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都本土动画团队打造的川派动画代表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横扫票房,更成为热议的文化现象。
“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对既定规则的抗争,是争夺自身叙事权的象征。在当下社会,个体身份认同的议题愈发凸显,传统的社会规范与期待正被重新审视,年轻一代试图摆脱“标准答案”,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
哪吒形象的流变,恰恰映射了这种身份焦虑的演进。1979年的《哪吒闹海》,哪吒为父辈赎罪,以自戕对抗封建权威,带有浓烈的历史寓言意味;2019年版《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反叛指向宿命论,强调个体价值的自我确立。
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的“不知天高地厚”已不仅是愤怒和挣扎,更是自觉的行动。他的反叛不再只是一个姿态,而是一场战斗,一次明确目标的突围。
哪吒的形象,早已超越神话范畴,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权威话语体系的重新编码。在现实世界里,年轻人不愿成为被命运操纵的木偶。这种精神,正是现代社会对个体自由、身份认同与人生可能性的新一轮探索。
评论作者王雪梅、刘海琨认为,哪吒的“不知天高地厚”并不是毫无章法的狂傲,而是一种在试探边界中寻找自身位置的勇气。他的每一次“闹海”,都不是无谓的,而是在寻找新的秩序。他的每一次挑战,都不仅是毁灭,更是重建。
成长,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在一次次翻越边界的过程中完成的。哪吒的故事,表面上是反叛与挑战,实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寓言。他的不知天高地厚,不是无知,而是对可能性的探寻,每一次莽撞的跃进,背后都隐含着他的成长轨迹。
事实上,“不知天高地厚”正是成长的动力。它意味着对未知的探索,对可能性的试验。今天的年轻人面对的世界,比任何时代都更具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传统路径被打破,成功的标准变得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变迁、技术的更迭,使“闯一闯”成为某种必然,而非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