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出郭幽寻一笑新,径呼艇子截烟津。不辞疾步登重阁,聊欲今生识伟人。”千年前,陆游前往乐山瞻仰凌云大佛,留下了这首《谒凌云大像》。2月22日下午3点,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将迎来“陆游蜀中诗讲”的第十一讲,著名作家阿来将以这首诗为切入点,深入解读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陆游在诗中所表达的对大佛的敬畏与感慨。
在《谒凌云大像》里,陆游描绘了自己急切登阁、只为一睹大佛雄伟的情景。江水碧绿,浪花不侵佛足,一幅神圣庄严的画面跃然纸上。阿来认为,范成大在《吴船录》(1177)里对凌云山和乐山大佛的记载,恰与陆游的诗相互映衬。“泊嘉州,渡江游凌云。在城对岸,山不甚高,绵延有九山头,故又名九顶。旧名青衣山。青衣,蚕丛氏之神也。跻石磴登凌云寺,寺有天宁阁,即大像所在……”,这些描述不仅能让人了解古人游览时的路线,也对乐山大佛的宏伟规模有了直观认知。
乐山大佛的建造,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诗。从海通和尚发愿,到后续节度使们接力,无数工匠挥洒汗水,耗费巨额资金,历经多年才大功告成。阿来将通过详解韦臬的《嘉州凌云寺弥勒石像记》,带大家穿越时空,见证这座艺术丰碑的诞生。这尊“如自天降,如从地涌”的大佛,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文化传承与坚韧精神的象征。
此外,陆游的“江阁欲开千尺像,云龛先定此规模。斜阳西倚空三叹,尝试成功自古无”,也将成为阿来解读的重点。从乐山大佛建造前的规划,到大佛蕴含的精神力量与文化意义,阿来将一一剖析,让你明白这座千年大佛为何能历经岁月洗礼,成为不朽的文化瑰宝。
本周六,让我们跟着阿来的脚步,从陆游的诗里读懂乐山大佛,感受唐宋巴蜀的独特魅力 。
点击图片预约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