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中感受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川观文学奖嘉宾在成都金牛区采风丨2023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

2025-01-18 15:48:4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四川在线记者 王晋朝

“在这里能看到这座城市的记忆,以及独属于她生长、延展的脉络。”这是1月18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非虚构奖得主黄灯在成都市金牛区工人村片区采风时发出的感叹。


采风团一行

当日,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获奖作家与部分参加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颁奖典礼的特邀嘉宾一道,前往金牛区工人村片区、金牛都市工业招商中心等地采风,在行走中沉浸式感受城市更新与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

从“工人村”到“匠人里”

“新的故事在此焕发”

采风的第一站是位于金牛区驷马桥街道的工人村片区。“工人村”是老成都对这里的称谓,而年轻人则更愿意称呼它“匠人里”。

“从‘工人村’到‘匠人里’,字字对应的两个名字背后是一段老旧街区焕发新生的故事。”在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散文奖得主包倬看来,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名字巧妙衔接起了属于这片街区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匠人里

20世纪50年代,为支持成都城市建设,包括四川省建筑工程总公司(今华西集团)等单位在此为工人修建了一批二层楼房,成为成都最早的集中职工宿舍区。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迁,老旧的“干打垒”与“筒子楼”日益破败,公共配套不足、建筑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2年3月,金牛区正式启动工人村片区更新改造项目,通过补充设施和“成套化改造”的方式,提升居住品质。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当地充分挖掘工人村文化,打造工人村IP。恢复重现了原有老建筑风貌,保留粽子一条街文化的传承,引入了凤栖酒店―⽂物修复博物馆,将工人村片区打造为有记忆的“城市建筑博物馆”。


采风团来到匠人里

如今行走在这里,红墙灰砖仍旧保留着人们对那个过往时代的记忆,但沿街布置的城市景观,特色打造的私厨、咖啡馆、博物馆,却向参与采风的嘉宾们诉说着属于这里的全新故事。

在黄灯看来,工人村片区的改造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即居住者的舒适与安逸。“很多人避之不及的所谓‘城中村’,其实都是保留一座城市味道的独特记忆空间。”她表示,她会从工人村片区联想到她故乡的很多街区,“其实只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改造和引导,就能让这里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这里恰恰提供了一个范式。”她说。

从“地平线”到“天际线”

“纵横之间看见城市发展”

采风团沿凤凰大道一路向北,城市向北延展的天际线在高架桥上一览无余,给参与此次采风的嘉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作家、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非虚构奖得主胡安焉已经在成都定居三年。作为一个新成都人,他更乐于去捕捉这座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点滴细节。“穿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很多时候会不经意发现,曾经可以极目远眺的‘地平线’开始被一座座建筑塑造成城市最新的‘天际线’。”他告诉记者,在这些街区中行走,自己仿佛能够听到穿越时空传来的喧嚣与热闹,遥视到这座城市发展的足迹。他表示,这也将为他下一步的写作汲取更多养料。


参观古迹修复博物馆

来到金牛都市招商中心,这里是一座集金牛区区情展厅、都市工业产业展厅、商务洽谈区、服务中心、开放式休闲区于一体的“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大屏幕上滚动的画面,展现着金牛制造业发展的新蓝图。

“会让人有一种穿越感。”作家、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非虚构奖得主马小起告诉记者,当场景在充满城市烟火气的街区与这样现代化展示中心之间切换,会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这让我们看到了成都的两个面。”她说,“匠人里”代表着成都的过去,是那个火红时代城市发展进程在当下余留的回声;而面对金牛都市招商中心,它则展现着这座城市向前发展的动力与方向。

据了解,2023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由四川日报社主办,川观新闻、成都市文联协办,川观新闻文化频道、成都市金牛区文联、金牛区融媒体中心、金牛城投集团交子文化公司、五粮液、成都高新文创传媒有限公司、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于2025年1月17—19日在成都举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