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才 陈辉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成都广大诗人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开拓诗歌审美艺术的新领域,努力探索诗歌描绘伟大时代,传承巴蜀文化,反映人民精神风貌的新境界。用心用情抒写成都万千气象的新篇章,创作出一系列引人瞩目的诗歌佳作。这些作品各具神采、粲然可观,为推动成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作出了积极贡献。
诗歌创作:百花齐放展现新气象
在这一年,成都诗人展现了强劲的创作实力,诗歌作品先后发表于全国各大文学刊物。
梁平在《诗刊》2024年第2期、《人民文学》2024年第10期、《四川文学》2024年第12期等发表组诗。
龚学敏在《上海文学》2024年第4期、《诗潮》2024年第5期、《诗刊》2024年第8期、《诗歌月刊》2024年第8期等发表组诗。
张新泉在《扬子江诗刊》2024年第1期、《星星》2024年第10期等发表组诗。
鲁娟在《诗歌月刊》2024年第3期、《民族文学》汉文版2024年第5期、《诗刊》2024年第11期等发表组诗。
熊焱在《诗刊》2024年第7期、《飞天》2024年第10期、《长江文艺》2024年第11期、《福建文学》2024年第11期等发表组诗。
娜夜在《大家》2024年第3期、《草堂》诗刊2024年第3卷、《广州文艺》2024年第9期等发表组诗。
杨献平在《扬子江诗刊》2024年第1期、《中国作家》(文学版)2024年第7期、《诗刊》2024年第10期等发表组诗。
干海兵在《作家》2024年第2期、《诗刊》2024年第4期、《中国作家》(文学版)2024年第5期等发表诗歌。
赵晓梦在《钟山》2024年第1期、《诗刊》2024年第4期、《诗选刊》2024年第5期、《作家》2024年第5期等发表长诗、组诗。
李自国在《绿风》诗刊2024年第3期、《北京文学》2024年第9期、《诗刊》2024年第10期等发表组诗。
云飞扬在《人民文学》2024年第12期、《星星》2024年第3期、《诗潮》2024年第11期发表诗歌。
李永才在《四川文学》2024年第1期、《草堂》诗刊2024年第5卷、《三峡文学》2024年第1期等发表组诗。
黄世海在《星星》《海燕》《四川文学》等发表组诗。
尚仲敏在《诗歌月刊》《诗潮》等发表组诗。
陈小平在《诗刊》《绿风》《星星》等发表组诗。
李铣在《上海文学》2024年第2期、《扬子江诗刊》2024年第3期、《诗刊》2024年第9期等发表组诗。
吴小虫在《四川文学》2024年第2期、《广西文学》2024年第7期、《安徽文学》2024年第9期等发表组诗。
此外,柏桦、翟永明、何小竹、哑石、凸凹、吕历、喻言、靳晓静、周剑波、黎阳、敬丹樱、李斌、胡马、秦风、易杉、马嘶、冉杰、桑眉、方志英、熊游坤、梁茜、文佳君等分别在《诗刊》《星星》《作家》《诗潮》《红岩》《草堂》《西湖》《诗歌月刊》《四川文学》《湖南文学》《红豆》等报刊发表组诗。
本年度,成都诗人们出版了多部诗集。
梁平的诗集《时间笔记》(日本思潮出版社,2024年4月)日文版,由谷内修三翻译出品。诗集的中文版于2020年3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时间笔记》是梁平的第12部诗集,收录了发表在重点期刊“头条栏目”和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北京文学诗歌奖、十月文学奖的诗作,是继《重庆书》和《家谱》后的又一重磅作品。该诗集自出版后,入选华文好书榜、《京报》深港书评好书榜等专业图书推荐榜单,获得深圳书城“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封面新闻》名人堂·2020年度十大好书等奖项。
龚学敏在2024年度推出两部诗集。《新成都诗歌》(成都时代出版社,2024年6月)收录其近些年创作的几十首关于成都的诗作,作品涉及成都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诗人从生活小题材着手,以悠远的笔调、极富想象的语言,让平常的事物展现出成都的特色、绽放出奇异的光彩。诗集既以多个向度,发掘成都的诗意和底蕴,又以浪漫的情怀、真挚的笔触为成都画像立传。
《经济舱》(重庆出版社,2024年12月)精选龚学敏近年写作的176首诗歌。诗人通过万物互联构成的隐秘关系,用细腻的笔触赋予物象出人意料的诗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些作品表现出的独特生活场域、独特诗歌视角和艺术感受,使其在当下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立品质。
李自国的诗集《富顺,和它醒着的鱼》(宁夏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收录书写故乡的130多首诗作,分为“背负千年古县的行囊”“才子之乡打开诗歌的候鸟”“为富顺豆花泅渡,此去路远”“一个人的月亮所呈现的姿势”“我和森林一道涉足千古沱江”5辑。诗人从一粒乡土出发,在宏阔而精湛的诗境中,以一颗豁达之心观照家乡富顺,用多变的风格寻求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内心的诗意呈现,是献给故乡的一部敬畏之书。
