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河畔的大漠孤烟——广安市博物馆“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观后|西岭雪·艺展评论

2025-01-24 14:40:1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张洪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月20日,当敦煌石窟艺术特展跨越2000公里,在川东渠江河畔的广安市博物馆临展厅对外开放时,跨越时空与地域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带来一场雄浑瑰丽的文化盛宴。


广安市博物馆“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  摄影/张洪林

西北与川东:传承中华文明的共同基因

西北与川东,虽地理位置相距甚远,但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却有着诸多共同基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敦煌地处西北黄河流域,广袤无垠的沙漠、雄伟壮观的黄河,孕育了坚韧不拔、豪放粗犷的文化性格。广安地处川东门户,位于川渝交界区域,巍巍华蓥山、滔滔嘉陵江和渠江水,撑起巴蜀文化历史天空的一角。川东文化,既有巴文化的豪迈,也有蜀文化的情韵。

据清乾隆版《广安州志》记载,广安在汉代为巴郡之宕渠属地,渠县(古宕渠)城坝遗址是东周川东巴人之賨人(板楯蛮)主要聚居地,作为巴文化核心遗址之一,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并进一步证明了长江流域(嘉陵江系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渠江系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两者都有着对中华文明早期的重要贡献。

人文与艺术:敦煌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情感共鸣

在敦煌石窟艺术展中,不难发现敦煌艺术与巴蜀文化之间的诸多相似与呼应之处。

从艺术风格上看,二者都体现出对线条的精妙运用。

在敦煌壁画中,线条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物体动态的关键手段。画师们用流畅婉转的线条勾勒出飞天的飘逸身姿,用刚劲有力的线条描绘出金刚力士的雄伟体魄。同样,在巴蜀地区的传统绘画与雕刻中,线条也被广泛运用。如大足石刻、肖溪冲相寺摩崖的造像,线条简洁明快,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态与服饰纹理。这种对线条的共同偏爱,使两种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线条赋予作品灵动的生命力。

在文化内涵方面,二者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敦煌壁画中的许多场景描绘了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伎乐飞天,这是古代人民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与想象。而在巴蜀文化中,从古老的三星堆文明、蜀道文化到独具特色的川剧变脸、蜀绣、巴渝舞、云童舞等,无不体现出巴蜀人民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穿越时空,将两种文化紧密相连。

特别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传承方面,敦煌与川东联系更为明显。敦煌壁画、雕塑,对整个东亚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深远。川东华蓥宝鼎,享有“东朝宝鼎,西朝峨眉”之美誉,是川东地区重要的佛教圣地。广安肖溪古镇冲相寺,建造年代可追溯到晋朝,摩崖造像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鼎的佛教发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敦煌佛教文化的传播模式与宗教仪轨;冲相寺摩崖造像在雕刻风格、题材选取等方面,或许也受到敦煌艺术的启发。另外,巴蜀本土文化也借由丝绸之路延伸到敦煌,丰富了敦煌文化的内涵。

融合与创新:多元一体的齐头并进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原通向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门户。巴蜀地处西南,同样与古丝绸之路有着紧密且独特的联系。

从交通路线看,古丝绸之路的主干道连接中原与西域,敦煌是重要节点。巴蜀通过多条交通线路与丝绸之路相连,如著名的蜀身毒道,从巴蜀出发,经云南,过缅甸,抵达印度,进而与丝绸之路相衔接。这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也是西南与西欧、非洲、南亚诸国交通线中最短的一条线路,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在商贸往来中,巴蜀的丝绸、茶叶、漆器等特产,经长途运输汇聚至敦煌,再由敦煌远销中亚、欧洲。同时,西域的香料、珠宝、良马等商品,也经敦煌流入巴蜀。敦煌繁荣的市场,为巴蜀商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平台,促进了两地经济的繁荣。

敦煌与巴蜀,在古丝绸之路的纽带下,跨越地域的限制,实现了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共同为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此次特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敦煌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共同基因,感受人文与艺术的交相辉映,进一步探索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发展之路,让西北与巴蜀地区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中国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张洪林,四川武胜人,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史工作。作品见诸新华网、中国作家网、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中国人大》《巴蜀史志》《四川日报》《广安日报》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