁路建设者许铁生与读者代表李国斌展开对谈,从创作素材来源(铁路建设相关经历)、传达的时代精神等维度进行分享交流。
10月11日,由成都市文联等多家单位指导、主办的“《四川新文学大系》新书发布会”举行.这部涵盖众多小说等体裁作品的大系历经7年编撰而成,对谈中涉及对其中各类小说的整体选编思路、所展现的四川新文学发展脉络及各时期小说创作特点等方面的介绍与交流,让读者系统了解四川小说创作成就。
散文、诗集类与笔记类新书对谈是活动的一大亮点。
1月14日,赵剑锋散文诗集《剑煮红颜》在成都龙泉席殊书园举行发布仪式,会上对散文诗这种体裁的独特表达、诗集的主题情感及文字风格等方面进行的阐释与分享,使读者感受到散文诗集的韵味。
7月27日,人民文学奖得主马嘶新作《万古与浮力》新书分享会在成都颇益书店举行,马嘶与多位诗人、教授等嘉宾围绕诗歌书写的主题,共同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与魅力。
10月11日,蒋蓝《寸铁笔记》新书发布会在2024天府书展上举行,对谈内容涉及笔记中的文学观点、评论角度及对文学现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思考与见解分享。
成都还举办了相关主题类的新书对谈活动。
5月12日,杜阳林长篇小说《立秋》在阿来书房举行以“时代奔流下的生命镜像”为主题的发布会,探讨作品如何反映时代变迁、乡土情感在其中的体现等内容。
9月27日,“细节里的生命态度与情感深度”《无声的细节》新书分享会举行,探讨作品中细节描写对展现生命态度和情感深度的作用。
这些新书对谈活动汇聚作家、评论家、学者及读者等不同群体,通过面对面交流分享,深入解读作品内涵、探讨创作思路,不仅助力新书宣传推广,也为文学爱好者搭建与创作者近距离沟通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丰富文学交流生态。
结语
在2024年的中国文学版图中,成都文学评论以其深厚的学术价值展现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年里,围绕成都文学,评论界对各类作家作品的深入剖析,高校学者与评论家们的系列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评论期刊上的多篇评论文章和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为当代成都文学的发展搭建起更为广阔且多元的交流平台,彰显出当代文学发展不可缺少的成都经验。成都文学评论持续拓展文学的广度与深度,彰显了成都在当代文学领域中的深度探索与积极贡献,共同助力中国当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相关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成都文学评论的锐利锋芒。随着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和更丰富多元的思想碰撞,成都文学评论领域充满无限可能,更具创新性、前瞻性的文学评论佳作将继续涌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简介
唐娟,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王学东,教授、博士,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