黎阳的诗集《西岭笔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分为“山河录”“草木篇”“时光书”“穿云简”4辑。整体而言,该书是诗人读诗的笔记,又是读人的笔记,也是诗人的时光简史。在往事、故人和乡音构成的书写框架里,在诗风渐变的诗歌潮流中,诗人依然遵循本心,沿着行吟之路书写着读山、读水、读人的印象与感受,释放着见山、见水、见人的言说。
方志英的诗集《折角与褒奖》(成都时代出版社,2024年8月),以创作时间为线,从作者近10年来创作发表过的作品中筛选精华,结集而成理性和感性的双声部乐曲,包括《流放轻轻浅浅的幻象》《明月别枝》《独舞》《词归词》等。方志英的诗歌写作紧贴生活,自在而放松,真诚而踏实,乐观积极。诗作经由时间的浸泡和词语的飞翔,实现文学意义和艺术意义的融合,诗歌语言属性和作者个人精神空间在对文本的美学追求中得以呈现。
吕宾的诗集《我用阳光洗手》(中国电力出版社,2024年4月),收录诗人40年来的诗歌精作。在这部诗集中,来自四川电力行业的吕宾运用大量自然意象,如大地、天空、河流、云朵、星辰日月、山林草木等,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诗意世界。他用词精准且生动,立意日常而深刻,将读者带入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何生的诗集《华西流韵》(中国文联出版社,2024年10月),精选他40多年来创作的作品,其中新诗84首,古韵95首,涉及华西人物167人。华西外科专家何生教授以医生和诗人的双重视角,将他们的故事化作铿锵的诗句。何生素有“柳叶刀诗人”之称,几十年来创作诗歌3000多篇,此前已出版4部诗集。在本部新诗集中,他既写了医学界的前辈先贤,也写了他的行业同辈、后起之秀,以诗歌向他们致敬。
杨雅可的首部诗集《时间的颜色》(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2024年12月),收集诗人20多年来创作的180首诗,主要内容是赞美成都的发展变化,赞美人们追梦逐梦、建设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诗集整体洋溢着奋发向上的气息,给人以意象之美的感受,以思想奋进的鼓舞。
刘德荣的诗集《微尘里的星空》(百花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收录诗人最新创作的100多首诗歌。全书分为8辑,分别是“你喂养我这虚无之身”“我们是你的从前”“永恒的事物,逐一在消逝”“那时一呼唤你的名字,就心颤”“乘时光之船远航”“所有的江湖,冬暖夏凉”“缓缓飘过荷塘”“疼痛太轻,无颜写悲伤二字”,主要内容以亲情、爱情、友情和山水风光为主。
徐甲子的精选诗集《灰白》(中国戏剧出版社,2024年9月),分为“灰白时光”“异域风骨”“倾诉或表达”“评论”等5辑,收录作者近年创作的180首新作,其中包括第七届中国长诗奖获奖作品《倾诉,或表达》。诗集内容厚重,诗句精美,是一部思想与艺术融合较好的诗集。
在诗歌研究研讨、评论随笔方面,也有多部作品问世。
王嘉陵、刘敏总编的《四川新文学大系》,2024年9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该大系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文学理论与评论、史料七大编。其中,《四川新文学大系·诗歌编》由主编段从学、王学东与副主编邱域埕、蒲小蛟负责,共分4卷,收录1917—1949年的川籍诗人,以及非川籍诗人寓居四川期间创作的现代新诗。其中包括艾青的《旷野》,巴金的《梦》《黑夜行舟》等。《四川新文学大系·诗歌编》的出版,抢救性地发掘新文学时期四川诗歌的重要史料,填补现代文学时期四川新诗的一项空白。
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福春主编的《沈奇诗与诗学研究》(增订版),2024年10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初版于2020年12月,再版上编聚焦沈奇诗作,下编聚焦于他的诗学,作者群阵容显赫,可谓名家云集。
四川大学教师康宇辰主编的《年龄的赠礼:大学生创意写作作品选》,2024年8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书系高校学生创意写作作品选集,精选2021—2023年40多位学生在“写作理论与实践”“高阶创意写作(诗歌)”课堂内外创作的优秀作品,体现近年来本科写作教育的课堂面貌、教学理念和学生们的成长脚印。
