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规的生态散文——读杨文丰生态散文《榕树寓言》|西岭雪·品读

2025-03-20 16:57:3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陈善珍

杨文丰发表在《北京文学》2025年第1期的生态散文《榕树寓言》,构建了一个充满蓬勃生命力与神秘色彩的榕树生态体系。该文从榕树的植物本性到生存智慧,从生态伦理思考到文化基因挖掘,再到对现代经济与文明发展的启示,全方位展现了榕树丰富的内涵与价值。

《榕树寓言》不仅是一篇关于榕树的生态散文,更是涉及对生命、自然、哲学、伦理、文化和人类社会深度的探索与思考。它启示我们,世间万物皆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与智慧,我们应秉持敬畏之心,尊重自然规律,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翻开《榕树寓言》,读到杨文丰对榕树的深情告白:“说来自童年起,我与榕就似有‘心灵感应’,中年以后,我愈加爱榕,多年前即为校园捐种过一棵高五六米的壮榕。”“我与榕,总是相看两不厌。”寥寥数语,将他与榕树之间跨越岁月的深厚情感展露无遗。

从闽桂的山水间,到港澳特区的繁华都市旁;从阿里山的云雾缭绕之处,到五指山的葱郁山林中;从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静谧角落,到广州珠江沿江路的热闹江畔,再到从化温泉的氤氲水汽边,甚至远至越南、印尼和泰国等异国他乡,都留下了杨文丰痴迷读榕的身影。

这些地方的榕树姿态万千,有的饱经岁月沧桑,树皮粗糙犹如浮雕,每一道纹路都铭刻着光阴的故事;有的生机盎然,嫩绿新叶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命的活力。

杨文丰读出了榕树的植物本性,以一贯严谨的科学视角为读者揭示了榕树生存的科学奥秘。

他细致入微地描述榕树的根。气生根宛如灵动的丝线,从枝干垂下,随风轻舞。它具有独特的呼吸功能,从空气中摄取养分;支柱根坚实粗壮,稳稳地支撑着榕树庞大的身躯;板根形态奇特,向四周延展,与大地紧密相连;根林则错综复杂,彰显着榕树强大的生命力。

如孟加拉巨榕有着独特的“生态体”层级结构:树冠层是鸟儿们繁衍生息的温馨家园;气生根层则是昆虫们的活动乐园;地下根层中,微生物辛勤地分解着有机物,为榕树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各层级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也是榕能独木成林的生物学奥秘。

榕还是一台天然的环境处理器,通过蒸腾作用降低周围温度,净化空气,发挥着神奇的空调效应,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奇妙的角色。榕的隐头花序特性别具一格。小小的榕果宛如一座神秘的微型花园,内部竟藏着400多朵微型花。榕花的花色从子房红色逐渐过渡到柱头白色。奇妙的雌雄花隐匿于榕果内,依靠特定的榕小蜂进行授粉。这种独特的“榕—蜂”物种间专性共生关系和榕花特殊的生殖策略,无疑是大自然精心谱写的生命赞歌。

还有那借鸟类排泄传播种子的“鸟榕”,身处石缝等贫瘠环境,凭借气生根网络顽强地补偿匮乏的资源,实现适应性生存,完美诠释了逆境求生、生命向上的深刻生命哲学与生物学智慧。

杨文丰还客观真实地描述了气生根缠绕宿主的绞杀现象,不回避自然界残酷的丛林法则。在一些古老的庙宇旁,能看到榕的气生根如蟒蛇般紧紧地缠绕着周边的建筑,建筑被勒出的沟壑,无声地诉说着生存竞争的激烈与残酷。

杨文丰读出了榕树虚实相生的生存智慧,给予我们参悟生命本质的启示。气生根从“虚空垂须”的柔弱无力到“入地成柱”的坚实有力,虚与实之间奇妙的转换,演绎了“无为而无所不为”哲学,印证的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辩证法则。榕树因材质松脆而免遭砍伐得以长久生长,契合了老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生存策略。

