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尘埃落定》巡演期间,观众参与拍照互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明天就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多地剧院推出了面向女性主题的观演活动。
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2025首届成都中演女性艺术周从2月22日到3月16日为蓉城观众带来多姿多彩的艺术大餐。上海京剧院连续3天带来3部以“刀马旦”为主要角色的经典京剧。国家大剧院集结多家演出团体,带来包含《海上夫人》《卡门》《红色娘子军》等女性主题剧目的多类演出。
一众剧院的共同行动背后有哪些考量?从相对笼统的“女性”标签中进一步提炼,带有哪些更加细化特质的女性群体会成为剧院演出的目光所向?
2025首届成都中演女性艺术周海报。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供图
看数据和现象
中青年女性成为剧院核心观众群
“首届艺术周活动一共筹备7场配套共创活动、8部剧目展演。效果理想的话,极有可能转化为年度常设活动。”在接受采访时,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表达了对2025首届成都中演女性艺术周的期待,并透露了剧目的筛选标准,即一方面,注重作品质量与艺术价值,像 “荷花奖” 金奖舞剧《水月洛神》、悬疑 “双女主” 音乐剧《蝶变》等;另一方面,兼顾多元艺术形式与题材,涵盖舞剧、音乐剧、音乐会以及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等国内外剧院的高清放映,满足观众不同的审美。
对女性观众客群的重视,并非只是单纯在节日前后的宣发策略,更多是考虑到女性观众客群在剧院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该负责人也进一步介绍,在去年的观众群体中,整体评估女性占比在六成以上。
从全行业来看,女性观众占比远超男性观众,是剧院内的共性现象。在2024年开业26周年之际,根据对3018位观众的调查,上海大剧院对外透露观众中女性占比近7成,18岁至45岁中青年成为主力观演人群;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服务保障中心副总监董雪近日对外介绍,其观众群体年轻女性占比超过了70%。
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所属的中演院线,旗下的剧院分布在全国多个城市,在今年年初发布的全国演艺市场观演意向调查分析报告(2024)显示,该院线女性观众占比高达80.49%,中青年女性群体是主要观众。
官方统计数据也和兼职自媒体博主“桃桃好好玩宇宙”(以下称“桃桃”)的“体感数据”一致。在成都上大学期间接触话剧后,桃桃就成为了剧院演出的铁杆观众,并逐步积累自己的探展、观剧粉丝社群。“三个微信群,有八百多个好友,其中女性好友整体占比应该在九成左右。”在桃桃的印象中,群内常发言交流的男性好友可能只有四五个。
音乐剧《芝加哥》吸引观众参与配套互动环节。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供图
看“她力量”的成因
社会氛围、心理特质多重因素形塑
在“桃桃”看来,剧院更能吸引女性观众,和社会氛围对男性、女性成长发展的不同期待有关。男性往往从小被教导奔向户外、培养竞技类的爱好,同样形成了体育场内男性观众占据主导群体的现象。而女性更多会在歌舞等艺术类特长的培养中得到鼓励和正向的认可,也会让女性观众更容易对文艺演出青睐有加。
“一般而言,女性群体的情感会更加细腻,共情、联想的感情色彩更重。”成都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潘乃奇表示,女性注重感性消费及情绪体验,其情感需求更高,更容易为情绪价值买单。而剧院演出本身就是强调共情和情感体验的文化产品,和女性的心理需求契合。
潘乃奇也特别提到,女性观众群体进入剧院并非只有观剧的单独环节,海报打卡、纪念品领取、签售等互动环节往往也是女性观众群体占比远超男性观众,也可以说明女性观众更希望得到情绪价值的持续满足。
喜欢走进剧院的女性观众有何特征?中演院线在2023年的问卷调查分析中描绘了一幅用户画像。女性背影的轮廓中,集合了90后、本科两个最显著的关键词,并有广告、传媒、文化等职业标签。
在其粉丝社群中,“桃桃”估计整体女性大学生的比例超过一半。“剧院演出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欣赏能力,也需要有相对充足的个人时间,还要有一定的文化消费能力。大学生刚好满足这些条件,还没进入社会正式工作,车子、房子等硬性支出几乎没有。”
中演院线发布的核心消费者画像截图。
看剧院的升级
定制服务提升观演体验
女性观众的观演黏性,已经得到各地剧院的重视。针对女性观众的定制人性化服务不同程度提供了便利之处。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提供了租用望远镜、毛毯、应急药品等实用的服务,并且关注演出的衍生品互动,丰富了集章打卡、透卡领取等活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在2024年底《迷幻》《日出》两部作品上演时,为女性观众开放临时卫生间,缓解了中场休息期间排长队匆忙上厕所的压力。上海云间剧院为解决女性观众上卫生间排队过长的问题,将部分男卫生间改造成女卫生间。
面向25岁到45岁之间的年轻女性观众,苏州湾大剧院在其小剧场引进了沉浸式互动剧目《切西亚》、戏剧盲盒秀《消失的她》等,并且在跨城观演的上海女性观众社交媒体的呼吁声中,开通了上海人民广场到该剧院的接驳车。
“创办首届成都中演女性艺术周不是偶然的。”上述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负责人表示,女性观众群体一方面对演出质量要求更高,且乐于尝试新题材、新形式演出;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更为活跃,爱分享观剧体验,拓展社交圈。这样的观演特点也让艺术周的设计更强调多元化,除了有剧目的演出,还有女性沙龙、摄影展陈、打卡体验等丰富文化体验,全方位拉近与女性观众客群关系,增强剧院和观众之间的黏性。“女性在文化消费市场影响力逐渐增强,专属集中展示女性美丽的平台却不多。此次艺术周也致力于持续助力女性艺术发展,打造城市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