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全
奉友湘的散文集《飞鸿雪泥》收录多篇亲情、友情、乡情、文史随笔等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温情耐读,充满感恩、富含至理,更散发着向上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芒,犹如一坛坛陈酿多年的老酒。
众所周知,一坛优质的好酒,酿造它的主要成分,首先必须是无污染的优质纯粮,而绿色的纯粮必将来自肥沃的乡土。奉友湘的多篇散文,厚植的泥土便是他的故乡内江。
少年时,奉友湘在内江白鹤小镇长大。大学毕业后,作为《四川日报》记者,又驻站内江。他走遍故乡的大街小巷、田间陌上,家乡的山水亦早已滋养了他的人生和灵魂。阅读这本散文集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选材均来自他切身经历的实打实的人生故事,而且发生地大都在内江。这些精心筛选出来的故事,或充满人间大义,或励志坚忍,或情浓于水,原汁原味。
如以血为墨写成的《长姐为母》,是奉友湘以自述体写就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苦难励志散文。作者三四岁时,家庭接连遭遇父母病亡的不幸,面对艰难的处境,年仅15岁的大姐硬是用瘦弱的双肩担起母亲的责任,在风雨中,艰难地拉扯弟弟、妹妹长大。文中细节至真无暇,情深绵长,感人肺腑。
如成家后的大姐给弟弟治疗“火粑眼”、纳布鞋、藏肥肉在饭里等细节,映射对“弟娃”的爱超过对其儿子,以致文章末尾还有个感人的情节:“一次,在回白鹤老家为父母上坟时,大姐在母亲坟头独自喃喃地对母亲说:‘你的幺儿出息了,可惜你没享到他的福,倒是我帮你享受了。’我知道大姐这话是说给我听的。但我很惭愧,虽然前些年我为大姐做了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可是我陪伴大姐的时间很少。她代母亲对我尽了许多养育的责任,我却不能像对母亲一样回报她的恩情。当然,我明白,她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回报,她最开心的就是看到我长大成人,成长成才,家庭幸福。她便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父母了。”
这些细节,像一粒粒饱满的高粱、小麦,通过泪水的浸泡,“古法”成酒,飘散出浓浓的亲情和大义,醉满人间。
另一篇《哥哥家长》,亦是如此。作者选取了哥哥13岁当学徒、每月几元钱的供应粮、白布染毛蓝等细节,精准复现了物质匮乏年代的生活质感。值得玩味的是,这些生存困境不仅没有击垮作者一家,反而淬炼出他们人性的光辉——哥哥在饮食店工作时先人后己的职业操守,醉酒骂官的耿直性格,以及“断奶”背后的教育智慧,共同构筑起中国传统伦理中“兄如父”的精神丰碑。
作者如此精心摘取生活中的“纯粮”还有不少,如散文《卖豆腐》《故乡的小河》、文史随笔《东坡诗捧蜡梅俏》《两双鞋垫》等。
具备了好的粮食,如何酿造好酒,还是比较考“匠人”的。通读篇篇作品,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是非常用功的,始终以感恩、善良之心,沉潜到内心最深处,精工酿造。无论故事、情感,细节,都没有采用“添加剂”,而是良心地采用“道法自然”,让“酿”出的每一滴酒都晶莹天然、干净无杂,醇厚净爽、营养留香。
重点例举《卖豆腐》一文。作者以豆腐为线索,以轻松诙谐的纪实笔调起笔,串联起文化记忆、劳动美学与人生况味,最后深入至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生命体验的哲思,在“吃豆腐”与“做豆腐”的双重视角中,构建出一部微缩的民间生存史诗。如再细观,可以窥见,作者在文章的构架上,前半部分是对豆腐的赞美,后半部分转向个人经历,这种构架意在通过个人故事深化主题。
语言风格方面,作者使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如制作豆腐中磨豆浆的过程:“于是,就像一种机械的运动:舀起,喂磨,缩回;再舀,再喂,再缩回——周而复始,反复循环。就像电影里卓别林拧螺丝帽一般……”“沉重的石磨在刘二娘和张阿姨的一推一拉中慢悠悠地旋转着,一如那沉重的生活。大家都不说话,静静地听着这沉闷的四重奏:刘二娘和张阿姨呼呼的喘气声,磨钩在磨把圈里摩擦发出的咿呀声,石磨转动发出的研磨黄豆湿漉漉的钝响声,还有磨出的豆浆沿着磨槽口流进水桶时的汩汩声……”