西华大学教授王学东的诗论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2024年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品。本著围绕“中国诗歌的现代化”主旨,分为“本质篇”“现象篇”“四川篇”3个部分,深入探讨“诗歌为何现代化”“诗歌现代化为何”“诗歌如何现代化”等问题,多视角还原中国诗歌现代化的历史现场,探索中国诗歌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与历史经验,为建构“中国诗歌现代化”这一宏大诗学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4年6月3日,由四川省作协主办、省作协创研室承办的梁平诗集《一蓑烟雨》研讨会,在成都锦江河畔举行。四川省作协机关党委书记李铁出席会议并讲话。张清华、霍俊明、王华光、胡巍、冯静、鲁娟、杨献平、白浩、熊焱、阳飏、吕历、袁昊等发言。大家表示,《一蓑烟雨》是梁平对生活的巴山蜀水的深情讴歌,是对人生、对世界的透彻感悟和深刻认知。《一蓑烟雨》分享会还在成都阿来书房、眉山市眉州文化村东坡书院、合肥黄山书会、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等地举行。
6月16日,由中华诗歌研究院、四川大学、崇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主办,崇州市博物馆(市文管所)承办的“第二届中华诗歌文化学术会议”在崇州市召开。会议主题是“传承与发展”,来自高校、博物馆和学术团体上百人参会。开幕式上,崇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吴昊天,中华诗歌研究院院长刘洪,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李怡,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分别致辞。
1月14日,赵剑锋散文诗集《剑煮红颜》研讨会,在龙泉驿区举办,数十位文人学者就诗集进行文化脉络、女性价值、情感表达、文本书写等方面的交流与讨论。诗人从历史的褶皱中重绘历史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既有抒情也有议论,既有点的抓取也有面的铺陈,展现了对女性的社会性思考这一独特诗歌视角,有着书写中国女性这一传统主题时的匠心独运与形散而神不散的诗性趣味。
7月27日下午,马嘶新诗集《万古与浮力》分享会,在成都颇益书店举行。分享会上,马嘶与他的师友们,包括诗人梁平、熊焱、宋尾、王学东等嘉宾展开漫谈,在马嘶建构的“诗”意里,共同探寻诗歌书写的万古与浮力。《万古与浮力》2023年12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是马嘶的第四本个人诗集。
在获奖方面,成都诗人再创佳绩。
梁平凭借诗集《时间笔记》,获首届余光中诗歌奖·主奖;凭借诗集《一蓑烟雨》,获首届金芙蓉文学艺术奖诗歌奖。
龚学敏组诗《我选择哀伤过的山河》,获第十一届储吉旺文学奖。
娜夜诗集《火焰与皱纹:娜夜诗选》,获第六届袁可嘉诗歌奖·诗集奖;组诗《水和树》,获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诗歌奖。
鲁娟获第八届中国青年诗人奖。
熊焱获第五届茅盾新人奖,诗集《我的心是下坠的尘埃》获首届东坡诗文奖。
向以鲜组诗《蜗牛》,获2023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李永才组诗《金色的村庄》,获第四届全国乡土诗歌奖;组诗《大美天府行》,获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诗歌奖。
李自国获第七届“为你诵读”杯中国诵读文学贡献奖,首届《欧洲诗人》双年度诗人奖。
凸凹诗歌《东安阁——为迎成都大运会而作》,获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
赵晓梦获评“2023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称号,长诗《蜀道上》入选中国作协2024年度“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诗集《十年灯》获第12届春风诗歌奖提名奖。
云飞扬诗歌《李白,三仙合一》,获第十届李白杯诗歌奖。
李铣诗歌《阿坝的阳光》,获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诗集《赴永远的远》,获首届金芙蓉文学奖优秀作品奖。
马嘶组诗《秋兴图》,获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诗歌奖。
伦刚诗集《木雅藏地》,获首届金芙蓉文学艺术奖优秀作品奖。
杨黎获第二届任洪渊诗歌奖·诗人奖。
此外,梁平、龚学敏、鲁娟、熊焱、向以鲜、马嘶还获评“2023《天府周末》年度人文榜·年度诗人”称号。
诗歌活动:携手并进呈现新风采
2024年成都的诗歌活动,丰富多样,依然精彩纷呈。
5月16日,“2023·星星年度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成都文理学院举行。周所同凭组诗《比较学》获“2023·星星年度诗歌奖”诗人奖,张桃洲凭理论文章《探求当代诗歌批评的“当代性”》获“2023·星星年度诗歌奖”诗评家奖,伯竑桥凭组诗《夜半》获“2023·星星年度诗歌奖”大学生诗人奖。省作协主席阿来、党组副书记张颖,《星星》诗刊社社长、主编龚学敏,副主编童剑,编审李自国、萧融,以及成都文理学院众多校领导等出席活动。
