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闻道
杨庆珍散文集《人间草木有深情》的书写,没有所谓的宏大叙事,也没有明显介入当下的重大题材,入文对象大都是普通花草树木。它们微不足道,充满生命细处的原汁原味,更接近生命的真相,让人从中发现生命的奥义。
这本书分为4辑,时空的交织与物种的交织相互映衬,以真情为魂,从不同维度进入植物王国个性的微观世界,并从中发现植物与人的关系,及广义生命的奥秘。
第一辑“老去诗篇”,语出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指向千年古树与人的关系,包括凤凰鲸柏、九子银杏、千年香果树、古红豆杉、古树梨花、古榕树、桢楠王、羌山黄连木等,发现生命是可以跨越时空的,相遇不仅是缘分,也是情的缘起。
第二辑“风吹故园”,书写蜀地原生植物,例如构树、爬山虎、石斛、皂荚、枫杨、香樟树等,同为一方水土滋养,那情自然更亲一层。
第三辑“花下流光”,所写芙蓉、珙桐、山矾、紫茉莉等。都是见惯不鲜的乡土花草,关键是能不能从中发现不一样。
第四辑“野草葳蕤”,笔涉一些似乎有点卑微的植物,如紫苏、艾草、紫云英、车前草、木贼、夏枯草、苔藓等。读深读透了,才发现在生命世界,其实本无高贵卑微之分,生与死也并非二元对立,都是一种存在方式。
赠人玫瑰,尚且手留余香,如此与一群植物灵魂对话,不仅可以感受一种郁郁葱葱、清香宜人的绿色温馨,更能从生命深处、细处,发现生命的真相和意义,从而从更高境界敬畏生命。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本书既是作者写给自然的情书,也是作者替植物写给人类的家书——同处一个家园,同属地球村生物链中的生命元素,该如何相携相惜,在生命相生友好中,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因此,该书在展示草木在自然四季生命细微变化的同时,也书写了植物与人所呈现的美学情趣和文化意味,以及相互依存的家园意识。
植物的生命世界奥秘无穷。那是一个丰饶幽深的王国。对于植物,我们究竟知道多少?植物学家们考证,早在3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早期的藻类植物。这也许是生命的起源,它远远早于我们人类的出现。
然后,沧海桑田,经过漫长的藻类植物时代、苔藓植物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到现在的被子植物时代,地球上的植物已达4100万种。
苏格拉底说,他“唯一知道的是不知道”。在笔者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智者。要是连“不知道”都不知道,才是一无所知。
世界很小,一片树叶很大,“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当我们在阅读植物的时候,其实是在阅读生命,阅读人类自己。因此,在杨庆珍这本书中,看到了“植物”与“深情”两个核心词。
透过这本书,我们从草木的生命细节中,发现了草木与人类的血肉关联,从植物对人生命的滋养中,发现了生活中的禅意;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文字营造的叙事流,让灵魂的追问、生命的贴近、人性的发现形象地呈现出来,在女性特有的细腻绵密中,表达出精神的自由、生命的意义、自然的奇崛之美。这就从更高境界上,把草木奥秘提高到人类精神原乡的禅意层面。
与草木和谐生,构成这本书的生命意识。生活多艰,草木为伴,不仅是光合作用,不仅是负氧离子,更是生命的相依共生和精神的慰藉。植物能让人过得美好舒畅,它的治愈力,可以让人无忧无惧,增添生命的自信,体会清新甘美的存在。
人是情感动物。中国人所谓“七情六欲”,其中“七情”最早的记载见于《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情绪远远不止这些,当代人的情绪焦虑加重,“植愈”逐渐走入生活中。杨庆珍的难能之处,正在于发现植物与人的情绪的关系。
《梅花树下茶香浓》看似写花写茶,其实是写人与植物相处的一种情绪。什么情绪呢?怡然情绪。怡然是喜、乐、爱等情绪的综合体现,属于一种较高境界的积极情绪,是人的特定精神状态。
这种“花间一壶茶,席上饮清雅”状态的获得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本来就衣食无忧,但闲而不俗,以诗文茶饮共舞时光,尽享怡然;一是风雨同行,劳碌相伴,偶有得闲,顿生怡然。多数人可能属于后者。后者的怡然含金量更高,“寒苦”后的“梅香”也更可贵,可沁入内心,这是真正充满爱与美的人生。显然,《梅花树下茶香浓》写的正是这样的情绪。
更可贵的是,这种情绪的获得,是与植物紧密相关、借助于植物呈现的。甚至可以说,文中的“我”等,就是在与植物相处中获得的,也可以说是植物对浮世中人的治愈。
你看,几位不落俗、不无聊的知性女子,在开春的花季,抛开都市的尘嚣,来到鹤鸣山上、天谷洞旁的梅花树下对花品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不说参与,就是读着这文字,也会被这样的怡然所感染。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植物的力量。总之,我是被感染了,有点“羡慕嫉妒恨”,何时可得此怡然?
