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3月14日上午,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的全新诗集《经济舱》在成都举行了研讨会。鲁奖获得者胡弦与李壮、干海兵、马培松、王学东、钟正林、曹东、吕历、赵雷、吴向阳、彭飞龙等学者、作家、评论家齐聚一堂,探讨《经济舱》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及其在场意义,龚学敏笔下介入现实、落于烟火的文字,发人深省——坐在“经济舱”里的人,能否抵达诗意的远方?
鲁奖获得者胡弦在《经济舱》里,看到了龚学敏对生活的“锐利切入”,对时代核心问题,如社会矛盾、人性困境等进行了深入地挖掘,而非仅处理小情绪。胡弦直言:“优秀诗歌应兼具技术性、思想性与社会性,成为建设性力量,龚学敏肩负着这样的诗歌使命,不断拓展着诗歌表达的边界。”
《经济舱》里写机场、吸烟室、空姐、高铁车厢、加油站……令青年批评家李壮印象深刻,他从中嗅到了“烟火气”,看到了真实的生活景象。干海兵也有同样感悟,他认为《经济舱》是一本立足时代现实,在烟火中彰显人性经验及道德操守的诗集,“龚学敏能从相对芜杂宽泛的世象题材中开辟出明晰的审美路径。”干海兵赞其中年况味,见情见真。
“‘经济舱’象征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是诗人观察现代生活的诗意窗口。”诗人马培松表示,龚学敏的抒写总是带给读者希望,在揭示现代性创伤的同时,为汉语诗歌开辟出新的精神突围路径。西华大学文新学院教授王学东由“经济舱”联想到了李贺的驴背、谢灵运的山水、波德莱尔的拱廊街……它们都烙印着行走的诗学基因。王学东为龚学敏重构“行走”的当代定义感到惊喜:飞行即新的步行,诗歌是隐形的翅膀。
钟正林、曹东、吕历、赵雷、彭飞龙等更详细地解构了《经济舱》里的多首诗作。钟正林从《下雪》中听出龚学敏的“平白如话是话里有话”;曹东从《经济舱》里数出500多个关涉现当代物事的名词,他直言:“让现代物事具备诗意,正是现代诗人应尽的职责。龚学敏无疑洞悉并引领性地履行着这一职责。”彭飞龙透露刚拿到《经济舱》,其科技灰的封面让他一度以为这是一部科幻作品,谁承想里面全是“现实”,“龚学敏通过现实与隐喻的撕裂、浪漫想象与生存困境的对抗,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文本世界。”
《经济舱》责任编辑吴向阳认为,龚学敏迎来了写作生涯的阶段性高峰,保持着诗歌与生活现场的双重在场。而这本书的出版,更是川渝诗歌的重要收获。“龚学敏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活跃在中国诗歌的现场,长期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这次《经济舱》在重庆出版社出版,可以视为推动成渝文化圈建设的实践案例,延续了川渝作家的交流传统,强化了成渝双城文化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