7月25日,由天府新区民间文艺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天府民间诗歌创作论坛暨罗曼司重演诗社民间诗歌研读会”,在四川成都天府英才中心会议厅举行。会议举行“子非花《海南诗章》”和“未来诗学与中国当代诗歌困境”两场研讨会。李铣、夏汉、秦风、子非花、胡先其、武放、萧瞳、胡马、张杰、杜均等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诗歌批评家参加。
8月6日,以“开往成都的诗歌地铁”为主题的“为成都写诗”第二季活动启动。成都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晓阳,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国荣,为在“为成都写诗”系列活动中作出贡献的熊焱、曹纪祖、李永才、向以鲜、熊游坤、李炬、黎阳、银莲、何春等9位诗人代表颁发荣誉证书。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工会主席杨兰为舒炯、王微致、黄斯蕾、刘宇璐、张可心、黄凌暄、董凡7名艺术家颁发成都地铁“文化推广大使”聘书。8月5日至9月1日,一辆以“开往成都的诗歌地铁”为主题的专列,在成都地铁1号线运营。该列车装置的60张“诗歌看板”上,展示了当代15位诗人创作的现代诗。
9月14日,首届成渝中秋诗会举行在成都举行。活动主题为“月照山川 诗意成渝”——2024中秋梅见诗歌之夜,由川观新闻主办,四川日报全媒文体新闻中心、重庆江小白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承办,阿来书房、《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协办。梁平、龚学敏、尚仲敏、李钢、熊焱、邱正伦、李海洲、吴向阳、刘清泉、李永才、李自国、黄世海、李斌、敬丹樱等成渝200多位诗人参加,是继川观新闻2020年举办成渝双城诗歌大展暨首届成渝诗酒文化论坛后,成渝两地参加人数最多的诗歌活动。
9月17日,中秋主题诗会暨四川诗人纪念地联盟启动仪式,在成都市杜甫草堂大雅堂举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江油市李白纪念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等川内9家博物馆、纪念馆的代表相聚草堂,共同见证四川诗人纪念地联盟成立。在联盟启动仪式上,9个诗人纪念地的代表们吟诵了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黄庭坚、陈子昂、薛涛、杨升庵、李调元9位诗人的诗歌。
11月26日至28日,由省作协主办,《星星》诗刊社、省作协创联部、天府新区文联共同承办,“我眼中的新时代——千年广都 天府气象”采风创作活动举行。天府新区文联在华阳文博馆举行授牌和签约仪式,《星星》诗刊社与天府新区文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天府新区文联签订大学生实践基地协议,并举办《四川诗歌》创刊10周年座谈会。
12月16日至19日,“第八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举行。
17日上午,“在成都邂逅诗意和乡愁”创作采风在金牛区开启首站旅程,诗人们走进驷马桥街道工人村社区实地探访,领略金牛街巷中的文化底蕴;下午,举行题为“AI 时代・诗歌传承与人类未来”的诗人对谈,共同探讨在AI技术下诗歌传播形式的创新与变化;当晚,第八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式,在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
18日下午,第七届草堂诗歌奖颁奖仪式在金牛区重玄书院举行,雷平阳获“年度诗人大奖”,王夫刚、非亚获“年度实力诗人奖”,张立群获“年度诗评家奖”,许天伦、蒋在、陈陈相因获“年度青年诗人奖”。
“第八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活动,近百位国内外诗人通过系列活动,在这座充满诗意与创新活力的城市,共同探讨诗歌发展,传承诗歌文化,为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歌新人:群体崛起带来新活力
在诗歌创作群体中,青年诗人的成长备受关注,创作成绩斐然。
石莹出版首部诗集《月光梯子》(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24年5月),并凭《月光梯子》获聘成都文学院第十五届签约作家。
莱明出版首部诗集《慢诗》(北岳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并获顶度诗歌奖·青年奖。
李万峰出版诗集《壁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4年9月)。
