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年俗 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宴|天府周末·文化潮

2025-01-23 19:02:1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浓浓年味迎新春 王玉贵 摄 (C视觉)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诗句,把国人过年时的喜庆祥和与万象更新定格了上千年。今年的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一年。回望历史,中国人过年的节俗在变、过年的名字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它始终凝聚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民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阖家团圆、幸福安康、万象更新的美好祝愿,成为中国春节的永恒主题;多姿多彩的年俗,则成为感知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生动载体。

春节恒定已有两千余年

春节,农历新年的开始,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只是古代因历法不同,哪一天是“一元之始”其实并不固定。史料记载,夏代“元日”为夏历正月初一,商代为夏历十二月初一,到了周代就变成了夏历十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行《颛顼历》,用十月为岁首,汉朝初期也沿用秦历。只是《颛顼历》使用中误差越来越大。到了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开始命司马迁等人议造改历。此后,落下闳等天文学家历时6年编制《太初历》,从历法上恒定“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即春季一月为正月,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至此,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开始直接联系,春节的日期也从此固定并延续两千余年。

《太初历》不仅恒定了元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对“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将节气、天象、农事很好地结合起来,纠正了之前天象与季节不吻合的现象,解决了农耕的大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岁首”之日仍在国家层面历经几次改动。

史料记载,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公元8年—23年),托古改制,把岁首改为“十二月初一”。只是随着政权的垮台,“岁首”重新回归“孟春正月朔日”。到了公元237年,魏明帝又把岁首改为十二月初一。但3年后魏明帝驾崩,新君继位再次改回“孟春正月朔日”。到了武则天时期,女皇再度把冬季十一月初一改为“岁首”。只是历法的混乱,导致在公元690年,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迫不得已在10年后又把“元旦”改回了“孟春正月朔日”。

中国人过年真正确认为“春节”之名,是在民国时期。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融入世界文明体系,他毅然宣布废除通行数千年的“夏历”改用公历。“按照新的历法,一年从西历的1月1日开始,原来的元旦指正月初一,后来挪给了1月1日,正月初一没有了名字。但在民间,老百姓依然选择在夏历的正月初一过年。”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介绍。面对混乱局面,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以后强制命令除夕改至阳历12月31日,并派人监督执行,简单粗暴的方式引来民众普遍不满。此时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建议按四季划分节日,将农历元旦定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这个方案最终获批,在民间也得到热烈响应。

1914年1月26日,中国迎来第一个新式春节。百余年来,过年的名字虽然改变,但老百姓得以继续按照传统习俗辞旧迎新。


民间艺人舞狮贺新春 邱海鹰 摄(C视觉)

年俗里寄托美好诉愿

过年的传统习俗,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变化。到唐朝时,过年已成为普天同庆的节日;时至今日,人们仍习惯在过年时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年饭、守岁……期盼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四川省民俗专家袁庭栋介绍,民间过年,往往从小年便开始进行准备。这以后,农村人便不下地种庄稼,商家也开始给伙计结账放假。在小年这天,人们要“辞灶”,也就是举行仪式送灶神爷回到天上。这个仪式一般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在灶房桌子上摆上供果,给灶壁神龛里的灶王爷敬香,祈求新的一年全家平安顺遂。小年起至大年三十前,皆为过年前的准备阶段。在这几天,人们要洒扫除尘、备年货,忙忙碌碌,俗称“忙年”。除夕夜,才最终迎来过年的高潮。

袁庭栋是四川绵竹人。在他的儿时记忆中,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打扬尘”,把家里打扫干净;条件好的人家就要忙着推汤圆、蒸米酒,有点文化的人家还要买春联和门神在除夕夜贴,甚至猪圈鸡舍也会贴上“六畜兴旺”的字条,寄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准备过年的时间里,袁庭栋的母亲还会熬夜给孩子们准备新衣,这是袁庭栋孩提时过年最大的期盼。

除夕之夜,过年的重头戏正式开始。“家家户户阖家围坐团年,享用一年来最丰盛的年饭。年饭不能吃完要有剩余,寓意年年有余。年饭之后,小孩就可以给长辈磕头祝福、拿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围着火炉守岁。户外爆竹声声,但小孩子放完鞭炮待不了多久就犯困,这时家长就让我们一定要撑到12点,一定要送旧迎新。”袁庭栋说。

中国人的年节,是对亲人团圆的渴望。每年春节,春运大军千里归乡,只为过年时和家人在一起。袁庭栋回忆,他工作以后除夕当天从成都回绵竹,“先坐绿皮火车到广汉,再从广汉回绵竹。到家时已经半夜,看到母亲还在孤灯下等待,所有赶路的疲乏便一扫而空。”

中国人的年节,饱含着对祖先的尊崇。袁庭栋称,儿时过年最盼望年夜饭,因为一年里最好的饭菜便在这一顿。但父母不管我们馋虫已跑出喉咙,依然要我们先磕头祭祖才能开始吃饭。在刘魁立的印象中,除夕的年夜饭会在桌上放一副空的碗筷,象征性地留给祖先。

中国人的年节,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年初一一定要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我们家还要吃面,象征长寿;晚上就吃团年饭的剩饭,寓意年年有余。”袁庭栋说,当天为了讨吉利,不吉祥的话不允许说,当然小孩做错事也不会挨打。此外那天也不会扫地,代表“财富”的垃圾要留在家里。从初二开始,便开始走亲访友给亲戚拜年了。


福字剪纸映新春 吉木木且 摄(C视觉)

欢欢喜喜过大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普天同庆的年节里,人们欢度新春的娱乐活动精彩纷呈。

