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
罗瑜权选编的这部散文集《站立的河流》,共分静观蜀道、羌山听风、涪江泛舟3辑。我把整部书稿细读了两遍,读懂了他对古蜀道、对羌山和涪江的依恋情结,现实中的梦想和记忆的花环。这确实是他的心血之作,其中多篇作品分量不轻,情真意切,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从《静看翠云廓》《金牛古道访古》《站在葭萌关口》《司马相如和长卿石室》《细雨骑驴入剑门》等篇章,可见罗瑜权的古典文学功底。这些散文有短有长,其写作手法流露出来的典故明显带有古典主义的文风。独特语言的表达和对题材的拓展,让我们觉得更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以说,他的这些写作是一种有历史源头性的写作,更是历史发展轨迹一角的写照。
我们常说的乡愁,实际是对一种事物的思慕之情。这种思慕之情,往往是由时间、空间单方面或是双方共同引发的。换句话说,乡愁源自对差异性的感悟与怀想。
《寻找散落乡间的人文碎片》这篇散文,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乡间的变化,挖掘乡愁的丰富内涵。作品沿着历史时间轴线,以所见、所闻、所思作为切入点,由浅入深、以小见大,纵情抒写乡间的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其实,不仅是历史的、文化的、逻辑的,更是情感的。由此可见,情感的底色与情感化的想象力甚至弥合了他不在历史现场的种种经验和体验的缺欠。
《怀念一棵树》《银杏树·黄连树》《父亲河,母亲河》《母亲的谚语》,有着乡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新与旧岁月里的生生息息、更迭不休,但本质的根脉却从未断裂过。就是因为有一种深植骨血的基因,一直在乡人乡事的铺陈中存续和脉动,那就是博大的情怀、淳朴善爱、向上向美。
文学艺术的生命是火焰。从本质上讲,我主张作家的创作不要设定固有的模式和条条框框,作家的写作应是绝对自由的。
读完《站立的河流》整部书稿后,我看到一个在大时代里坚持自己的人,一个努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的普通人的追求。这种追求正是他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经历的成长、成熟和变化。从一个文学青年到中年的人生,就是一个时代普遍中国人的真切命运和真实生活的忠实写照。
《清悠悠的咂酒,清悠悠的河》《小镇的冬天》《白云深处有人家》《春风引路入羌寨》《山外青山》这些作品的真实描摹,带有人类学式的观察和记录的意味,只不过这是他深入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
从《白草河纪事》《春到羊角村》《禹穴沟的老人》中,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基层社会的一些面貌。这个基层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生活形态,都被描述得异常细腻。偶尔一些风趣和几笔诗意,让这个基层有了更多独特的意趣。
对一个作家来说,具有先天的资质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以及生活阅历的丰富与否,同样很重要。罗瑜权青年时代热爱文学,对许多名篇名著有所阅读,这是难得的,也形成了他写作的个性化特点。
《巴郎山看云海》《在沱牌小镇》《走在芙蓉溪畔》《山村的色彩》《不冻的野鸭》《春来鸟鸣》,抒情写得颇有个性,也最值得品读。其情感的表达,往往于平静的抒写中凸现出强烈的信息,个性特征的文字耐读,回味咀嚼才能品出独特个性的意境。
我无意评说罗瑜权散文作品的长短,但对他散文作品中鲜明的主题,鲜活的语言,自然得体的承启以及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哲理性印象很深。《草地牧歌》《静静的梭磨河》《高川的奇迹》等篇章,均能体现罗瑜权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初心永恒》《流淌的红色》等篇章,有令人沉思的思想穿透力,让读者非常自然地对他言说的愿望具有共鸣感和认同感。
罗瑜权的不少散文是信手拈来的。他写生活,写人生,写人间真情,真实而又优雅地反映生活实录,笔墨轻盈飘逸,情感自然流畅,读后实属美的享受。
(《站立的河流》,罗瑜权著,阳光出版社,2025年1月)
作者简介
雨田,当代诗人、评论人,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绵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诗集《秋天里的独白》《最后的花朵与纯洁的诗》《雪地中的回忆》《雨田长诗选集》《东南西北风》等多部,以及散文集《大地的时光之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