如此生动的画面,表现出劳动的辛苦和成果的满足,更巧妙地意蕴出人间哲理——“生活如沉重的石磨”。作者此举拿捏非常到位,不乏点铁成金之妙。
在情感表达上,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流露出对过去经历的怀念和对刘二娘等人的感激之情。特别是结尾处独自享用豆腐的场景:“那天,掌厨的大师傅正好是一位本家大哥。他便给我做了个‘二面黄’豆腐,先煎后烹。只听得一阵炒勺与炒锅的亲热对话,一股股油香、豆腐香、豆瓣香、蒜苗香奔袭而来。引诱得我不争气地不停咽口水。不一会儿,一大盘热气腾腾,喷着浓香的豆腐摆在面前。我买来一大碗米饭,独霸一张大方桌,欢欣而迅捷地舞动双筷,把这一大盘豆腐风卷残云般扫荡得干干净净。那个烫、嫩、鲜、香的味道,烙进了我的美食记忆,至今不忘。我觉得吃的是天下最美味的佳肴,胜过任何豪华筵席,因为这是我自己劳动做出来的豆腐。”更是表达了对美味的回忆,对劳动成果的自豪和珍惜。
总之,这篇散文,通过“古法酿造”,将豆腐从餐盘提升至文化人类学标本的高度。在奉友湘的笔下,豆腐不仅是植物蛋白的载体,还是凝结着民间智慧、时代记忆与生存美学的文化晶体。文章既是对消逝的手工文明的挽歌,更是对劳动价值的永恒礼赞。当我们在超市冷柜前随手拾起盒装豆腐时,或许应该想起1973年川南小镇豆腐坊里,那个在推磨声中打瞌睡的16岁少年(作者)——他教会我们:真正的美味,永远诞生于手掌的温度与生命的重量中。
作者以上这些没添油加醋的夸张,没有苦心孤诣的讨巧取悦,没有华丽“粉饰”,更没有小说式虚构的写法等“古法酿造”,在其多篇散文中也有运用,如《岳母是母》《许川同志鼓励小编辑》《老陈》等,自始至终站在普通百姓视角,从平淡处着笔,以纪实手法、朴实的语言还原过往真相和场景,温故人间真情,映射人生至理,给人以实打实的亲近感,甚至进而不觉中融入他的文本情景。
当然,这种文本品质跟作者的职业性格和心性有关。奉友湘长年担任一线记者,参加过1986年著名的“长江漂流”报道,后来任《华西都市报》副总编,又主管过中国著名新闻品牌栏目——“纪实特稿”版。所以,他深深知道,故事的“真实”,甚至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成了文章的命脉,只不过,采用的是文学语言来演绎而已,也谈不上什么技巧。
既然是“好酒”,毋庸置疑,它绝对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其实,这些营养价值,在我看来,主要有三。
第一,读了《飞鸿雪泥》,至少可以激励人生。人在艰难困苦时,一定坚忍,不要放弃。只有通过发奋,才能改变命运。在遭遇家庭不幸和命运不公时,奉友湘没有沉沦,而是把苦难和贫穷勇敢地踩在脚下,砥砺前行,勤奋学习,最终让仅上过初中的自己考上川大,以回报姐姐、哥哥的养育之恩,这就是营养。而这些营养,不是干瘪瘪的,而是从作者的血和泪中淌出来的,滚烫发热,富养滋身。
其二,懂得感恩,行稳致远。在作品中,作者无论对亲人大姐、哥哥、岳母,对朋友、豆腐刘二娘,对大学同学和报社领导,还是对故乡内江、第二故乡成都,对读者,都一直怀揣感恩之心。他以笔为刀,为曾经帮助他的人以及让他感动的,哪怕一株小草、一朵腊梅、一片树叶,都倾尽感情,“刻碑立传”。尽管纸薄墨淡,但感恩之情可见一斑。读读《岳母是母》,读读《长姐为母》,感悟会更深。也许,生活的苦难铸就了奉友湘的坚强,家乡的亲情、友情、泥土给了他温暖。所以,他骨子里长出的感恩之树,已高大茂密。
第三,文史随笔,增知益识。《飞鸿雪泥》收录作者多篇文史随笔,如《钦定交子的成都人——刘太后》《伟大的交子到底诞生于哪里?》《东坡诗捧蜡梅俏》等,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始终言别人未言,截取小视角,以最新的发现,开掘新的学术视点或所见。但绝非严肃枯燥的八股,而是轻松有趣的笔调,将读者带到一个“惊喜”的角落。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可我还是更愿意像开苍蝇馆子的老板一样,让好吃的川菜大众化、通俗化、家常化。”
奉友湘的这本散文集,虽然写的不是什么大题材大场面,而是一些凡人、一些琐事,一些生活碎片,但这些琐事碎片总能给人满满的温暖和强劲的力量,还有意想不到的知识盲点。
(《飞鸿雪泥》,奉友湘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