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我的春节记忆|潘鸣:新年好声音

2025-01-23 19:02:1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潘鸣

“呵呵,过年好,给您拜年啦!恭喜满堂福乐。”

“哎哎,年在您那儿,在您那儿,祝您万事顺遂……”

旧历新年,川西平原乡村的人们一大早出门,邻里乡亲迎面相逢,满面笑容,开口总会来这么几句祈福吉语。彼此恭敬地欠腰作揖,话语里含着真诚,焐着火热。这样的礼数,传承千百年延续至今。俚俗的贺词,在千门万户旧桃换新符的日子里,附着新年第一缕阳光,轻轻荡漾在乡间竹林院舍和纵横阡陌上。这是新年的好声音!

如果用听觉去细致捕捉,去充分品咂与领略,年节里种种美妙的“好声音”是嘈嘈切切、低吟高哦的,它们互为交织,构成多声部的奇妙乐章,演奏成传统新年的交响组曲。

清晰地记得,在家乡洛水,旧时腊月里,年的前奏便已铮然弹响:农家院子,每一扇石磨都转悠起来,吱吱呀呀吊开嗓子,那是人家在推磨糯米汤圆和年糕粉,为年节酿制甜蜜的基味。清澈的小溪水畔,妇人们蹲在石板上,搓揉皂角,洗濯棉纱蚊帐被褥和粗布衣裳,日子虽然困厄,过年却必须把家屋家人收拾干净清爽,“嘭嘭”的捣衣声在飞溅的水花中此起彼伏。有巧手的农夫趁着冬闲施展雅技,用小刀削凿提簧,去集体晒场上当众献艺。提簧在手提杆线上跳跃飞旋,发出嗡嗡嘶鸣,像是家鸽飞掠云空时尾翼上的悠悠鸽哨。田野窄窄的机耕道上,不时响起阵阵清脆的自行车铃铛声,那是放假匆匆搭载着爱人娃娃回老家过节团圆的人。家院父老闻悉铃声迎出门来,一大家人团团抱在一起,开怀的欢笑惊飞了枝头鸟雀儿。

蔚为宏大的鸣奏乐章,当然是大年三十晚上的爆竹声。团年饭后,家家户户争相燃放烟花炮仗,噼里啪啦,万响齐鸣,振聋发聩,闪烁红亮的焰光把夜晚的乡村大地渲染成仙气缭绕的海市蜃楼。浩荡无边的声响宛若裂帛般铮脆。一气呵成的音符和旋律,在乡人心中寓意无尽深长,它包含着喜庆、祥和、祛邪、迎福、祭祖、感恩的丰富情愫。

爆竹的潮汐渐渐消退,年夜复归宁谧,转入舒缓小夜曲。村野星罗棋布的庭院,灯盏次第熄灭,堂屋里,一盆盆炉火却红火起来。在没有电视春晚的日子,我们这些乡村孩子大年夜依然亢奋得不肯安寝,守岁,是这个夜晚不可或缺的幸福时光。各家父母拥着孩子围着炉火,一边取暖,一边烧烤土豆红薯花生籽,每人分一把水果糖,或许还会得到封在小红包里的几角压岁喜钱。时光静好,一家子轻言细语说一些闲话。话题是极细碎的,却浸润着可人的温馨。曾记得,这样的年夜,这样的围炉场景,父亲总是指点着屋梁上悬挂腌腊肉食的一根竹竿对我们笑语:“娃儿们,看咧,今年我们家又多晾了几块腊肉,好安逸,明年争取再增添两块!”父亲的絮语满带着对小日子的知足与自信,一团简单的幸福气息,一下子就把全家人紧紧包裹住了。带着对日子向好的憧憬,我们不知不觉坠入恬美的梦乡。

正月初一,穿上母亲缝制的新衣裳,呼朋引伴去逛洛水街场。一条蜿蜒长街,挤挤攘攘全是人,周遭市声嘤嘤嗡嗡,像是一座喧腾的大蜂巢。趴在大人肩头的幼儿,手中拨浪鼓摇得叮咚响;炒爆米花的小贩,摊前黑乎乎的密封炒锅冷不丁“砰”地一声,像放冲天炮,膨出一口袋开花开朵的玉米籽;街边茶铺子,有人在唱川剧围鼓,折子戏的高腔咿咿呀呀,飘飘悠悠传到街面上,撩拨得人耳发痒。忽听一阵锣钹铿锵,闻声只见一拨龙灯从上场腾舞而来。人缝被挤开,舞龙汉子们很展劲,赤裸的臂膀上,块块肌腱抖动着油亮的汗珠。一条金黄翔龙上下翻卷,呼呼生风,带起尘埃纷扬,真如腾云驾雾一般威风勃发。围观人群情不自禁大声喝彩。翔龙翻腾得更加得意忘形,锣钹声敲击益发急骤,如骏马奋蹄,如刀戈叩啄。新年的大欢喜,在锣钹声中,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