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文艺叙事的历史演进与价值意蕴|西岭雪·文艺评论

2025-03-20 16:58:5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林莉 陈鑫瑶 毛雯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艺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民族精神觉醒与文化现代性探索的历史。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呐喊到革命文学的激情书写,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叙事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表达,文艺始终与社会变革同频共振。

在数智化技术深刻影响文艺叙事的当代,我们有必要以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文艺发展为脉络,梳理百年间文艺叙事的历史演进过程,将百年中国文艺置于“传统—现代”“本土—全球”“个体—国家”的多重张力中,探讨其如何构建民族认同、反映时代精神,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文艺叙事独特的价值意蕴。

一、启蒙与救亡:新文化运动至抗战时期的叙事转型(1915—1949)

(一)启蒙叙事中的现代性觉醒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艺成为思想启蒙的载体。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吃人”隐喻解构封建礼教,胡适的白话诗实践打破文言桎梏,茅盾的《子夜》揭示资本主义冲击下的社会裂变。

这一时期的叙事呈现3个特征:批判性,表现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重估;平民化,表现为从士大夫书写转向底层关怀;实验性,表现为西方现代主义技巧的本土化尝试。

(二)救亡叙事下的民族主义重构

抗战爆发后,文艺叙事转向民族救亡主题,文艺成为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的重要工具。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黄河大合唱》以磅礴意象凝聚民族精神,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开创民间叙事模式。

此时的文艺承担两大功能:一是意识形态动员,构建抗战集体记忆;二是文化认同塑造,通过民间文艺形式,不断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政治与艺术:社会主义文艺的叙事范式(1949—1978)

(一)革命叙事的制度化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等作品,通过英雄人物塑造与阶级斗争叙事,成为文艺叙事的主流。

其叙事特征包括3个方面:历史目的论,即用线性叙事、线性进步观主导情节发展,突出历史的唯一性;典型化原则,人物形象特色鲜明,服务于阶级属性表达;集体主义美学,将个体命运融入国家宏大叙事。

这一阶段,政治叙事占据主导,艺术家们探索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如电影《白毛女》将歌剧元素融入电影,《红色娘子军》将芭蕾舞剧融入电影叙事,开创了新的文艺叙事形式。

(二)叙事危机的显现与反思

六七十年代的文艺创作,将文艺叙事推向极端,导致艺术真实性的丧失,促使人们后来重新审视文艺叙事“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质。

这一阶段也有个别作品尝试探索新的叙事形式,如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等,以个体经验为突破口,为后来的文学复苏埋下伏笔。

三、解构与重构:改革开放后的叙事多元嬗变(1978—2012)

(一)伤痕文学与历史反思

伤痕文学揭示历史伤痕,直面社会现实。卢新华的《伤痕》、巴金的《随想录》等作品,以个体创伤记忆解构宏大叙事。

这一时期,文艺叙事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是文艺作品逐步去神圣化,展开了批判性重述;一是文艺作品的主体性逐步觉醒,个体经验开始取代集体代言。

(二)寻根文学与文化身份探索

寻根文学挖掘民间文化深厚底蕴,实现传统文化再阐释,为中国文艺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等作品,从民间文化与哲学传统中寻找叙事资源,试图在全球化冲击下重建文化主体性。余华的《活着》,以平实的语言展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寻根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传统的再阐释,激活非正统文化基因,更开启了现代性反思,质疑线性进步观。

(三)大众文化的叙事转向

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崛起。电视剧《渴望》、现实主义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及王小波的叙事风格,共同构成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

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对上海女性命运的描绘,展现了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消费主义与市场逻辑催生新的叙事形态,但也引发人文精神失落的争议。

四、守正与创新:新时代文艺叙事的价值重塑(2012至今)

(一)主旋律叙事的美学升级

进入新时代,主旋律作品开始注重青年视角的融入。《长津湖》《觉醒年代》等作品,通过青年化表达与类型化叙事,实现主流价值与市场接受的平衡。这些作品不仅重视建构情感共同体,以共情替代说教,还巧妙融合商业元素,使主旋律故事更贴近观众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如《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电影,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展现大时代的变迁,让观众在个体的故事中感受到国家的伟大与荣耀。这种叙事策略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有效扩大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实现了艺术与市场的双赢。

(二)网络文艺与新文化形态

网络文学(如《庆余年》)、短视频、国潮艺术等现象级文本的涌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文艺叙事的转向。这些新兴文艺形式不仅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还深刻反映了社会变迁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大量读者,成为新时代文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的兴起,以其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特点,迅速占领人们的碎片时间,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阵地。国潮艺术的流行,更是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这些网络文艺形式,不仅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文艺叙事的多元化与创新性,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

《流浪地球》等科幻作品突破民族国家框架,在宇宙视野中探讨人类共同命题,展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体现了中国叙事的全球视野,更标志着中国叙事参与全球话语建构的自觉。

这些作品通过宏大的叙事格局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共鸣,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将成为中国文艺叙事的重要方向之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五、百年文艺叙事的价值意蕴探析

(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张力平衡

中国文艺在坚守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现代性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文化表达。

文艺叙事始终在“守正”与“创新”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更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文艺作品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现代解读和创新运用,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既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中国文化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

这种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张力平衡,正是中国文艺叙事价值意蕴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人民性书写的伦理内核

从延安时期的“为工农兵服务”到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叙事伦理始终如一,中国文艺始终将人民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性不仅是中国文艺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它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灵感,用文艺的形式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追求。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得中国文艺作品能够真实、生动地展现人民的喜怒哀乐,传递人民的心声,从而与人民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人民性书写的伦理内核也体现了中国文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要求文艺作品不仅要追求艺术上的卓越,更要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期待,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丰富的滋养。这种伦理内核的坚守和传承,为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话语的全球化传播

中国文艺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还不断推进本土化创新。

李子柒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哪吒2》的中国文化出海,表明中国叙事已超越“冲击—回应”模式,正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话语体系。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证明了中国文艺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通过全球化的传播渠道,中国文艺作品能够跨越国界,与世界各地观众产生共鸣,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这种以本土化为根基,以全球化为视野的创作理念,为中国文艺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百年中国文艺叙事的历史,是一部不断突破边界、重构价值的创新史。中国文艺在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与文化主体的自觉建构。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找到技术变革、资本逻辑与价值坚守之间的平衡点,将成为未来叙事演进的关键命题。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4BKS0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编辑推荐