板根刚劲的力量,如古希腊石柱般坚不可摧,稳稳地抵御着台风的侵袭。而气生根似拂尘柔韧飘逸,随风飞舞。板根和气生根刚柔相济,达成一种微妙而又和谐的平衡,深刻地揭示了“至柔者至刚”的生命真谛。

从榕的生存方式,杨文丰读出了共生与绞杀的科学事实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强烈张力,读出了竞争与合作并存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他在积极思考如何建构现代生态伦理体系。

榕树与榕小蜂的专性共生,是自然界精密微妙的互利互惠关系,是一曲和谐的生命乐章。而榕树绞杀扩张策略,又暴露丛林法则的残酷真相。

杨文丰对榕树的生存本能给予充分理解,又对被绞杀者表达深切的同情。他秉持着尊重自然规律的辩证态度,在“人类道德评判”与自然法则之间始终保持客观理性,不以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批判物种之间的相处法则,为构建现代生态伦理体系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将榕树群落定义为生态体,暗示真正的生态智慧需接纳竞争、绞杀等“不完美”的自然现象,在动态平衡中寻求可持续发展之道。

杨文丰读出了榕树蕴含着东方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气生根的飘逸灵动,对应道家的虚静境界,超凡脱俗;支柱根的坚实稳固,对应儒家的入世精神,脚踏实地;禅意对应智慧,深邃空灵。榕树成为东方哲学三位一体的绝妙象征。

榕树也是民间记忆的活态档案。在客家,“伯公树”被尊奉为风水神树,村民们在其根部设神龛虔诚叩拜,不仅表达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更承载着深厚的民间图腾信仰。红丝带招展的“姻缘树”,将人类美好的情感嫁接于植物生命上,每一条红丝带上都缀满人们沉甸甸的祈愿。镌刻着200年沧桑岁月的黄埔古榕,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目睹了历史烟云中的战火纷飞与时代变迁。

榕树的年轮是一本无言的史书,镌刻着族群迁徙的足迹、文明兴衰的密码。从南方流传“有村就有榕,无榕不成村”的俗语,到泰戈尔的散文诗《榕树》和巴金的《鸟的天堂》,榕树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意象,被赋予多维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杨文丰读出了榕对现代经济发展困境的生态启示,即榕树效应。新兴产业应该如气生根般衍生,并转向根系深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气生根的包塔奇观则应成为文明发展的警示,在文明进程中要划清“发展”与“毁灭”的生态伦理边界和认识生态伦理悖论。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借鉴榕树的生长模式,高度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如同榕树的气生根向各个方向延伸。也要时刻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对自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就像榕树保护着它周围的生态系统一样。作者认识到,要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深情地寄托了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乌托邦的向往。

一树一世界。杨文丰读榕读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首先,《榕树寓言》贯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世界,科学视角具有超越性。它的科学性不止于知识陈述,更重要的是以科学事实为锚点,运用科学逻辑重新构建哲学、文化、伦理的认知框架。如气生根的虚实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绞杀现象的生态伦理学,应引发对生态平衡和道德伦理的深入思考;榕—蜂共生模型,为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全新的视角等。在这里,科学视角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一种叩问生命本质的认知姿态。

其次,《榕树寓言》融合了自然世界与精神世界。它以榕树为核心,将榕树与东方哲学、民间信仰、文学意象紧密相连。有对榕树共生与绞杀现象的思考,提出了生态体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的生态认知,为生态散文写作在生态伦理探讨上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推动生态散文向生态思考转变,提高了生态散文的思想量,推动生态作家成为生态思想家。

第三,《榕树寓言》融汇了自然之美和文学之美。它用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文字,表达丰富精准的科学知识,以及以榕树为镜进行多维度的反思与觉察,启示人类:真正的生命伟力,在于像榕树般扎根现实又超脱功利,包容万象却坚守本心,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天地间书写“融”的哲学。

总之,《榕树寓言》以独特的审美内涵,再次为生态散文写作树立了典范。




作者简介

陈善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评论专委会主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