在春节的申遗宣传片中,阆中春节民俗多次出现。在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画门神”“亮花鞋”“春倌说春”“舞草龙”“游百病”等传统民俗活动一直延续。春倌说春,一般是春倌身着红色官服、手执春牛小木雕和孝春棒,游走于村镇之间,为各家各户送上春的祝福。他们以顺口溜的形式编出吉祥话,通过说唱的形式表演出来,迎合了人们过年讨彩头的愿望。舞草龙,则是当地热闹的群众表演活动,人们用稻草扎成龙形,舞动起来,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游百病往往在正月十六,人们结伴出游,欣赏美景的同时祈求身体健康、百病全消……

在袁庭栋的记忆中,成都在城墙拆除以前游百病同样非常热闹,“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上城墙走圈圈,体力好的走全程,二十多里路,相当于古代版的春游活动。”此外,成都还有全国独有的春节民俗——正月初七人日游草堂。虽然这个民俗在清末才形成,却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和纪念“诗圣”杜甫结合,令人日平添雅意。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观灯,同样是四川民间过年时的重要活动。春节的申遗宣传片,展示了自贡灯会的华美灿烂。自贡地区早在唐宋时就已有了过年赏灯的习俗,至清代开始出现“狮灯场市”“灯竿节”等活动。20世纪初,渐渐形成了节日的提灯会、闹花灯、放天灯与舞龙灯等活动。据《荣县志》记载:“正月人日后,各祠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一城数亭……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也欣然京沪所不见也。”伴随上世纪80年代自贡有组织地举办“自贡国际恐龙灯会”,自贡灯会已成为当地百姓过年必看的传统习俗,是四川最具影响力的春节文化名片之一,开始从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如今,自贡灯会已飘洋过海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被誉为“天下第一灯”。

春节的娱乐活动远不止于此。耍龙灯,便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过年活动。尤其是在农村,只要年节一到,各乡便组织龙灯队表演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不同地方的龙灯队还会集中比赛,每逢有这样的盛会,无不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如今,伴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和春节假期的增加,每逢春节文化活动更是精彩纷呈。春节,年味渐浓,背后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点击

来四川体验不一样的年俗

阆中寻春节之源


时间:1月7日至2月13日(正月十六)


今年的系列活动共分为“迎春来、踏春去、抱春归”三大系列主题,包括舞龙舞狮展演、“阆苑传奇”沉浸式演艺、迎春灯会大乐园、春节大庙会、春节民俗社会实践、齐聚古城过大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游百病暨闭幕式等13项子活动。


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


时间:1月17日至3月初


本届灯会在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点亮,以“灯贺中华 气象万千”为主题,精心打造迎春贺年、华彩神州、欢乐盛典、文明交辉等七大主题区,12组特大型灯组、7组大型灯组与200余组中小型灯组交相辉映,灯组规模创历届之最。此外,灯会融入川戏、吹塑等非遗技艺,推出“喜气盈门”“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特材灯组,还巧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打造AI机械恐龙灯组。为迎合青年群体喜好,热门国漫、手游IP纷纷入驻,“王者荣耀”“凡人不凡”等系列灯组闪亮登场。


绵竹年画节


时间:1月22日至2月12日


春节申遗宣传片中,国家级非遗绵竹年画和夹江年画出现在了镜头中。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在清代进入鼎盛期。绵竹年画不止省内民众张贴,还远销于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地。绵竹年画的内容主要为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春节时年画的主要品种便是秦琼、尉迟公等武将门神,人们将其贴于大门之上,意在御凶求安,护卫家宅。

依托绵竹年画的深厚底蕴,第24届绵竹年画节在2025年1月22日如约而至。以年画节为契机,德阳计划打造年画消费节、年画特色民俗巡游表演、孝德镇“巳巳如意·乐享年画”新春民俗文化活动以及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展示绵竹年画的文化魅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展示年画《迎春图》里的狮灯、龙灯、八仙、社火平台等场景,还加入彰显绵竹特色的老鼠嫁女、骑车仕女、旗袍秀、笑脸秧歌、采莲船、莲箫等民俗表演。


武侯祠成都大庙会


时间:1月27日至2月12日


活动将把传统与现代融会贯通,盛大的灯展、精品展览、文艺演出、仿古祭祀、游喜神方、创意集市、文化活动等项目,将主题灯组与舞台表演、数字光影相结合,打造综合性大庙会盛宴。大庙会上,“游喜神方”是老成都延续两百多年的民俗,即老百姓游历到喜神所在的方位祈福,祈求一年平安吉祥如意。武侯祠供奉着蜀汉英雄人物,有“三国文化圣地”之誉,近年的大庙会便将游喜神方的活动延续了下来。


宝兴硗碛上九节


时间:2月3日至6日


上九节,是夹金山藏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初九,藏族同胞要在夹金山下举行各种灯会,表演舞狮、舞龙等传统节目。今年正月初九的宝兴县硗碛藏乡,游客可以和藏族同胞一起跳起欢快的“硗碛锅庄”,欣赏“硗碛藏族乡天鹅抱蛋”等特色表演。


元九登高


时间:2月6日


“元九登高”之习俗,至今已有1200年余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数十万达州人风雨无阻,倾城出游,登高望远,同时,达州人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今年的元九登高同样在达州凤凰山等地举行。


蛴蟆节


时间:2月11日


正月十四送蛴蟆,在川东北部分农村已有300多年历史。送“蛴蟆瘟”活动旨在祈福消灾佑平安,此后活动逐渐演变为风靡西充河流域一带山乡民众的地方性节日——蛴蟆节。今年的蛴蟆节将在南充顺庆区、嘉陵区、西充县等地举办。现场除了有舞龙、筷子舞、腰鼓等民俗表演,还将举行万人点燃蛴蟆灯活动,祈福平安顺遂。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