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青联委员走进四川报业博物馆:触摸时代脉搏 感悟创新精神

2025-02-22 21:43:0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周志敏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2月22日清晨,成都的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位于锦江文化街区的四川报业博物馆内却热闹非凡。当天,第十五届四川省青联委员代表走进这座博物馆,开展考察学习活动。

当这座承载着岁月印记的赭红色建筑与朝气蓬勃的青年委员们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省青联委员参观现场

从“铅与火”到“智与云”:见证四川报业的技术变迁

从《四川日报》的创刊号到四川各市(州)报纸的“全家福”,从报业薪火相传的历史到记录治蜀兴川的报道集,从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到长江韬奋奖的奖杯……

一件件珍贵的藏品背后,蕴藏着一段段精彩的报业故事。委员们边走边听,边看边记录,不时用手机拍下自己感兴趣的展品。

在《四川日报》的铅印活字版前,省青联委员、资阳融媒体中心记者石唯坚听完讲解员对几十年前报纸制作流程的详细介绍后,久久凝视着藏品。他坦言,此前对报纸制作流程了解有限,但这次近距离接触让他深感震撼,“从铅字排版到数字化印刷,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媒体人的匠心。”

驻足于一台老式铅字印刷机前,省青联委员、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江澄感慨道:“仿佛回到了入职第一天。”她表示,尽管年轻一代编辑未曾经历胶片时代,但出版业‘内容为王’的理念始终未变,无论是铅字还是像素,传递优质内容的初心始终如一。”

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报头钢模和过时的马灯,寄托着老报人对党报事业的坚守;而一张张“敬礼娃娃”郎铮的照片背后,则是“新闻父子兵”对事业的坚守与传承。省青联委员、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文体旅传媒中心副主任李瑶对此感触颇深,她表示:“参观这样的展览,不仅能唤起媒体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更能激发我们向前辈学习的动力。”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从“数与网”到“智与云”,报业技术的不断变迁也让江澄感慨:“川报的历史,也是四川出版业的一面镜子。”从《华西都市报》开创中国都市报先河,到川报集团领跑媒体融合,川报始终以敏锐的行业洞察力走在时代前列。”

当得知川报智媒平台已赋能全国多个省市时,省青联委员朱梦琪说,这些智能搜索、生活服务等功能体现了“媒体实用性突围”的新趋势,也展现了川报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传承”“创新”贯穿发展:改革精神激荡新时代

一份份泛黄的报纸承载着铅字时代的新闻理想,一篇篇深度报道铭刻着时代风云的鲜活印记:从1952年9月1日创刊,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报人用一篇篇精彩的代表作,体现了报人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的使命担当。

参观中,许多省青联委员发出感慨:走进四川报业博物馆,犹如翻开了一部立体的时代史书。

1979年2月20日,《四川日报》刊发了肯定广汉金鱼公社包产到组做法的文章,并配发短评《不要忌讳一个“包”字》,推动了四川乃至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站在这篇报道的展板前,省青联常委、曲艺家田海龙用手机拍下了这个知识点。他告诉记者,这篇新闻报道是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真实写照。“尽管四川地处西南盆地,常被外界误认为保守或安逸,但四川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始终勇于承担压力,走在改革前沿。”

从报道四川农村改革故事,到寻找“战斗英雄”柴云振,再到“脱贫攻坚”报道中首次使用竖连版……一篇篇报道、一个个镜头,不仅是四川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更是四川报人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品质。

石唯坚认为,从传统媒体的“敢写真相”到新媒体的“敢闯敢试”,一个“敢”字是贯穿展览的关键词,“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敢创新、敢担当’的精神内核永远不会过时。”

从《竹子开花忙坏专家》到深度报道挖掘熊猫“IP”,从深入报道三星堆发掘到堆堆乐队对古蜀文化的创新传播,朱梦琪感受到了四川报人的接地气与烟火气。她表示,“这种接地气的本土故事比宏大叙事更能引发共鸣,更具有传播效力。”

从展品展示到文创开发,四川报业博物馆在成立一年来做了不少新尝试。当了解到报博馆最新开发的三星堆与大熊猫类文创产品广受欢迎时,不少人露出惊讶的表情。省青联委员、四川微浪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唐宇表示,这样的跨界融合展现了“创新”与“传承”并重的传播新路径,他也从中得到启发。“下一步,我们也将借鉴此类经验,以文创产品为载体,探索文化传播的多元化模式,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川报业博物馆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