《近绿者悦》,乍一看是写的花花草草,小格局、小情绪,典型的小女人散文。仔细一读,并非如此。杨庆珍列数的阳台花草,从竹子、枙子花、天竺葵,到橡皮树、忍冬、广青等,都是人格化的;观花不仅可观人,还可观世界时代。在这里,“花心草心人心是相通的,置放于同一个阳台,阳台便是溶解缸。”
正因为如此,养花才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成为人性重要的观照系。“你以为你在养花吗?不,你在养育你自己——你的清气、静气、朝气。”“花香、茶香、书香交织在一起,让人内心安详宁静。”最终又回归到人,但已不是原来的人,而是优雅脱俗的人,活得通透的人。
特别喜欢《与树在一起》,不到2000字,却感情丰沛,情绪饱满,写出了与树的生命相依和诗意栖息。文章一开始,就以一句“我的姓名里带有‘木’字,五行也属木,对树木一直有掏心掏肺的好感”——写出了自己与树的关联,颇有点像弗洛伊德的胎衣。
接着,解读一系列的树,栾树、银杏、黑杨树、李子树、罗汉松等等。对每一种树的解读,都不是停留于表面的形,而是深入内在的神,通过人与树的关系,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发现。
如从栾树身上,作者想起的是儿时家里的贫苦和父亲的企盼。这何止是作者难忘的生命体验,更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银杏的黄,是绚烂壮阔的,给人无边无际的温暖。”“美好的时光羽毛一样飘在眼前,仿佛是卡朋特的《昨日重现》,清澈的歌声泉水一样流淌开来,优美,沉郁,好比风吹过树林,吹过童年的草地,吹过绿油油的青春。”
黑杨树令作者想起的,是西班牙诗人塞尔努达的诗:“我流溢的情绪,集中在三棵黑杨树清晰的轮廓周围。”“我笃信地靠近树干,抱住它们,把鲜绿的青春拥紧在胸口。”这首叫《爱》的诗,没有一个爱字,无涉情欲、不关男女,却更指明了爱的究竟。这是作者从黑杨树身上的发现:“真正的爱是滋养,能量充沛,源源不断。就像空气和水须臾不可离。树,以自己的盎然生机将人从忧郁中拔出,换个说法,相当于拯救,令人超越沮丧、颓唐等负面情绪。”
当列数树与生命的神奇后,作者把自己对树与人生命秘笈的发现,提升到禅意的哲学和精神层面:“树的在场,对人而言是一种安慰,它们无言、沉静、笃定,时时陪伴和照拂着人类。”
植物有情,情在生命;心中有禅,树皆菩提。
草木是生命形式,也连接着生命的起源。在草木生活中发现生命的禅意和奥秘,构成杨庆珍散文的一大特点。我相信,正是因为有草木的浸润,杨庆珍才有这样的发现、这样的书写。《人间草木有深情》,其中有情,有爱,有对世界和生命的观照。
(《人间草木有深情》,杨庆珍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24年11月)
作者简介
周闻道,中国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