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高质量举办,彰显川观文学奖独特品质和个性

2025-01-19 17:50:1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张斌

1月17日至19日,由四川日报社主办,川观新闻、成都市文联协办,川观新闻文化频道、成都市金牛区文联、金牛区融媒体中心、金牛城投集团交子文化公司、五粮液、成都高新文创传媒有限公司、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川观文学奖评委、作家、诗人、媒体代表、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获奖者齐聚蓉城,通过双子塔亮灯、文学讲座、文学采风、颁奖典礼、文学主题沙龙等致敬作家、致敬文学。

嘉宾们认为,川观文学奖经过几年的积累,眼界越来越开阔,经验越来越丰富,影响力不断放大。他们期待川观文学奖继续严格把关,挑选出越来越多特色鲜明的文学作品,展现自身独特品质和个性。

获奖作品即使放在全国也毫不逊色

2023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不少嘉宾,并非首次与这一奖项结缘。

川观文学奖(2021年度)评选时,《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刘小波就曾为小说奖获奖作品撰写综述。这一次,他从关注川观文学奖的研究者变成了获奖者——凭借《现时已可观,未来亦可期——2022年成都小说年度报告》一文,刘小波荣获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西岭雪”文艺评论奖。

“这个奖不是个人申报,而是评委提名,相当于‘开盲盒’,可以想象我内心是怎样的澎湃和激动。”刘小波说,作为一个从事理论批评工作的文学新人,能够和这么多名家站在一起领奖,内心相当忐忑,今后也将努力向其他当下文坛创作活跃、成果颇丰的获奖者学习,不负川观文学奖肯定。

作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则经历了从川观文学奖获奖者到评委的身份转变。“参与、见证川观文学奖这几年,我觉得评奖质量有了很大突破,每一年的小说、非虚构、散文、诗歌和文艺评论作品,艺术水准都在不断提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同为川观文学奖评委的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对此表示认可。他认为,这些作品“具有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很强的作者性”,质量高、分量足,即使放在全国的年度文学评奖里也毫不逊色。

川观文学奖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川观文学奖由四川日报社主办,多数参评作品曾在四川日报全媒体发表,每一届颁奖典礼也总会邀请媒体代表莅临见证。参与本次活动的嘉宾和作家们普遍认为,“媒体属性”正是川观文学奖最突出的特色亮点。

散文奖得主、云南省作协副主席包倬表示,中国最早的一批报纸并不只是新闻载体,对文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高度的参与;今天,不少报纸的文化副刊仍是图书、期刊之外重要的文学阵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川观文学奖秉持了报纸的传统,让读者的精神能够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

“西岭雪”文艺评论奖得主、资深媒体人侯军更进一步认为,举办文学奖等文化活动,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媒体的“分内事”。“媒体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通过传播的平台和功能,使得你所关注的事情得以放大、深入。”在他看来,川观文学奖能连续举办三届,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正是四川日报社动员能力、执行能力和眼力的明证。

媒体平台的传播力,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四川声音。“专业性和新闻性、地方性和全国性相结合。”散文奖得主、成都市作协副主席章夫说,上世纪90年代,四川日报“天府周末”副刊已经颇具声誉;今天,川观文学奖瞄准现实、立足当下,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吸引多元参与助力持续高质量举办

当前国内文学奖项数量众多,不少川观文学奖获奖者就有众多荣誉傍身。如何体现特色,持续高质量举办?嘉宾们纷纷献策。

川观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注意到,国内一些文学奖项办了数十年甚至三五年就中断了,没有成为具有延续性的经典大奖,川观文学奖应更具“韧劲”。

侯军认为,要想避免这一现象,就得从根本上摆脱“自娱自乐”,杜绝“圈子文化”。“川观文学奖评选是开放的,让我作为一个没有参加过什么奖项、协会的文学‘素人’,能够得到这么多评委、大咖的肯定,说明它是公平的、面向社会的。这样的奖项才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他注意到,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获奖者中,出现了一些年轻的面孔和富有朝气的创作。“我这都快70岁的老头子了,来领这个奖觉得有点惭愧。”侯军建议川观文学奖更多关注年轻作家,让他们的作品更多汇聚到四川日报全媒体和川观文学奖的舞台上,给予展示的机会。

李明泉则从另一个角度强调“年轻化”,他建议川观文学奖走进校园,在高校甚至中小学举办颁奖典礼及相关活动。“这就把川观文学奖的亮点、精髓,以及评选文学作品的标准、导向展示给了学生,吸引文学爱好者追寻,让文学、让川观文学奖在年轻人中扎下根来,代代相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