加主布哈出版诗集《如果屋顶没有星星》(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6月)。
余幼幼获第二届任洪渊诗歌奖·青年诗人奖。
杜均获第四届刘征青年诗人奖。
伯竑桥获《诗刊》2022—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青年批评家奖。
李遂的组诗《西塘小语种》,获第八届“恋恋西塘”诗歌大赛二等奖。
吉克有古的组诗《星星河或冬日》,获第九届青春文学奖。
陈辉、黑辞获西江河诗歌奖·新锐诗人奖。
肖柴胡的《叙事十首》,获第二届“泰山·大学生中文创意诗歌大赛”一等奖。
成都青年诗人吴洋忠、戴长伸、加主布哈、罗蒨、陈辉、刘崇周、许淳彦、黑辞、千代、陈小诗、吉克有古、周锐涛等,通过参加2024年四川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培训,提升创作理论水平。
《草堂》2024年第11卷推出“四川青年诗人专辑”,范圣艳、黄舜、洪仕建、吕品、许淳彦、摩瑟西洛的作品入选。
此外,程川、康宇辰、蓝格子、希贤、朱光明、胡木、陈拓、陈与、张鲤、驷语、孔德超、林锐等在创作和发表方面也可圈可点。他们在日常写作中勤于观察,勇于探索,笔耕不辍,未来可期。
年度总结:新起点蕴藏新期许
2024年,成都诗人积极书写现实,回应时代呼唤。
《星星》和《草堂》两个在中国诗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歌刊物,依然坚持多元、开放、先锋的姿态,在推举四川及成都诗人诗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星星》诗刊举办首届蜀道生态文学奖征稿、第十七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2024·马尔康“阿来诗歌季”、第八届“恋恋西塘”诗歌大赛颁奖典礼、先声杯公益AI音乐诗歌作品赛等诗歌评奖及诗歌文化活动。还紧随时代发展前沿,策划5期“科幻诗”栏目,刊发科幻题材的诗歌作品,理论版发表多篇讨论“科幻诗”相关问题的理论文章。
《草堂》诗刊延续“青年诗人6家”“草堂圆桌”栏目,持续推介创作实力强劲的青年诗人,培养新生力量。
此外,《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西南商报》《四川作家》都以一部分版面,刊发成都诗人的最新力作。《四川诗歌》《四川诗人》《芙蓉锦江》《诗镌》《零度诗刊》《风向标》《屏风》《理想》等诗歌刊物,以及各种新媒体,都及时发布成都的诗歌活动讯息、发表成都诗人的大量诗歌作品。
以上刊物、报纸及媒体共同组成成都诗歌的发表阵地,为讲好成都故事,体现成都表达,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2024年,成都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关注。
成都诗人群体在诗歌创作中较好地传承了历史文脉,并主动回应时代需求,在诗歌艺术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其创作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但对当下生活的观照与思考,尤其是对诗歌现代化的探索与践行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主题方面,对科技与人类、生态与环境等现代题材关注不够多;在作品方面,引起学术界、批评界关注,具有影响力的诗集和诗歌都还较少。继往开来,再启华章,成都诗人任重而道远。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须有新担当。推进成都诗歌事业的发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清文学事业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各区(市)县作协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加强对基层作者群体的联系和服务,在创作扶持、作品出版、专门研讨、宣传推介等各环节倾力支持,采取有效措施,搭建更多平台,激发成都诗人创作活力,构筑成都诗歌高质量发展良性生态。积极推动诗歌创作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不断增强成都诗歌的核心竞争力。
新的一年,成都诗人要坚守文学理想,肩负时代使命,继续攀登文学高峰。
一方面,要注重文学创新,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引入新颖的叙事结构和文学意象,让文学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热点,以敏锐的视角捕捉时代变迁中的新题材、新元素,尝试将现代科技元素融入文学创作,展现科技创新背后的人文情怀,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