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文明与当代视听的时空交融——评人文考古纪录片《重返三星堆》第一集《归来》|西岭雪·纪录片《重返三星堆》

2025-01-10 14:10:4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编者按


这是关于文物的故事,这是关于时间的日记,也是三星堆人留给我们的一封家书。四川广播电视台继《又见三星堆》后,推出大型考古人文纪录片《重返三星堆》。该片以文物为媒,以四季做序,带领观众重返三星堆,进一步探寻三星堆文明的过去与未来,以及其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影响力。该片共5集,每集25分钟,于2025年1月7日至11日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四川卫视播出。越过时间洪流的相遇,将会触发怎样的思绪?为此,川观新闻文化频道和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该纪录片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徐锦博 吴婉卿

近年来,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一次次震撼世人,将古老而神秘的古蜀文明推至大众眼前。人文考古纪录片《重返三星堆》以影像为笔,绘就一部探寻古蜀奥秘的恢宏篇章。

第一集《归来》恰似这场文化探索之旅的开篇序章,以其独特且多元的魅力强势闯入观众视野中。从视觉的震撼呈现,到叙事的精巧构思,再到情感共鸣的细腻搭建,每个维度都散发着非凡的吸引力,带领观众踏入时光隧道,领略三星堆的独特文化魅力。

视觉呈现:穿越时空的远古历史画卷

纪录片运用CG动画技术,不仅生动地展现3000多年前三星堆的壮丽景象,还巧妙地融合视听性的阐述,使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获得更深层次的历史与文化认知。

当画面缓缓拉开,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洒在雄伟的龙门山脉、巍峨的狮子王峰上,金色的光辉逐渐蔓延,不仅唤醒沉睡的大地,也象征着古蜀文明的曙光初现。这一开场设计,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古蜀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隐喻,暗示着这片土地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古蜀文化。

镜头缓缓下移,布局严谨的城址、风格独特的建筑逐一映入眼帘。这些建筑的精巧构造与独特设计风格,不仅展现了古蜀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信息。

通过CG动画的细腻呈现,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古蜀城市规划的先进性和建筑艺术的独特性,从而对古蜀文明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成就有更深入的了解。

再将视野拓展至城外,肥沃的稻田里,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不仅描绘了古蜀农业的繁荣景象,还暗示了农业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茂密的林间,黄牛悠然吃草,野猪穿梭其间,大象迈着沉稳的步伐,水鹿灵动地跳跃奔跑。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仅展现了古蜀大地生态的多样性,还反映了古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

这一系列画面,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不仅让观众瞬间穿越时空的界限,置身于那个神秘而遥远的时代,真切地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更通过视听性的阐述和解读,使观众对古蜀文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观众仿佛亲身漫步在古蜀大地,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也对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叙事手法:巧妙的线索串联与视听深度融合

第一集以《归来》为主题,匠心独运地选择以文物为线索,这不仅是一种叙事技巧,更是一种深具视听意义的构思。

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载体,如同串起珍珠的丝线,将三星堆的历史、文化、考古等多方面内容巧妙地串联在一起,编织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纪录片的观赏性,更在视听层面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三星堆文明的视角。

从对三星堆古城的宏观介绍开始,纪录片逐步深入到马牧河穿城而过这一独特城市规划的细节描绘。这一过程中,不仅展示了古蜀人因地制宜的城市建设理念,还隐含了对古代城市规划视听与实践的探讨。通过对比现代城市规划与古蜀城市规划的异同,观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蜀人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智慧与独创性,以及这些规划如何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紧接着,纪录片自然过渡到出土文物的展示和解读环节。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个时光的使者,不仅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考古信息。通过对文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解读,纪录片不仅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辉煌成就,还探讨了文物在考古学中的研究价值和方法,以及它们如何为我们揭示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观众可以跟随文物的线索,逐步深入了解三星堆文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社会结构等方面,从而形成对三星堆文明的全面认识。

另外,本集还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的叙事框架初现端倪,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这种叙事框架不仅增强了纪录片的艺术美感,还在视听层面寓意着三星堆文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过程。通过四季的更迭,观众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演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三星堆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情感共鸣: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情感价值探析

《重返三星堆》第一集《归来》以情感叙事为策略,巧妙连接当代观众与古老的三星堆历史。这一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纪录片的吸引力,更蕴含了深刻的学术视听意义,为探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提供了新颖视角。

在影片中,考古人员对文物的修复和研究过程被细腻记录,他们的每一个动作、表情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面对残碎文物时,考古人员眼中的执着与专注,不仅是对专业精神的坚守,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切敬畏。这种敬畏源于对人类文明传承规律的洞察,以及对历史遗迹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和尊重,体现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的深刻理解。

当研究取得突破时,考古人员脸上的喜悦与自豪,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探索进程的贡献感体现。这种贡献感激励着他们不断探索、前行,肩负着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片中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考古人以“萌萌的大宠物”形容大神兽。这种拟人化表述,展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深厚情感,使文物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情感的生动载体。观众在观看时,易与考古人员产生情感共鸣,仿佛自己也成为历史探索的参与者,与古蜀先人共同经历辉煌历史。

文物在专家的妙手下重获新生,不仅是物理形态的修复,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再生。这种传承与再生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情感创新和再创造。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蜀先人建立起微妙而深厚的情感联系。

历史与现代的深度交融,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情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是对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弘扬,需要情感的投入和支撑。同时,这种传承和弘扬并非简单复制,而是需在情感理解和共鸣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再创造,使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